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7家银行试水虚拟信用卡,紧追花呗、白条,能否扳回一局?
4月17日,交通银行信用卡宣布正式推出“手机信用卡”,号称开卡用卡颠覆传统,做信用卡中的“黑科技”。
文/清流妹(微信公众号:清流消费金融 微信号: iConFin)
4月17日,交通银行信用卡宣布正式推出“手机信用卡”,号称开卡用卡颠覆传统,做信用卡中的“黑科技”。
随后,农业银行宣布,全面发行“信用币”产品,为符合条件的个人客户提供虚拟信用卡服务。
当蚂蚁花呗、京东白条等消费分期模式已经威胁到银行的信用卡业务时,银行打出了“虚拟信用卡”这张牌,试图收回消费信贷领域的失地。
据了解,虚拟信用卡和实体卡功能相似,且同样拥有卡号、有效期和CVV2。但不同之处主要有两点:
1、申请、使用流程快速简便。用户无需等待长时间的卡片寄送,即开即用,只需带上手机即可完成支付。
2、没有实体介质。电子化的产品可避免卡片信息被复制、卡片寄送丢失等风险,以及卡片磨损导致的用卡受阻、补换卡等问题。
除了便捷和安全性的优势外,在第三方支付的发展过程中,支付宝和微信的探索,已经培养出人们对无卡消费的习惯和对便捷支付的追求,虚拟信用卡在此基础上生根发芽,则一定程度上更容易被接受。
目前,很多银行已经纷纷开始行动,正式推出各具特色的虚拟信用卡。
白名单客户仍是主体,离“普惠”还有距离
近几年,有多家银行尝试虚拟信用卡,早在2014年,支付宝、腾讯就曾联合商业银行试水虚拟信用卡,但很快就被央行“叫停”。央行指出,虚拟信用卡在落实客户身份识别义务、保障客户信息安全等方面尚待进一步研究,有关部门将对其合规性和安全性进行综合评估。
随着金融科技的发展和市场的成熟,虚拟信用卡再次被推出。
业内表示,对银行业而言,推出虚拟信用卡,既是顺应银行账户虚拟化趋势的需要,更是应对线下支付电子化挑战的必然选择。另外,随着银行进军线下扫码,推出一款部署在扫码支付上的信用支付工具,也是优化用户体验的需要。基于上述几点内在诉求,未来还会有越来越多的银行推出虚拟信用卡业务。
根据清流消费金融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7家银行在线销售虚拟信用卡产品。
清流消费金融调查发现,市面上虚拟信用卡的主要客群仍是已持实体信用卡的用户。
其中,广发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两家的产品“极客卡”和“龙卡e付卡”不要求用户持有该行实体信用卡。农业银行的信用币除了针对已持有该行实体信用卡的用户外,也对预授信用户开放。
从账户的独立性上来说,建设银行的龙卡e付卡、广发银行的极客卡、农业银行的信用币、中信银行的中信电子信用卡为独立主卡账户,而中国银行的中银长城e付、浦发银行的E-GO卡、交通银行的手机信用卡均非独立账户,而是附在实体信用卡账户中。
据交行客服介绍,交通银行的手机信用卡不同于大多数虚拟信用卡,该产品作为实体信用卡的短期替代品,和实体信用卡同时申请,最长有效期为90天,收到实体卡之前正常使用,实体卡激活后手机信用卡立即失效。
发卡组织方面,农行、广发、中信的虚拟卡目前仅有银联品牌,其他几家银行的选择较多,以银联、VISA、万事达为主。
在功能上,虚拟信用卡主要有线上、线下支付,取现、转账等功能。与实体卡相比,虚拟信用卡虽不能直接在POS机上进行刷卡支付,但可以借微信、支付宝、Apple Pay、NFC、银行客户端页面等多种渠道,在线上、线下端进行快速支付。
额度方面,独立性账户的虚拟信用卡额度根据用户综合资质进行审批,而附属性账户的额度则受限于实体卡额度。
安全性方面,部分虚拟卡具有自主设置交易限额和交易开关的功能,如中银长城e付,用户可在中行的“缤纷生活”或“中银易商”客户端可以进行交易限额修改。
互联网时代下的新挑战
虽然,支付行业的无现金化、无卡化给人们带来了更多便捷,但不可忽视的是,即便通过这样的改变和创新,银行规避了许多以实体卡片为介质的支付风险,例如卡片信息复制、卡片丢失、卡片损坏等,却也须警惕以第三方工具、互联网作为新介质的支付风险。
虚拟信用卡最大的挑战,首先是如何保障用户的信息安全。由于没有实体介质,当用户通过第三方渠道绑定虚拟信用卡进行消费时,既要使用户体验良好,又要有坚实的技术后盾保证用户数据不被截取和泄漏。
此外,第三方支付除了用手机靠近pos机进行无接触式支付外,还有一种以扫描二维码的方式。然而,2016年扫码支付的问题已经凸显,不法分子利用虚假二维码骗用户刷卡的案例不在少数,如何进行收款方验证,也将是虚拟信用卡甚至整个支付行业要面临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