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贷风波不止,消费金融何去何从?
古有缇萦救父,感人至深。今有湖北女大学生杨枫霜,替父还债深陷校园贷,记者感其勇于承担家庭负担,叹高利息的校园贷恶于豺狼。偿还能力不足的杨枫霜借下连环债雪上加霜,再度使自己和家庭陷入困境,超出能力范围的借贷行为不应提倡。
古有缇萦救父,感人至深。今有湖北女大学生杨枫霜,替父还债深陷校园贷,记者感其勇于承担家庭负担,叹高利息的校园贷恶于豺狼。偿还能力不足的杨枫霜借下连环债雪上加霜,再度使自己和家庭陷入困境,超出能力范围的借贷行为不应提倡。
此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强互联网金融监管。互联网消费金融为消费金融的主力军之一亦在监管之列。当银行都在拥抱互联网金融之时,也意味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趋势不可逆转。有行业专家认为,一旦巨大的金融风险再现时,互联网金融有可能成为一个引爆点。
校园贷为何频出事?
杨枫霜家境贫寒,一家七口从2004年开始住在当地二堰桥下的一个桥洞里。她的母亲疾病缠身,父亲2016年因装修工程质量问题,未拿到工程款,欠下外债。为了替父还债,杨枫霜私下向多个贷款平台申请了11880元贷款。如今因无力偿还高额的利息和滞纳金,陷入被贷款公司催债的局面。
早在2016年,校园贷乱象频发。银监会、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园网贷整治工作的通知》,各地开始加大对网贷机构从事校园贷业务的清理整顿。今年5月,银监会、教育部再次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园贷规范管理工作的通知》,从源头上治理乱象,使校园贷回归良性发展,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应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有针对性地开发高校助学、培训、消费、创业等金融产品。
“鉴于消费是刚性需求,因而消费金融的安全性尤为重要。”中国电子商务协会消费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互联网消费金融》《消费金融论》的作者刘洋在接受《经济》记者采访时表示,校园贷原本是一种正常的信用贷款。但是当校园贷的负债超过大学生及其家人的承受能力时,会令过度负债的大学生输在起跑线上。
由于银行有相对繁琐的审贷程序,90后大学生偏好的金融机构为其贷款时,未考虑到他们的实际能力,放松了贷款的审核环节。不少金融机构采取信贷工厂即批发贷款的模式,通过利息和罚息管控借贷的大学生。刘洋感叹道:“有些罚金最高超过贷款额的20%,所以才有借贷宝的‘裸贷’等乱象发生。”砍头息、变相收费、暴力催收、裸条等负面舆论层出不穷,一波又一波地冲击着消费金融行业。
乱象不止校园贷
2017年年初,入职不久的李媛手头拮据,为了回家过年,向分期平台——来分期借了2000元,半年后共还款2270元。“对我来说,10%的利息很高,但有时为了应急,也没办法。”李媛向记者抱怨。
事实上,除了校园贷乱象频发,消费贷款高利贷化也是另一大乱象。刘洋表示,依托消费场景、小额分散的消费贷款不良率可控,但是基于互联网申请交易、非银机构放贷、不依托消费场景的现金贷不良率呈现上升趋势,预测超过6%,特别是90后年轻人现金贷不良率上升明显。
现金贷不良率急升主要有四方面原因。其一,某些金融机构利用借款人对金融知识匮乏的信息不对称优势,利用审批效率高、低息、互联网病毒式营销等手段揽客。其利润并非单一来源于利息,杀手锏来自逾期后按日计算的罚金。有的平台日罚金高达借款额的1%,实际年利率高达300%以上。导致高利贷由企业贷向个人现金贷全面转移。一旦逾期,利滚利,很快就将借贷者逼到不可承受的边缘。
其二,很多年轻人消费观念不成熟,攀比消费、奢侈消费观念盛行,为了满足其消费欲望,到处寻找各类金融机构借款,多头负债、一人多债的现象屡见不鲜,从而陷入透支消费陷阱。其三,部分职业骗贷人、老赖利用金融机构的互联网技术漏洞,采取盗账户、身份冒用、中介包装、钓鱼木马等欺诈手段来骗取贷款,实则卷款跑路。最后,在市场不规范的现实下,不排除一些金融机构为了抢市场采取虚假注册、骗贷违约等敌意竞争手段。
