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金融携移动支付双面夹击 银行物理网点何去何从
2016年,中国经济在多方面表现出“缓中趋稳”的特征,GDP增速6.7%较2015年继续放缓,经济发展模式不再是简单的产能出口,亦或者简单的融资与投资,而是金融全面开放。银行业在松紧适度的金融环境下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业务结构调整,加强风险控制,谋求稳步增长和风险可控。
来源:第一财经
2016年,中国经济在多方面表现出“缓中趋稳”的特征,GDP增速6.7%较2015年继续放缓,经济发展模式不再是简单的产能出口,亦或者简单的融资与投资,而是金融全面开放。银行业在松紧适度的金融环境下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业务结构调整,加强风险控制,谋求稳步增长和风险可控。 毕马威最新发布的《2017年中国银行业调查报告》(简称“报告”)指出,2016年,中国银行业总资产、总负债规模持续稳步增长,增幅呈扩大趋势。与此同时,盈利持续增长,宏观经济形势趋于稳定,盈利增速开始回升,同比增长较2015年有所回升。 然而,互联网金融和移动支付的冲击下,银行物理网点是否还有继续存在的必要引发广泛讨论,有观点认为银行物理网点终将彻底告别市场。同时,银行业不良贷款规模和不良贷款率不断攀升,高杠杆企业主要来自产能过剩行业,致使去杠杆化和去产能化导致的经济结构调整进一步体现。 物理网点何去何从 随着互联网金融和移动支付的持续发展,消费者的行为模式和消费需求正在发生改变,场景化的金融消费渠道不断增多。就银行业而言,移动计算、高速无线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领先信息技术的支持,也推动着其业务模式由线下至线上的不断转变。不少银行在近年来不断减少物理网点,业内关于银行物理网点是否仍有存在的必要争论火爆。 其中主流观点一分为二,部分观点认为物理网点终将消亡,其余则认为物理网点需要转型。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以移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为核心技术的科技金融必然给银行业带来颠覆性的变化和冲击。受到腾讯支付、支付宝等移动支付手段和银行自身的直销银行的双重影响,物理网点逐渐从银行的利润中心转化为成本中心,其效率低、资源浪费、难以吸引高价值客户的特征越发显现。大势在前,前海微众银行和网商银行便没有设立物理分支网点,因此有观点认为物理网点终将消亡。 而另一观点认为,物理网点只是新设的速度明显下降,但不意味着网点的撤销和彻底无用。目前很多银行都开始将发展目光投向经营网络的战略转型,将物理网点从传统的支付、存贷等业务功能,转变为金融产品的销售平台,通过技术、硬件、模式、流程、人员的创新,提供更方便快捷、更具个性化、更加多样化的金融消费服务。 报告指出,由于互联网化影响的穿透力依旧有限,银行物理网点的设立,在服务区域经济和局部金融需求的作用上很有必要,如社区银行、乡村银行等概念的提出。 此外,物理网点能够为银行与消费者提供充分的互动与交流、便捷的投资者教育渠道,而这些往往是线上模式难以实现。 毕马威中国银行业主管合伙人王立鹏认为,需要利用互联网思维,从客户服务和银行业发展的痛点出发,在考虑不同特征群体的差异化需求的基础之上,通过科学的调研分析和量化评估,对物理网点的位置、数量、产品、服务方式等进行个性化设计,以为特定群体提供更加亲切、个性、舒适的服务体验,为银行带来长久持续的效益。 报告补充,在互联网+时代,银行物理网点应该是针对客户的痛点和消费行为习惯、以消费者为中心、以消费者体验为重点进行设计的,具有高科技、针对性、场景化的特征。物理网点不再仅仅是冷冰冰的柜台,更是为消费者提供便捷服务体验的宽松环境。 以荷兰国际集团(ING)为例,ING Direct是ING旗下的无分支直销银行品牌,最初成立的目的就是为ING集团拓展海外零售业务,支持母公司业务发展。ING Direct设立了”存钱咖啡馆”来增强用户体验,顾客可通过咖啡馆提供的计算机终端办理业务,同时咖啡馆店员也兼职金融顾问的角色,为顾客提供产品建议。 不良资产证券化稳中有序 报告显示,2016年银行业总体运行保持稳健态势,总资产和负债继续同步增长。根据银监会披露的信息,商业银行2016年末总资产为人民币181.7万亿元,较2015年末增长人民币25.9万亿元,同比增长16.6%,增幅较2015年提高1.0个百分点;总负债为人民币168.6万亿元,较2015年末增长人民币24.3万亿元,同比增长16.9%,增幅较2015年提高1.6个百分点。 2016年度,商业银行全年累计实现净利润约人民币1.6万亿元,比2015年增加人民币564亿元,同比增长3.5%,增速上升1.1个百分点。 此外,由于监管对资本的扩充要求以及净利润增长幅度减缓,净利润增长速度滞后于资本增长速度,因而近三年商业银行平均资产利润率、平均资本利润率均持续呈下滑态势。 毕马威中国金融业审计主管合伙人李淑贤认为,由于监管对资本的扩充要求以及净利润增长幅度减缓,净利润增长速度滞后于资本增长速度,因而近三年商业银行平均资产利润率、平均资本利润率均持续呈下滑态势。 2016年,信贷风险持续暴露,整体信贷资产质量继续下滑,但风险暴露放缓。2016年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人民币1.51万亿元,比上年末增加人民币2,377亿元,上涨18.7%,增速减少32.7个百分点;不良贷款率为1.74%,比2015年末上升0.07个百分点。 2016年2月16日,中国人民银行等八部委联合印发《关于金融支持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若干意见》,意见指出要加强和改进对不良资产处置的力度和效率。在审慎稳妥的前提下,选择少数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探索开展不良资产证券化试点监管部门确定了工行、农行、中行、建行、交行和招行六家银行作为首批试点机构。 银行可以通过专项证券化计划处置不良资产,优化不良资产处置的效果;与此同时,银行作为专项计划的资产服务机构还可以收取资产服务商报酬、并根据资产处置情况获得一定的奖励报酬,增加银行其他业务收入。 截至目前,首批试点的六家银行共在市场上发行了16单不良资产支持证券,合计规模人民币超过150亿元,累计处置银行不良贷款本息人民币超过500亿元。 对此,王立鹏指出,资产证券化不但可以丰富目前市场上不良资产处置手段,提升市场影响力,更为重要的是,资产证券化拓展了不良资产的买方。 2017年4月,《中国资产证券化白皮书(2017)》发布,明确指出不良资产证券化将扩大试点。包括国开行、中信银行、光大银行、华夏银行、民生银行等在内的共12家政策性银行、股份制银行及城商行入围第二批试点名单,发型机构类型更加多元化。 上个月,民生银行在银行间市场发布了以信用卡不良资产为基础资产的证券化产品,这是自今年4月不良资产证券化试点范围扩大以来首单落地的产品。不良资产证券化的产品也在不断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