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业消费金融O2O联动 主打线下直客式消费信贷
[消费金融业内人士指出,在业务拓展以及引流层面,初试牛刀的线上探索共有两个途径,一方面是线上线下互转,并打造符合银行系消费金融客户群体需求以及用户习惯的纯线上信用贷款产品,另一方面则是与垂直类电商合作,逐步实现跨界合作]
[消费金融业内人士指出,在业务拓展以及引流层面,初试牛刀的线上探索共有两个途径,一方面是线上线下互转,并打造符合银行系消费金融客户群体需求以及用户习惯的纯线上信用贷款产品,另一方面则是与垂直类电商合作,逐步实现跨界合作]
供给侧改革,消费结构升级已经成为近年我国调整经济发展结构的主要抓手,随之将迎来的是“大消费时代”。消费金融迎风而起,提供消费金融业务的各类机构也纷纷站上了迎风口。
消费支付的方式不断变革的背后是支撑消费行为本身的资金提供方逐步多元,究其根本即信贷提供方不断增多,由此消费者的消费信贷渗透率也水涨船高。在新金融方式的急迫需求下,市场主体也积极改变“作战方式”,监管层积极顺应市场发展,推出了消费金融牌照,对这一蓝海领域从起跑线之处便实施了牌照式管理。
然而,市场却并非如此,想要分一杯羹的进入者外围不断扩容,持牌消费金融公司面对着来自电商系、P2P系、线下小贷典当系等多类机构的分食。在不断被规范化的消费金融领域,承袭了银行零售业务精髓的银行系消费金融公司,从多个维度判断可发现依然是消费金融行业的主力军。
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12月9日,我国共16家机构经银监会批准取得消费金融公司牌照。除北银、中银、锦程、捷信等首批4家试点消费金融公司外,包括兴业、苏宁、招联在内的第二批消费金融公司成立11家;全国放开试点资格后设立1家,获批筹建2家。
在大数据技术不断成熟、消费场景日趋丰富多元的背景下,多类消费金融机构将线上视为消费金融的出路,然而从欺诈风险判别、消费金额需求等维度来看,一度被视为“过气”的线下依旧拥有强大的力量。甚至在多位业内人士看来,当线上所带来的繁华落尽,风险剥离后,线上线下结合或是真正的出路。
消费结构化升级助推力
消费层面而言,我国居民的短期消费贷款余额近几年一直保持20%以上的高速增长。截至2016年10月底,我国金融机构人民币信贷收支表中住户部门的短期消费贷款余额已达到4.64万亿元,再加上主要的非金融机构的消费金融平台的贷款余额约3000亿元,即我国当前消费金融市场规模约为5万亿元人民币。
在消费信贷需求节节攀升之外,政策利好也频发不断,2016年3月,《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提及消费金融,鼓励金融机构创新消费信贷产品,同月,央行和银监会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大对新消费领域金融支持的指导意见》,其内容主要为,要求各大银行积极培育和发展消费金融组织体系、加快推进消费信贷管理模式和产品创新、加大对新消费重点领域的金融支持以及改善优化消费金融发展环境等。
中国消费经济的迅速崛起已引领消费金融业务进入发展“快车道”,但是从中短期来看,客观地讲,单就消费一项,尚无法完全替代投资和出口的增长贡献,但消费必然是此轮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抓手和未来方向。
从消费的收入弹性理论来看,随着人均GDP的增加,消费结构随之升级,低档品的消费比重降低,而教育、旅游、医疗保健、文化娱乐等体验消费、高端消费的占比则在持续提升,而恰恰是这部分的消费需求更需要信贷的支持。
业内人士指出,以受托支付为主力的电商系、互联网系的消费金融平台,能够满足小额快消品的消费需求,然而随着消费升级,消费的重点领域接入到精致高阶阶段,教育、旅游、医疗等消费更大程度上已经跳出小额之列,更多已经踏入大额消费入口。而这一不可逆的消费趋势恰恰是银行系消费金融的服务重点。
以第二批消费金融公司兴业消费金融为例,未能充分享受到银行贷款服务的具有“连续稳定工资收入的工薪人士”或“连续稳定经营收入的自雇人士”是其主要目标客户群体,该类群体将最高20万元额度的贷款业务用于个人或家庭消费。顺应需求,据悉,兴业消费金融的三大基础产品分别为“家庭综合消费贷、商户业主消费贷、互联网贷款”,初期主力布局线下,逐步探索线上的路径也清晰可见。
对应需求增长,消费金融公司的贷款余额也呈高速上涨态势。数据显示,2016年初消费金融公司贷款余额为573.74亿元,而截至第三季度这一数字已经上涨至970.29亿元,较年初增幅达到69.12%。但值得注意的是,与规模增长相伴的是不良率的小幅攀升,由年初的2.89%增长到第三季度的4.11%。而据兴业消费金融一名内部人士透露,“银行系”具有经长期实践积累起来的风控经验,同时通过结合新兴大数据风控手段,公司整体资产质量水平控制良好。
银行系消金力掘线下纯消费贷款
大数据征信、线上风控、拓展消费场景……这一系列词汇在互联网技术高度发达、用户习惯已经发生实质性转变的当前并不陌生,而这一思维和路径也争相被大量的互联网金融公司、互联网系消费金融公司所采用。