值得注意的是,打着消费金融旗号搞非法集资、非法传销的行为是消费金融的第三大乱象。一方面,有些P2P平台吸纳公众存款后,用于其他投资,一旦投资失败,老百姓的资金受到威胁,这属于非法集资范畴。另一方面,有的机构打着消费金融的名义,玩起“你消费,我全额返本”的营销噱头,吸引更多的人在平台上消费。消费返还模式本是商家让利促销聚人的营销手段,以及经营消费资源的金融增值工具,但是当这种模式创造的增量利润低于约定返还的金额或者消费权益时,容易陷入庞氏骗局,消费者可能被诱导消费而遭受损失。
“开展任何金融业务都要考虑风险,谁开展金融业务谁就要承担风险。”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告诉《经济》记者,这也和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的“明确责任主体”相契合。“当金融机构或企业拥有承担风险的能力,监管部门才允许其开展业务。”
“消费金融之所以出现乱象,是因为部分金融机构连第一步都没做,就直接开展业务了。他们不清楚自己是否符合条件,能否承担相应的风险。”赵锡军指出,所有金融业务都存在风险,就像化工厂会污染环境一样,关键是化工厂能否处理好环境问题,否则就不要建厂。“金融也一样,如果机构可以承担并管理好风险,就依据监管制度和程序去开展业务,否则就不要开展。”
一边是乱象 一边是繁荣
“消费贷款的真正作用是让普罗大众也有能力购买昂贵的耐用消费品,并使负债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在它的催化下,克制与挥霍这一矛盾达成了令人惊异的平衡,并成为当代消费文化的最重要主题。”美国学者伦德尔·卡尔德阐释了美国等发达国家消费金融繁荣的奥秘。
“在很多年前,国内个人信贷的占比通常都不会高于20%,如果除去房贷,个人消费类贷款占比不会超过5%。银行信用贷款的门槛通常很高。”京东金融相关负责人对《经济》记者如是说。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改善。工信部赛迪研究院互联网研究所副所长陆峰告诉《经济》记者,经济发展为大众消费能力提升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尤其是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大众的消费观念正在转变,超前消费、信用消费、未来消费的习惯正在养成。
2016年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在全国开展消费金融试点,鼓励金融机构创新消费信贷产品。同年3月30日,央行、银监会联合印发《关于加大对新消费领域金融支持的指导意见》,提出积极培育发展消费金融组织体系、加快推进消费信贷管理模式和产品创新等一系列金融支持新消费领域的细化政策措施。在政策利好下,我国消费金融迅猛发展,尤其是互联网消费金融。
记者从艾瑞咨询发布的《2017消费金融洞察报告》中了解到,2013年-2016年,互联网消费金融交易规模从60亿元增长到4367.1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317.5%,互联网消费金融呈现井喷式发展。
刘洋表示,从2016年到现在,每年消费在GDP中的占比均不低于71%,消费占比的规模较大。互联网与金融的融合有效释放了我国潜在的消费意愿,消费需求将成为我国未来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和内在动力。据估算,消费金融将迎来300万亿的蓝海市场。
避免剑走偏锋
然而,在消费金融高速增长的同时,乱象扰乱了消费金融健康发展的步伐。以风口浪尖上的校园贷为例,刘洋认为,大学生信贷不能一刀切,他们并非毫无偿还能力的群体。当前监管部门更希望银行这类正规军,为其提供校园贷的产品或服务,银行对大学生的家庭信用做到尽职调查,对大学生的还款能力进行评估,银行可以进行严密、安全的风控。
