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融资难 征信体系建设刻不容缓
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重要一点,就在于降低企业和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以及由此引发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
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重要一点,就在于降低企业和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以及由此引发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
实业如木,金融如水。木离不开土,也离不开水。水太多,则通胀,木就会被淹没。而水太少,则通缩,木就会干涸而死。实业是经济发展的根基和支柱。当大风来的时候,如果房子根基和支柱牢固厚重,就能抵抗各种危机的破坏。金融业则像房顶,无论怎样创新或高屋建瓴,如果没有实业经济做支撑,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袭来之时,很多国家吃了苦头,经济“去工业化”的结果,就像是脆弱的支柱无法承载厚重的房顶,飓风把房顶吹倒了,经济就千疮百孔。
中小企业数量占比大,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生力军。但是,由于各种原因,金融实际上并没有很好地服务于中小企业。要让金融回归本源、结构优化以及服务实体经济,中小企业都是绕不过的。
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首先就要解决中小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根源,除了制度供给因素外,最主要的原因在于银行和中小企业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问题。信息不对称导致银行对中小企业无法产生信任,继而无法产生信用关系。
对于大多数中小企业来说,积累起来的自有资金难以满足自身发展的需求,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需要更便捷的外源融资。而在外部融资中,信用问题至关重要,这是中小企业能否成功融资的重要因素,并最终影响到中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但是,大多数中小企业由于财务制度不健全,很少同商业银行建立结算关系,使得商业银行同中小企业间存在着一定的信息不对称,银行比较难判断中小企业的真实经营状况,导致金融机构在向中小企业提供授信时出现惜贷现象。
企业融资是一种信用关系和信用行为,其发展有赖于信用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是由一定的伦理制度来规范着。经济活动中,如供求、竞争等各种关系,都隐含在双方的契约伦理之中。市场是商品经过“惊险的跳跃”实现自身价值的场所,是联结生产与消费、供给和需求的中间环节。成为市场主体就意味着对市场基本规范的认可与遵守,对他人、对市场有最起码、最基本的信任,没有这种信任则无法完成交易。
马克思信用理论揭示商业信用是银行信用的基础,而商业信用的建立,与商品交换中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直接联系。银企关系出现问题,实际上是商业信用建设中的诚信问题。所以良好的信用关系和健全的信用制度,是中小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重要一点,就在于降低企业和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以及由此引发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减少信息不对称的最直接方法,就是加强中小企业的征信体系建设,优化中小企业内部信用管理,让中小企业树立诚实守信的良好形象。这样,才能让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的通道更好地打开。
(原标题《中小企业融资难如何破题》,原作者王俊,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编辑王天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