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行收购中保康联方案已报国务院 混业经营迎来"大金融"时代?
万事齐备,只欠东风。
交通银行对中保康联人寿保险有限公司(下称“中保康联”)51%股权的收购已近收官。5月17日,交通银行的一位高层向《中国经济周刊》透 露,交通银行对中保康联的尽职调查工作已经进入最后阶段,有专门的团队正在做财务、人员、法律等方面的调查审核,双方对国务院的最后审批保持乐观。
5月4日,有知情人士透露,保监会对交通银行收购中保康联的审批通过,已提交国务院。在此次保监会的审批中,同时获批的还有北京银行收购北 京安泰保险公司50%股权。而同在2008年1月先后提交的工商银行与中国保险集团及富通集团的合资申请、建设银行收购幸福人寿51%的股权申请,这两家 试点申请并未获悉通过审批,为银保的深层合作保留了政策上的悬念。
面对中保康联多年的亏损现状,交通银行一位高层对《中国经济周刊》表示,此次收购如果获批,将为交通银行再次进入保险业打开大门。但是,银行资源能否真正和保险业务进行整合优化运作并不明确。
交通银行总行党委宣传部部长胡宴斌对《中国经济周刊》透露,交通银行一直在跟多家保险公司进行洽谈,既包括寿险也会有财险。即将成为突破口 的中保康联,是由中国人寿2003年以2亿资本金的51%入股,即1.02亿,澳洲联邦银行拥有剩余49%的股份。中国人寿的知情人士也在近期对媒体表 示,由于交通银行本身的实力,再加上价格也比较合适,促成了此次的联姻。
交行18年“保险之路”
从2006年开始,交通银行就开始在做收购券商的准备,也开始对合适的对象进行观察和洽谈,其中就包括中保康联。但交通银行董事长蒋超良对此却向来低调。
2003年,中国人寿在海外上市时承诺出售合资公司的全部股权,以消除中保康联与中国人寿同业务的竞争。此后,中保康联开始了6年的漫长寻 求收购之旅,分别与上海国际集团、首钢集团等企业洽谈未果,在这个过程中,其经营状况一直不佳,业务日渐萎缩。今年一季度,中保康联保费收入 1815.06万元,位居27家中外合资寿险公司的倒数第三名。
对于中保康联目前的转股事宜,中保康联副总经理高一飞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目前有专门的股权转让小组来负责,他只是作为过渡期的负 责人来做中保康联的运营管理。高一飞于2008年7月进入中保康联主持公司日常运营。据了解,在此之前,中保康联的高管曾走马灯般地换过四届。自2003 年决定退出后,中国人寿不愿再追加投资,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保康联近年来业务的发展。
交通银行的一位高层对《中国经济周刊》表示,对于中保康联,交通银行主要是为了通过这张牌照进入保险行业。中保康联不良的经营业绩并不会影 响交行收购的兴趣,反而给予了交行更强的议价能力。就产品来讲,中保康联拥有分红保险、外汇保险、人寿保险、年金保险、健康保险和意外伤害保险等数十种保 险产品,2006年,中保康联保费收入已增至近2.9亿元,虽然尚不及中国人寿0.2%的份额,但却涵盖了人寿保险的主要品种。
在银行、保险、证券多元化综合经营的道路上,交通银行一直中意保险业多年。胡宴斌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说:“交行一直在做多元化综合经营的准备工作,包括跟保险业的资本合作,所以当政策的口打开后,我们立即向监管部门提交了申请。”
交通银行有着中国最早混业经营的经历。早在1991成立的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就是由交通银行投资成立的。但当时的金融混业处在保险业发展的 初级阶段,保险业设立规模和业务量较小。1992年下半年,银行大量资金通过同业拆借进入证券市场,导致了金融秩序的混乱。国务院在1993年12月25 日颁布《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了对银行业、证券业、信托业和保险业实行分业管理。
1999年,交通银行将太平洋保险的股权转让给由上海财政注资的上海实业,但并未放弃涉足保险业的努力。2000年,交通银行利用 CEPA(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的契机在香港成立中国交通保险公司。除此之外,交通银行也一直在搭建多元化的金融集团,涉足信托、基 金、租赁等领域,现已建立了以银行为主体,包括交银保险、交银国际、交银信托、交银施罗德基金、交银租赁等机构的综合性金融集团的架构。
而对于国内保险业,交通银行一直期盼的深度资本涉足机会一直没有出现。但基于综合化金融集团发展和多年保险业合作的资历,交行表现得自信满 满。在去年3月,蒋超良曾对媒体表示:“我们交行其他的平台都已具备,可以乐观地说,我们一定会是第一批进入资本市场的银行。”
离混业经营有多远?
