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校园贷"到"美容贷" 高校信贷路在何方?
日前媒体报道,一女学生到南京旅游,刚出地铁站就碰上一中年妇女向其推荐美容院服务。
日前媒体报道,一女学生到南京旅游,刚出地铁站就碰上一中年妇女向其推荐美容院服务。女生自称在上学,承担不起费用。妇女便鼓动她下载了贷款APP,仅10分钟,她就“被贷款”3.5万元,18个月连本带息总计39600元。近两年,没有收入来源的大学生被迅速放贷已经不是什么稀罕的事,虽然5月份校园贷规范管理的“通知”出台后,有效地关闭了部分不规范平台,但是面对千亿市场级的大学生消费金融市场,不少机构或个人依然迂回操作,紧盯大学生群体不放手。
乱象 校园贷的各种“坑”
今年5月,中国银监会、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园贷规范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未经银行业监管部门批准设立的机构禁止提供校园贷服务;且现阶段一律暂停网贷机构开展校园贷业务,对于存量业务要制定整改计划,明确退出时间表。实际上,校园贷的整治自去年4月银监会和教育部出台《关于加强校园不良网络借贷风险防范和教育引导工作的通知》算起已经超过了一年的时间,今年5月《通知》一刀切的做法虽引发部分争议,但不得不说,监管的频频亮剑也确实源于“校园贷”本身的乱象丛生。北京晨报记者通过对相关业内人士以及公开资料的调查,发现校园贷大致存在着3个坑是借款人尤其要注意的。
第一个坑:收费混乱,主要体现为费率不明。“零首付”与“低利率”是部分企业宣传时常用的口号。但是实际当中产生的诸如中介费、手续费、代理费、逾期罚息等名目繁多的费用十分混乱。融360调查显示,约六成的平台费率不明确,逾期后每日费率最高与最低相差达60倍之多。很多大学生因为一时冲动购物而选择贷款,最终要偿还的“本息和”相当于贷款本金近1.5倍。最终,导致还款时力不从心,继而引发一系列不好的社会事件。
第二个坑:暴力催收。暴力催收,给借款学生造成极大心理压力。很多校园贷平台普遍存在不文明的催收手段,比如“关系催收”,学生借款时被要求填写数名同学、朋友或亲属的真实联系方式,如果不能按时还款,平台就会把其逾期信息告知该学生的关系圈,严重干扰和伤害了借款学生。再如身体暴力,非法拘禁,暴力伤人等。
第三个坑:风控难真正起效。大学生群体这么大人口基数的一个人群,全都是诚实守信的四有青年显然是不可能的,这里面也存在自控能力差,缺乏信用的人。那么如果不能做到严格审核甄别出这些不符合信贷资格的人就很容易产生不好的社会事件。然而目前的大学生消费金融市场鱼龙混杂,部分企业为了扩大市场份额,对贷款对象疏于审核,缺乏完备的风控手段。而各种校园代理人很多是由在校大学生担任,其并没有金融行业方面的相关从业资格,这种“宽松”的市场环境引发了一线开拓人员盲目诱导不符合借款对象借款的动机。
支招 学生该如何使用消费信贷?
2016年我国在校大学生人数达到了3741.5万,消费金额规模达到了4524亿,从这两个数据可以看出,大学生消费金融市场的消费基础不仅十分牢靠,大学生本身对消费金融服务的需求也是十分旺盛的。
艾瑞研究指出,“如今以90后为主的年轻人群体,成长环境与上一代人有很大不同,他们更加适应互联网生态,也更习惯于十分便利的电商消费模式。并且移动支付与互联网支付的便捷弱化了他们的货币概念,形成了他们更加前卫的消费观。”根据艾瑞的用户调查结果,年轻人群可支配收入较低但消费需求强烈,将近百分之七十的年轻人表示有过分期消费的经历,将近百分之九十的年轻人是不排斥分期消费这种超前消费方式的。而大学生群体作为年轻人群体之一,也有着上述所说的收入低但消费需求强烈的特点。
有业内人士表示,“学生的消费金融需要是真实存在的,但是在享受这个时代福利的同时,大学生本身应该积极建立自己的财商系统,或者说理财的知识系统。借贷本身虽然只是一种消费行为,但是,其实它要求借贷本人对于自己当下的收入支出,以及未来的收入支出都能有清晰的认知,能够从一个财务独立人的角度去考量自己,去审核借贷平台,而不是听谁一面之词或者听到哪里能借到钱,就盲目借贷,能借到不是本事,怎么还才更重要。”
方向 校园信贷市场该如何规范?
艾瑞分析师张玉认为,解决大学生消费金融市场中各问题的最关键途径是金融监管机构要从制度层面设计大学生消费金融市场的准入标准,准许类似爱财集团等具备风险管理能力与资金实力,秉持合规经营态度的企业继续为大学生提供便捷的消费金融服务,杜绝不合规的企业继续扰乱大学生消费金融市场。如果金融监管机构能够和大学生消费金融市场的领头企业一起合作,以实现“良币驱逐劣币”。
而对于当下的“培训贷”“美容贷”等涉及第三方实体商户,有业内人士表示,“应警惕‘邻家商店+不知名网贷平台’的模式,相比于网贷平台,实体商户由于直接接触客户,在场景消费下,往往比金融机构本身更有说服力,客户更容易进行真实的信贷消费,但是实体商户本身又没有风险控制的概念,很容易发展成为放贷平台‘刽子手’。与此同时,合规的放贷机构或者银行也应该更多爱惜自己的羽毛,谨慎与不规范的‘邻家小店’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