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明高:人民币区域化的着力点
人民币在20年内国际化难度很大,但率先在亚太地区实现区域化的可能性很高。
短期内,人民币国际化很难,但在亚太地区实现区域化的可能性很高。
在《财经》研究部4月27日推出的第三十五期《财经?宏观周报》中,《财经》首席经济学家沈明高、经济学家何茵就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进行了剖析。他们认为,在国际化之前,人民币很可能先在亚太地区实现区域化,其着力点在于地区贸易的特殊性、崛起中的中国经济和贸易规模、与新兴市场经济之间的贸易逆差和大中华区的多样化经验。
两位经济学家指出,目前人民币正处于双向波动的时期,市场对人民币的走势没有一致看法,不会形成大规模的投机行为,这正是汇率改革的好时机。
他们建议,中国政府可以考虑再次适度放宽人民币与美元的日交易波幅,加快人民币市场化的步伐,从而推动资本项目下人民币可兑换的尽快实现,为人民币国际化铺平道路。
作为货币国际化的中间阶段,一国货币应首先担起结算货币的职责。在亚太地区,人民币已经具备了成为结算货币的条件。在这一地区,尤其是东南亚,中国进口的多为资源、原材料和初级产品,这些产品的同质性和可替代性强。加上中国的需求大,相对于价格风险,出口商更担心需求风险。
同时,中国经济的规模及其稳定持续的发展速度,是东南亚出口市场的良好保障,这给予中国进口商更大的定价权和谈判力。因此,在东南亚地区,中国作为进口国用人民币计价的可能性很高。
此外,成为国际储备货币,是人民币国际化的更深层次。目前,中国较大的经济和国际贸易规模,使得人民币具备了成为国际储备货币的条件。
但在其他指标方面,如中国国内金融体制的开放度、机构的竞争力和金融市场的规模仍有很大不确定性;再加上国际储备体系的历史惯性会维护美元和提升欧元的地位,人民币要在20年间实现真正国际化,成为国际储备货币体系中较为重要的成员,难度较大。
不过,两位经济学家指出,人民币在亚太地区实现区域化的可能性很高。
首先,在亚太地区,中国的对外贸易规模已经超过了日本。巨大的贸易规模和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贸易模式在帮助人民币成为区域结算货币之后,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增长会有效推动其成为区域储备货币。
其次,中国对亚洲新兴市场经济保持外贸逆差,有助于加快人民币区域化的进程。较大的外贸顺差,使得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大而贬值压力小,保证了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的安全和收益性。
最后,祖国大陆与台湾、香港和澳门有着大中华区紧密的经济、文化和政治联系。东南亚其他国家也有较深的中华传统和为数众多的中国侨民,例如新加坡和马来西亚。这也有助于人民币在亚太区域被认同和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