2008年年初,国务院批准银监会和保监会联合递交的关于商业银行投资保险公司股权问题的请示文件(“160号文”),原则性同意商业银行投资已设立的保险公司,并将在三四家银行开展试点。
随后,不光交通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北京银行也纷纷行动,递交了参股保险公司的申请。当时交通银行就将目标锁定在中国人寿计划转让的中保康联上,并向监管部门上报了收购方案。
事实上,早在2006年,这几大银行就已向银监会递交了设立银行系保险公司的申请,但一直未有实质性进展,也正是银行综合发展的迫切需要促 使银监会、保监会在政策和监管上逐步推进。保监会一位部门负责人对《中国经济周刊》透露,保监会对四家银行的审批也持审慎的态度,目前金融危机的现实让混 业经营中风险的传递和放大现象真实地呈现在人们面前,如何控制风险和协调监管是颇大挑战。
银监会和保监会为了在监管上为银行投资保险公司做好准备,于2008年1月16日在北京正式签署了《中国银监会与中国保监会关于加强银保深层次合作和跨业监管合作谅解备忘录》,在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提高跨业监管上达成共识。
今年5月,“保监会已通过了交通银行和北京银行的申请,只等待国务院最后批复”的消息被多家媒体报道。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保险研究室主任 郭金龙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说,虽然政策上我国一至奉行银行、保险、证券的分业经营,但是国家对于银行的多元化发展一直保持开放的态度,此次保监 会通过交通银行和北京银行的审批便是一次实质性的推进。有业内人士认为,这预示着混业经营的“大金融”时代的到来。
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院长郝演苏则认为,“此次审批只是实现了银行对合资公司的参股投资,仅仅局限在分享保险业高成长利润的投资上,与混业相距甚远。从另一角度来讲,此次审批也是为了给中国最大的寿险公司解围,卸掉了多年一直没有扔掉的包袱。”
郝演苏说,“此次交通银行入股中保康联仍属于参股投资,从这次审批的被收购保险公司来看,都属于合资公司,他们在市场中的份额很小,盈利能力较弱,所以此次收购并不像人们想的那样预示着经营混业的‘大金融’时代的到来。”
就中保康联来讲,保监会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1月至10月中保康联保费收入仅2.8亿元,不足全国寿险份额的0.1%。
郝演苏认为,合资公司不足以支撑银保合作达到高效整合的程度,也不能预示着银保资本深度合作的“大金融”时代的到来,就金融监管来讲,对于合资公司每年审批数额有限,金融混业进程完全处于可控状态。
“交中整合”的渠道难题
虽然国务院最后审批尚有悬念,但交行已开始在渠道上加大与中保康联的合作。
从今年5月份开始,交行在上海的部分网点开始代销中保康联的保险产品,对于一直以邮政渠道为生的中保康联而言,这将为其拓展个人和团体保险业务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胡宴斌对本刊记者表示:“银行业收购保险公司股权是可以实现整合的,特别是在产品的深度整合上,银行可以为客户提供借贷、理财、保险一体化 的综合产品服务,一家公司提供给客户一揽子服务和两家公司联合起来提供这种产品是有区别的,这体现在客户忠诚度和综合价值上,而且保险公司可以借用银行丰 富而优质的客户资源进行快速拓展。”
但“深度整合”并非易事。1998年,花旗银行并购保险公司旅行者集团,组成了银行业务与证券、保险一体的多元化金融机构,并一直致力于将 保险业务纳入集团体系的尝试。由于保险业务在产品设计、承保服务、理赔管理等方面的专业性和复杂性,再加上文化理念上的差异,花旗银行只能将其独立运作, 与各种销售渠道完全分离,最终在2005年1月31日,将旗下旅行者人寿及年金业务以115亿美元出售给大都会保险集团。
金诚国际保险经纪公司董事长王进博士表示:“目前银行业与保险业的合作主要体现在渠道和银保产品的开发上,交通银行即使收购中保康联后也很难有资源相互优化的超越性整合。”
被收购的保险公司很难独享银行渠道。目前,交通银行在全国100家分支行均已开通银保通业务,代理了中国人寿、太平洋人寿、平安人寿、新华人寿、泰康人寿、中英人寿、太平洋财险等7家保险公司产品,共54个险种,其中,太平洋人寿代理的险种达到23个。
而且,银行代理费用已经成为银行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2008年,交通银行发布的《2007-2008年中国银行业发展报告》显示,近年来 商业银行盈利水平大幅度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代理手续费和佣金的大幅增长。2009年3月交行对外发布的业绩显示,交行全年实现净利润283.93亿元 人民币,比上年增长40.05%,业务结构中担保与承诺、融资顾问、代理保险等业务收入增长较快。
另外,随着保险业银保渠道竞争的日益激烈,银保代理费率在逐年提高,在渠道优先的竞争中,保险业给出的代理费用越来越高,而银行自然会选择代理和手续费用较高的保险公司来合作。
郝演苏说:“银行销售保险的渠道利用不存在排他性,所以交通银行和中保康联在渠道上很难实现专营,再加上保险公司与银行在企业文化、管理理念、经营模式上的差异,它们在产品、人力资源等方面整合的难度也相当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