“消费金融的发展主要是弥补银行无法覆盖的市场、更广的客群以及更场景化的消费信贷需求。基于客户不同生活、消费场景的需求来定制私人化信贷服务,这将是消费金融业务领域未来的一个快速增长点和爆发点。”兴业消费金融内部人士表示。
但是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一方面取决于用户对于不同信贷产品的实际需求,另一方面则取决于提供该类服务和产品的消费金融平台的主力力量何在,一味地“画猫学虎”并不能成为消费者消费升级的助力者。
目前在持牌的消费金融公司中,银行系的消费金融公司的发展速度整体而言相对快于非银行系的消费金融公司。而银行系消费金融公司的发展方式也有所不同,除招联消费金融采用纯线上的信贷发展模式外,其余大部分银行系的消费金融公司均采用传统的线下模式作为主要展业模式。
兴业消费金融内部人士向本报指出,银行系消费金融平台是在银行传统零售信贷业务的基础上把客户重心进一步下沉,介入资质相对良好、承贷能力充足的中低收入群体。强大的银行股东背景、低成本的资金获取、广泛的银行网点布局是银行系消费金融不可比拟的优势。业务拓展上与传统银行的零售业务形成目标客户错位、担保方式错位以及时间错位的互补战略,一方面可以服务于在传统银行体系得不到所需服务的普惠金融客户以及需要补充授信的客户,另一方面经过创新的产品种类、灵活的担保方式、高速的放贷流程让客户获得极致体验,满足其个性化需求,同步实现银行体系内部的客户流转以及用户下沉。
“经过线下为主,逐步探索线上业务的发展模式历程,兴业消费金融成立两年以来,累计贷款发放超100亿元,其中线上业务占比15%以上,这一比重逐步上升。”在兴业消费金融看来,直客式消费贷款业务不仅仅是兴业消费金融的“主战场”,也是多数银行系消费金融公司立足既有优势的而直接面对、最易攻克的主战场。
发力线上O2O
伴随消费金融踏入风口的是风险也在逐步暴露,呈现贷款余额与不良率大幅双升的局面,不同程度的风险不但加重了作为新生行业的生存力,也打击了消费者的积极性从而减缓了消费结构升级的步伐。对此,监管层多次针对融资渠道集中、定价模式单一、后台合规欠缺等层面进行风险提示,如何才能顺利探索行之有效的风控措施成为更多持牌银行系消费金融公司的诉求,可以发现,这一路径也正顺应了以线下为主的业务需求。
兴业消费金融内部人士表示,消费金融机构所面临的主要风险为信用风险及欺诈风险,如何确定用户的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依旧是风控的最大“门槛”。通过大数据应用可在一定程度上防范信用风险,而在客户下沉的情况下,面对难以从银行体系获取贷款、个人征信记录较少的中低收入群体,单纯依靠线上的“客户流、信息流、资金流”闭环难以有效把控风险,依然需要线下团队的介入。
兴业消费金融的过往实践证明,通过客户经理面对面签约,综合判断借款人的资质和还款意愿对于防范小额信贷业务中的欺诈风险行之有效。公司成立之初,即将客户经理面签核访作为风险防控第一道防线。
不可否认的是,主打线下的银行系消费金融不可回避的话题之一就是“过度厚重”的线下队伍带来的获客成本高企、风控成本高举不下,面对轻资产,轻资本运作的电商系、互联网系消费金融仍然需要大量“取经”。但是基于“扬长避短”的基本规律,对于纯线上风控、互联网引流银行系消费金融机构仍处于尝试初期。
已经走在市场前列的互联网系消费金融在征信数自动化采集、审批流程无纸化、风险筛查智能化等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人脸识别、声纹识别,利用客户的互联网行为、关联信息等有效把控了小额信贷的风险,而这一线上消费信贷系统银行系消费金融也在不断突破和尝试创新。
消费金融业内人士指出,在业务拓展以及引流层面,初试牛刀的线上探索共有两个途径,一方面是线上线下互转,并打造符合银行系消费金融客户群体需求以及用户习惯的纯线上信用贷款产品,另一方面则是与垂直类电商合作,逐步实现跨界合作。
大量银行系消费金融公司顺应了该路径,兴业消费金融相关负责人表示,依托消费场景和兴业消费金融的股东优势,在应用端先后推出了“名企直通车”、“租房贷”及“在线网关支付”等多款在线快速消费贷款品牌。集合大数据及平台合作,不断拓宽贷款发放渠道。2016年6月,兴业消费金融与杭州行健共同研发的互联网贷款产品“布丁小贷”,亦成为行业内跨界合作、共同深耕沉淀数据,打造在线快速消费贷款品牌的典型案例。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银行系消费金融公司的线上探索不仅仅局限于在线类产品的退出,还在“场景自助化”领域下了“赌注”,据了解,兴业消费金融今年推出了VCM自助贷款机器,即向个人客户提供自助消费信贷服务的可视化终端机具,从而将“自助”与“场景”相结合。让客户可以更快速更自主地办理信贷业务。与此同时,在轻资产的运营模式导向下,VCM有效简化信贷作业流程,在不降低风险防控门槛的同时,有效节约人工办理成本。目前公司已在全国6个城市逐步投放机具,未来自助机具的成熟运用将会带来又一个强力业务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