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股权在中国融资环境变难
经济危机中,中国市场对私募投资(PE)依然有巨大的吸引力。不过由于经济环境的艰难,一些公司不得不降低最初的融资预期。
联宇投资(Unitas Capital)去年10月结束了一只基金的资金募集,预计15亿美元,但实际筹得12亿美元。
中信资本(CITIC Capital)2月完成了第二期中国私募股权基金的首轮募集,目标是7.5亿美元,实际筹得7.5亿美元。
隆力集团(The Longreach Group)已经开始为其第二只基金募集资金,主要瞄准日本、中国大陆及台湾。在为其第一只基金募得7.5亿美元后,隆力希望可以募集15亿美元资金,但其董事长齐百迈(Mark Chiba)表示,虽然市场还算不错,但融资环境比较艰难。
经济繁荣时期,投资者购买风险较大的对冲基金、大宗商品及私募股权等多样性投资,但全球经济危机中,这些具有高收益、运用多种金融杠杆的资产风险也随之加大,导致大量投资者转向收益小、但稳健的政府债券。
“不用说,从一开始就是一场硬仗。”路透社援引中信资本首席执行官张懿宸的话。中信依然计划完成资金筹集,不过没有给出具体的时间表。
由于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许多外资进入中国,以PE、VC身份进行投资,以其资本和经验上的优势,帮助中国企业迅速成长,同时分享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带来的好处。近十年来,中国本土的富豪也逐渐增多,尤其是民营企业家拥有不少的资金,也出现了一批本土的PE、VC。
VC的英文是Venture Capital,中文翻译成“风险投资”或“风险资本”。在Venture Capital里的Venture这个字更应理解为是一个“商业机会”,可以进一步引伸为“公司”。其实翻译成“创业投资”尽管比“风险投资”好,但也还是不完全正确。不是创业型的企业,比如市场开拓型的企业,也会进行投资。
这两年,美国的投资圈更喜欢用Private Equity Investor(PE)这个名字,Equity翻译成“股东权益,直译是是“私募股权”,但一般被称为“私募”。
PE和VC可以被统称为私募,主要指通过投资来换取公司的所有者的权益(利润分配,对公司的投票权等等)。 但是不是在公开市场(如股票市场)上购买公司权益,但我不是在Public Market上买Equity,而是投资未上市的公司。一般来说,VC愿意承担更大的风险,专注于公司起步阶段的投资,有些也被称为“天使投资”,而PE更倾向于投资成长阶段在中后期的公司,来降低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