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值型产品成资管主流 券商告别通道回归主动
正本清源,成为今年证券机构在谈及行业趋势时最高频的词汇。
来源:中国证券报 记者:张欣培
机构清源论 正本清源,成为今年证券机构在谈及行业趋势时最高频的词汇。 “本”与“源”为主动管理、风险控制,要“正”的是高杠杆的过往,要“清”的是对“通道舒适区”的依赖症。 而本次我们选取两个机构群体——基金子公司与券商资管,他们都曾经在高速狂飙的通道业务中实现量级突破,享受过“舒适区”的规模甜蜜,但也面对过狂飙背后失控的阵痛。 如今,在转型回归的主旋律已经不断加强之下,他们开始跳出“舒适区”,努力转身。比如基金子公司在通过增资与新业务,寻找新的发展区间。券商资管则挥别通道业务,立志回归主动。(杨颖桦)
去杠杆、降通道、回归主动管理,是今年以来券商资产管理发展基调。
值得注意的是,在一系列严格监管措施与行业转型后,这种券商资管发展的理性回归已经初见成效。大集合资金池规模得到有效控制,降杠杆、去通道亦取得一定成效。
而在新的方向,券商资管的业务模式也在悄然发生改变。9月7日,沪上一家券商资管人士就向记者透露,目前按照摊余成本法估值的产品备案已经不予通过,而货币类产品基本都采用摊余成本法。
“通过与监管层的沟通,市价法是提倡和鼓励的,按照市价法估值的产品都是净值型的,因此净值型产品将是我们资管发展的趋势。”上述资管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鼓励净值型产品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大集合资金池规模已得到有效控制,不合格的券商资管也都陆续平稳退出。在日前召开的培训会上,监管层就透露证券公司具有资金池大集合产品的规模已经控制在6000亿以下。
“整顿资金池的效果还是十分明显的,相比之前规模已经下降了不少。”一家上市券商的资管人士向记者表示。另一家中型券商资管人士也告诉记者,券商对资金池业务十分谨慎。
“尽管监管层没有向我们明示,但各种传言也让我们十分小心谨慎。目前大集合产品规模最多维持现状,不可能有规模的增长。一方面监管层严格控制,另一方面银行理财到期了它们也会退出,从资金端就开始收缩了。”上述中型券商资管人士表示。
在证监会的严格监管之下,券商资管产品的类别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多位券商资管人士告诉记者,未来对产品的估值将更多采用市价法,净值型产品将是趋势。
“我们和行业、监管层也进行了沟通,现在采用摊余成本法的产品一概不予备案。我们资管一般都是先募集资金再备案,前段时间有家资管备案的产品没通过,又把募集的资金退还投资者。”沪上一家券商资管人士告诉记者。货币型基金与报价型产品多采用摊余成本法。
摊余成本法是指,估值对象以买入成本列示,按照票面利率或商定利率并考虑其买入时的溢价与折价,在其剩余期限内平均摊销,每日计提收益。
多位业内人士指出,这种方法在债券市场价格向上走的时候是平安无事的,但是当债券市场价格下跌时,该方法则可能虚高了债券的净值。例如债券价格下跌,基金已经出现亏损,但用摊余成本法计算,基金表面并没有亏损。投资者在买卖的时候却在溢价买入和卖出。
“摊余成本法按照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计算确认利息收入,该方法能够平滑产品净值,但本身不能及时反映损益,可能会隐藏风险。但该方法隐藏损益的风险,不能及时反映市场波动对产品净值的影响。”一位业内人士指出,但是该种方法会对投资者的“诱惑性”更大一些。
上述中型券商人士告诉记者,目前监管层鼓励的估值方法是市价法。“最近通过备案的产品采用的基本都是市价法进行估值。”该券商人士告诉记者,“货币类的都是摊余成本法,监管层鼓励市价法,其实也就是不提倡券商资管发行和货币基金一样的产品。”
市价法指投资者在持券期间,每个估值日从市场或者第三方取得债券的估值价格,并将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日损益。该方法的优点是能及时反映市场波动对产品净值的影响。但缺点是可能导致反映的损益状况并不准确。另一方面估值价格波动频繁,容易降低产品净值的稳定性预期。
“其实如果在营销角度来看,机构不喜欢市价法的估值方式,因为净值波动比较大。他们喜欢的是有稳健收益预期的。”沪上一位资管人士告诉记者。市价法波动频繁,该方法容易降低产品净值的稳定性预期,但是其更能够及时反映真实损益。
“现在大家都在向净值型的固收产品进行转型,这毕竟是行业发展鼓励的方向。”多位券商资管人士如此向记者表示。
去通道压力尚存
“据我所知大多数券商通道业务都停了。”一家上市券商资管人士向记者表示。监管层在培训会上就指出,从统计数据看,资管方面通道业务规模比较大,不过目前已初步遏制住了增量。
刚刚公布的券商8月份财务数据显示,一些券商资管子公司业绩出现下滑,其中有的原因就包括为通道业务规模的下滑,例如业绩下滑规模较大的海通资管。
海通资管8月份实现营业收入0.31亿元,同比下滑44.54%,环比下滑43.47%;实现净利润0.18亿元,同比下滑46.08%,环比下滑10.44%。
对此,海通资管回应表示,今年以来,海通资管根据监管“去通道、降杠杆”的要求,不断压缩通道业务规模,固定管理费有所下降。不过随着不断致力于发展主动管理业务,产品业绩报酬有所增加。
尽管“降杠杆、去通道”已持续多时,增量亦已得到控制。但 “去杠杆、降通道”的压力仍然存在。
以通道业务占比较大的海通资管为例,根据协会披露数据,海通资管二季度资产管理月均规模是6526.67亿元,尽管相对于一季度的8519.72亿元下降23.4%,但与去年比并没有出现下降。其在2016年资产管理月均规模是6471.19亿元。
而在此期间,海通资管主动管理的规模并未发生较大变化。二季度海通资管主动管理月均规模852.87亿元,2016年主动管理月均规模903.95亿元。一季度主动管理月均规模为910.33亿元。
在会议上监管层就强调券商资管要发展主动管理。“我们资管业务的主动管理,深度广度还不够。要立足脱虚向实,推动资管业务发展,消化通道业务规模,提高主动化盈利能力。支持大家做资管,但要做真正的资管业务。”
无论如何,回归主动管理的旋律已经响起,对于券商资管这个在市场已经举足轻重的群体而言,未来的长远方向已经日渐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