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金融公司ABS产品逾期率33.27%? 计算方法有误
3月17日上午,一篇名为“起底8家消费金融公司逾期率:蚂蚁金服逾期率33.27%”的报道备受市场关注。
3月17日上午,一篇名为“起底8家消费金融公司逾期率:蚂蚁金服逾期率33.27%”的报道备受市场关注。
报道称,《中金-蚂蚁微贷2015年第一期小额贷款资产支持证券专项计划》公布的阿里小贷的逾期率和不良率分别为1.09%和1.27%,但“实际上,2016年6月1日至2016年6月30日期间,前述ABS显示蚂蚁微贷小额贷款逾期率达到了惊人的33.27%。”
3月17日傍晚,中金公司发布声明称,前述报道存在误解,并解释称:本专项计划于2015年1月29日设立,已于2016年10月7日正常清算完毕,在清算时,真实逾期率为1.4%。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调查发现,前述报道对起底的其他7家消费金融公司的逾期率,同样存在误解,终极原因则都指向一点:计算方法存在重大错误。
33.27%逾期率真相
遭到误解的是一款中金公司作为受托管理人为蚂蚁金服发行的资产支持证券(Asset-backed security,下称ABS),全称《中金-蚂蚁微贷2015年第一期小额贷款资产支持证券专项计划》(下称《专项计划》)。ABS是消费金融公司重要的融资工具,其原理是将消费金融公司已产生的借贷债权打包,进行结构化设计后,销售给投资者(目前基本上都是机构投资者)。
在前述报道中,逾期率被描述为“2016年6月1日-2016年6月30日期间达到惊人的33.27%”,依据则是:中金公司此前截至2016年6月末的产品服务报告中“期末贷款逾期情况”栏目显示,6月30日,“期末本金余额”合计约2.38亿元,其中,资产池中逾期0天的“期末本金余额”为66.73%,逾期30天以内(含)“期末本金余额”为2.15%,逾期30天以上的“期末本金余额”为31.12%。
31.12%加上2.15%,正好为33.27%。
但这样的计算方法却是错误的。
中金公司声明称,33.27%不代表本专项计划在分配期的真实逾期情况,其计算口径未包含“已结清的小额贷款资产”。
据声明,截至2016年6月30日,未偿贷款资产本金余额仅约为7922万元,但该专项计划循环购买的资产总额已达到55.43亿元,2016年6月30日,该专项计划的逾期率约为1.43%;于该专项计划清算完毕之日(2016年10月7日),该专项计划逾期未偿还本金余额为7739万元,累计入池资产总额依旧是55.43亿元,实际逾期率进一步降至1.40%。
也就是说,在计算逾期率时,分母应该用55.43亿元,而非2.38亿元。指标选错,结果自然大相径庭。
“对于蚂蚁小贷ABS这种 循环购买 结构的产品,一般分为循环购买期和摊还期两个阶段,循环购买期通常用基础资产池收回的现金循环购买新资产,因此存续期基础资产池的本金余额与产品设立之初的贷款本金余额基本一致。” 中债资信结构融资一部技术总监李品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解释称,而到了摊还期,则不再进行新基础资产的购买,收回的现金用来支付证券的本息,基础资产池中贷款的本金余额则会越来越少,此时如果用累计逾期本金余额除以不断变小的当期基础资产池本金余额,则会高估基础资产池的信用风险。
“随着贷款的摊还,期末余额不断变小,如果以当期基础资产池本金余额为分母计算累计逾期率,理论上数值甚至可以超过100%。”李品说。
“损失销售比”或更具价值
同样的计算错误,也发生在其他数家被“起底”的银行、消费金融公司身上,涉及的公司包括交通银行、平安银行、捷信、中银消费金融、中腾信、宜人贷、京东金融等。
“交元那单产品,逾期率被那个报道算到了13.36%的水平,超过90天逾期,被算到了10%,都是在指标选取时用错分母造成的。”针对前述报道中的算法,李品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交元2015年第一期信用卡分期资产支持证券》为静态池交易结构,对该类产品计算逾期率时,应该将逾期的本金余额除以产品设立时的基础资产贷款本金总金额。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发现,前述报道计算出13.35%逾期率的素材源于《交元2015年第一期信用卡分期资产证券化信托受托机构月度报告(第10期)》,该报告期末时点为2016年9月17日,彼时期末本金余额合计约2.33亿元,逾期金额总计约3132万元,以产品设立时的50.2亿元的总额算,逾期率仅为0.6%。
此外,是否可以通过ABS产品来判定一家消费金融公司或银行信用卡贷款的逾期率,甚至进一步通过ABS产品的逾期率“管窥”机构的风控能力,这亦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目前入池的贷款,整体较为优质,如果以产品的逾期率来定义整个公司的逾期率,会在一定程度低估公司整体的逾期率。”华南一位券商ABS业务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同时,由于逾期率是一个动态指标,“很容易人为操作,比如年底要考核了,可以加大放款力度,做大分母,就降低逾期率。”
实际上,有消费金融公司在对风控的考量上,对不良贷款率这一指标并不感冒。
消费金融巨头捷信集团董事长依西·施梅兹此前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曾表示,捷信并不以不良贷款率这个指标考量风控,“因为我们觉得对消费金融行业来说,如果用这个指标是具有误导性的;对于增长势头迅猛的企业,不良贷款率会非常低。比如,捷信目前的不良贷款率就非常低。”
“我们使用很多其它指标去考量风控,其中一个就是损失销售比(Loss to Sales)。这个指标,就是考量发放的贷款当中有多少比例发生了损失无法收回,目前我们线下的商品贷业务,损失销售比是低于4%的。2016年末,我们的不良贷款拨备率不低于150%。”依西·施梅兹在接受专访时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