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外投资政策需要有战略思维
近期,对于大型民营企业的对外投资,政府从金融和舆论两个方面作出了一定的遏制,笔者认为这个举措是比较明智的,比如在一些娱乐体育和房产等领域,
文:冉学东
来源:华夏时报(ID:chinatimes)
近期,对于大型民营企业的对外投资,政府从金融和舆论两个方面作出了一定的遏制,笔者认为这个举措是比较明智的,比如在一些娱乐体育和房产等领域,国外的资产的确已经存在一定的泡沫。
资金大量外流的确不利于人民币汇率的稳定,甚至引发一定范围内的宏观经济风险。
然而,从鼓励企业走出去,到实施全面遏制,拐弯太急,刹车太猛,对外投资额度出现了断崖式下滑。商务部的最新数据显示,上半年对外直接投资3311亿元,下降了42.9%,非理性对外投资得到有效遏制。
从对外投资的国别看,我国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下降比较少,仅下降了3.6%,低于总体对外投资的降幅。
作为一个庞大的经济体,在投资方面,不能只是用短期的收益来衡量,也不能仅仅鼓励资金流入,而忽视资金流出。经济是一个生态系统,有进有出,形成良性循环,这是未来中国经济健康发展,融入世界经济主流,寻找新的成长动力的必然步骤。
纵观每一个崛起的大国,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对外投资都是必然步骤。
一方面,对外投资是企业寻找新的利润,开辟新的市场,开发新的技术,学习新的管理经验的最重要的路径;
另一方面,只有企业走出去,跟境外的经济达成积极交流,境外的投资才可能引进来。并且企业境外投资也是防范风险,不将鸡蛋放入一个篮子里的明智选择。
中国经济发展到目前的水平,已经明显出现劳动力价格畸高、资源匮乏、经济发展成本过高、投资收益率下降的特征,也就是出现了阶段性的资本过剩的局面,资金走出去投资,事实上是资金寻找更高收益率的自然表现,对于国内的投资环境以及降低成本也是一个自然的刺激。
不然政府把资金截流内地,过剩产能不缺资金,僵尸企业有资金养着,他们也不思进取,将资源白白浪费,错失良机。
对外投资方面最好的案例是日本,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劳动成本上升和日元升值,大规模的资本以直接投资的形式从日本流向海外,特别是一些高调的金融和地产投资案例,引发了“日本将买下世界”的惊呼。
但后来日本不但没有买下世界,很多投资最后也都不了了之。
然而除了以上失败的案例,日本的对外投资总体上还是相当成功的,日本对外投资的成功首先表现为寻求海外资源,解决国内资源危机;
日本人对外投资利用了一定的比较优势原理;日本当年经济起飞也是出现了一定的贸易摩擦,对外投资规避了不断升级的贸易摩擦;
在日元升值条件下,大量投资于海外不动产,银行采用了低利率的策略,对外投资的全球化和多样化,有力地规避了投资风险。
日本的对外投资不仅仅取得了以上成就,而且通过对外投资,为国内的民生和宏观经济的稳定提供了相当大的保障,日本对外投资的资金在境外产生的利润,相当于具有一定流动性的外汇储备。
进入新世纪以来,日本经济疲软,但是日元确是比较坚实的货币,每当遇到地震、核泄漏等等灾害,日元开始大幅下跌时,都有大批资金流入维持日元的稳定。
而日元的稳定对境内庞大的债务是一个强有力的支持,日本政府和企业的债务占gdp之比,在全世界名列前茅,但是债务危机似乎离日本很遥远,其主要支撑就是庞大的对外投资所获取的利润。
中国对外投资方面,政府所起的作用应该是信息和服务,以及对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对外投资做区别对待。投资是一个非常复杂和专业的事情,在择时、选择行业、选择国家地域、选择企业和投资标的等等方面都非常微妙,政府的判断只能作为提醒和参考,不能作为命令。
金融机构在对外投资的项目贷款时,也要做好专业的风险控制和定价水平,金融机构的专业能力的匮乏是导致对外投资受挫的重要原因。
另外,对于企业投资的判断不能过于短期化,而要有长远战略眼光,投资如同战争,胜败内兵家常事。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长期闭关锁国的内陆国家,由引进来向走出去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转变,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坎坷和曲折,然而只有吃一堑才能长一智,没有失败,不可能成功。这方面有关部门一定要有专业的长远的战略眼光,允许企业投资失败,着眼于长远,给企业一定的自由裁量权,才可能把企业走出去政策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