如何破解农村金融的“三难”?
谈到农村金融存在的问题,相信很多人都会说,农民创业发展过程中急需资金的支持,但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的问题严重地影响着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事实上,如何破解农村金融的这“三难”,让互联网+普惠金融更好地服务三农,这不仅是各级政府关注、关心的问题,也应该是各种金融服务机构需要积极努力的方向。
本刊编辑潘国尧整理
谈到农村金融存在的问题,相信很多人都会说,农民创业发展过程中急需资金的支持,但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的问题严重地影响着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事实上,如何破解农村金融的这“三难”,让互联网+普惠金融更好地服务三农,这不仅是各级政府关注、关心的问题,也应该是各种金融服务机构需要积极努力的方向。
供需双方互不信任
在9月14日北京举行的“服务实体经济——2017中国金融科技未来领袖峰会”上, 农分期CEO周建表示,服务农业场景,金融是核心工具,而解决农业场景的金融需求,单一靠原有的金融服务很难奏效。
我国“三农”金融的缺口问题一直比较严重,资产和资金流动也比较困难,目前,全国“三农”金融的缺口已达3.05万亿元,金融服务跟不上农业企业的发展速度,跟不上农民致富奔小康的步伐,这成了制约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因素。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国家层面上其实一直是比较重视的,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村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中就明确提出,要加快构建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发展农村普惠金融、降低融资成本,全面激活农村金融服务链条。
但是好的政策要落到实处,还是要靠传统的金融机构和新兴的互联网金融企业共同努力。当前,包括四大行在内的金融机构都在转型发展中,互联网技术结合大数据以及金融科技的进步为农村金融的发展创造了新的条件,但信息的不对称使得资金的供需双方互不信任,这导致想服务三农的金融平台在开展服务时心有余悸,而相对较高的融资成本也使得农民对金融平台敬而远之。
所以有金融平台的专家总结了农业金融当前面临着4大痛点:
一是企业运营成本太高。从事种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的农民业务量小,而且分散经营,虽然市场很大,但是单个农民借贷金额所产生的利润很难覆盖经营成本。
二是农户经营产品个性化导致风控难做。有的种水稻、有的种柚子、有的是养殖,种类太多,个性化很强,导致了金融平台风控不好做。
三是农业金融涉及全国,区域广泛,因此很难形成规模化。
四是农民没有征信记录,没有抵押物,只能信用借款,导致坏账率较高,盈利性较差。
金融平台各显身手
针对这些困难,金融机构该如何着手呢?毕竟,农村金融动辄上万亿元的市场还是很诱人的。
在2017中国金融科技未来领袖峰会上,新希望集团旗下的“希望金融”CEO陈兴尧介绍了他们是如何服务三农的经验。
陈兴尧认为,绝大部分农户还是有融资愿望的,哪怕就是几万块钱或者万把块钱,因为农民确实缺乏融资渠道。为了佐证这个观点,陈兴尧举了一个他与养猪户老秦的故事。老秦因为过去养猪的存活率不高,落下了30万元的“饥荒”,为了应对络绎不绝的债主,最绝望的时候,老秦跟陈兴尧说:如果老婆孩子能换钱,我当时都有了卖老婆孩子的念头。“希望金融”支持了老秦6万块钱,帮助他购买希望集团的合成猪种苗,同时把这种猪的存活率跟放贷方绑定,就是老秦的猪如果养得不好,成活率低于85%,“希望金融”马上会派人去把整个猪舍接管下来。由于放贷绑定了农户的生产过程,大大减轻了老秦的压力,也使得他的养猪事业走上了正轨,就靠着这笔6万元的贷款,老秦第一年就赚了7万多元,第二年赚了18万元。曾经绝望的老秦重新看到了生活的希望。
由此陈兴尧认识到,从事农村金融的机构不能只专注于自己的商业利益,任意抬高自己的放贷利率;但也无法承担太多的社会责任,毕竟这是政府扶贫基金应该做的事。所以在服务三农的问题上,金融机构一定要找到商业利益和社会责任两者都可持续的平衡点。
而万盈金融联合创始人兼CMO姚冬娜认为:服务三农与互联网金融的“小微”定位十分契合,“许多农户没有信用评级,导致传统金融服务难以覆盖,同时农业资金需求又切实存在,互联网金融平台的出现便补上了这一缺口,给探索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充分条件。”
针对目前所遇到的农业金融的诸多痛点,姚冬娜认为,通过行业内企业专业分工、强强联合的方式或可解决。比如万盈金融已上线1020余万元农业项目,“主要的模式是与点筹网达成战略合作关系,通过地方农业局和点筹网的推荐,有资金需求的农户在通过审核后都可以申请到农业发展需要的资金。万盈金融有资金端优势,点筹网有资产端优势,大家强强联合,为农业金融输血”。
姚冬娜还认为,未来可能这种强强联合的现象会愈来愈多。“有的企业在资产端有优势,有的企业在资金端有优势,单个公司是专注、专业化的过程,对于行业则是逐渐的开展合作,大家一起协力解决农业金融痛点。”
作为全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区域中心之一,广东拥有数量众多的互联网金融企业,在探索普惠金融精准扶贫方面经验丰富,可以产生规模效应。另外,一些项目在解决农户发展生产第一桶金的问题的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农产品的销量,提升其品牌知名度,从而解决农村金融“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
引入金融供应链模式
解决农民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还用得上农业供应链金融的模式。
以阿里旗下的蚂蚁金服为例,供应链金融模式是蚂蚁农村金融的三大服务模式之一,在这一模式中,蚂蚁金服与龙头企业的大型养殖户、中华联合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合作,提供从贷款到销售的金融服务、生态服务。“蒙羊—中华财险—蚂蚁金服”案例就是采用了农业供应链金融模式。在“蒙羊”案例中,与蒙羊牧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蒙羊”)合作的信用良好的羊群养殖户可以通过蚂蚁金服及时获得银行资金,并用该资金购买指定的养殖资料,之后,养殖户经蒙羊的统一培训和管理培育出高标准的羊群,并将肉羊以保护价售给蒙羊。在此过程中,蒙羊还与担保公司和保险公司合作以降低肉羊从培育到销售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风险。
国际上也有农业供应链金融的尝试,如肯尼亚的DrumNet项目。项目开始时,农民与农业买家签订以固定价格购买农产品的合同,该合同使农民能通过合作银行获得贷款,并从本地获得农业生产资料。到收获时,农民将签约的农产品在指定的收集点卖给买方,获得收入。DrumNet的信息技术系统监控了这个过程的合规性,并确保贷款在收入到达农民账户之前就被偿还。
在农村供应链金融模式中,贷款提供者在发放贷款之时就可以获得农户的信用信息,并确保农民能够获得固定的农产品销售收入;在贷款使用过程中,贷款流向监控技术在最大程度上减少了贷款挪用的问题,对农户的培训以及担保和保险合约降低了贷款使用过程收入保障。这种共赢的合作方式使得农民既无需为生产养殖资金担忧,又无需承担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风险;在贷款偿付阶段,农民的收入优先用于偿还贷款,降低了农户的违约风险。贷款提供方通过供应链金融完成了农业贷款的发放,既收集了信用信息,又控制了风险,而农民在此过程中获得了贷款支持,也得到了多的风险,很好地克服了农民农企因为风险大而导致的融资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