去年,趣分期突然宣布退出校园市场,但其他互联网金融平台仍对校园市场紧追不舍。更有平台打着助学贷款、赊购赊销的名义,将利息和罚金“换装”为服务费、手续费。由于线上交易的隐蔽性较强,很多大学生在线上操作,极大地增加了监管的难度。刘洋指出,当前金融机构对大学生身份的识别不尽力,“但只要教育部、央行、银监会打通数据,一旦识别出借款人是大学生,互联网金融平台为这类人群贷款则属于违规。”当监管部门可以通过数据共享、部门协调,对非银行机构进行穿透式监管,才能从源头上治理校园贷的乱象。
捷越联合创始人兼捷越普惠总裁马天帅告诉《经济》记者:“在我国征信体系尚不完善的情况下,企业应提高全局意识,与相关职能部门、征信机构联合起来打破信息孤岛,实现信息共享。”
除了监管部门严格的监管外,企业自律、风险自控也应提上日程。当金融企业的风控做到位时,也可避免前几年众多P2P平台违约、跑路等风险集中爆发。
“在金融科技背景下,大数据技术应用将为金融服务构建更安全的风控体系。”马天帅表示,“大数据风控的企业,通过搜集、整理、分析大数据资源,进行人群画像,分析其行为及可能存在的风险。利用公司积累的客户信息,采用先进算法建立起适合公司客群特点的反欺诈模型和信用评分模型,能为企业风险管理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良好的大数据分析能力能帮助公司预测资金风险,推动互联网金融小额信贷贷前、贷中、贷后各个环节的创新。”爱钱帮联合创始人兼CSO赵静婷对《经济》记者表示,“利用大数据风控技术的服务效率优势,也能让金融机构在风控环节减少人工成本,从而降低金融服务成本。”
提高风险意识
当前消费金融的市场主体十分庞杂,除传统银行和23家拥有消费金融牌照的消费金融公司等正规军,小额信贷公司、电商公司、互联网金融平台(包括P2P)也纷纷涌入消费金融市场。消费金融产品也不局限于传统的信用卡、消费贷等业务,它的边界越来越大,包括消费资产证券化、消费信托、消费信用保险、消费责任保险、消费返还等多种模式并行发展。
“当前消费金融的市场主体良莠不齐,问题是谁来判断他们是否有开展消费金融业务的能力?”赵锡军表示,监管部门、第三方机构和购买服务的消费者需要对风险进行判断。“当消费者的判断能力较弱时,需要第三方专业机构来为其判别。高风险的产品只能针对判断能力强、风险承担能力强的消费者。不同风险的金融产品需要分门别类地推荐给消费者,而不是一款产品什么人都适用。”
赵静婷强调:“作为消费者,一定要找正规的消费金融机构,遇到不法侵害时,要及时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权利。”
京东金融相关负责人向《经济》记者补充道,消费金融是从业者的蓝海,也是黑中介、欺诈分子的蓝海。多头借贷乱象,引发的逾期忧患也是行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目前我国个人信贷数据的真实性、合规性,存在很多考量空间。”随着时间的推移,恶意用户的“欺诈经验”也在积累,他们的反侦查能力也在不断提升,不断尝试模拟正常用户的操作行为。
对此赵静婷表示,金融机构可以用消费场景中的客户资质、消费需求、交易行为、资金流向等信息对客户贷款用途的真实性进行判断,防止用户欺诈、骗贷。金融机构还可以对客户资质水平进行评估,预测客户的还款能力;同时,控制交易和资金流向,形成资金、信息、商品的闭环。
面对消费金融发展前景的质疑,马天帅表示,很多创新领域需要在实践中检验,需要监管部门的合规引导。随时发现问题随时监管,避免企业走弯路、走错路。
“作为监管者,一方面要加强宣传,让大众有意识防范潜在风险;另一方面要加强监管,保持对非法消费金融的整治,形成持续震慑态势。”赵静婷补充道。“基于大数据和风控能力的提升,未来以抵押物为风控措施的方式将会逐步转变成为以个人征信状况为主的风控方式。借款人从申请借款开始,到放款完成,均通过线上一键完成。”
消费金融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毋庸置疑,我们也期待这个行业通过金融主体、监管部门、消费者三方的努力,共同助力行业健康发展。
(本刊实习生叶梦莹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