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球队、球员、版权,到底哪个更烧钱 ——从商业和外汇的角度账该怎么算
央视一期节目又让足球领域对外投资成了热门话题,要说这也不是什么新鲜事儿,自打有国内资金出去买国外俱乐部的时候,球迷之间就热烈讨论过。
作者:Kop火烧云
来源:贸易金融公众号,(ID:trade_finance),华贸融出品
央视一期节目又让足球领域对外投资成了热门话题,要说这也不是什么新鲜事儿,自打有国内资金出去买国外俱乐部的时候,球迷之间就热烈讨论过。外汇金融专家的分析是集中在投资回报角度的,不知道人家是否是球迷,其实足球资产的账算起来和一般实业公司真不一样,比如球员身价的溢价是没边的,去年8000万是破纪录高价,今年简直就是一流选手基本定价了,这还是英镑的价。
当然,我不是来给苏宁洗地的,我从始至终就没觉得出去买俱乐部是个好买卖,从风险和回报的平衡性来说,比它好的产业应该不少(但是可能不卖)。作为一个略懂金融和足球的球迷,码这些文字是为了分析一下投资俱乐部即便是在足球领域,也不是最烧钱的;而从商业角度和外汇管理的角度分别看,不同的投资目标效果差异也很大。至于投资是不是为了把钱倒腾到国外(不该叫洗钱,而是叫资金外逃)、到底是老板腰粗还是腰细、到底是否涉及利益输送,那就只有老板们自己知道了。
投资模式一、买俱乐部
样本好选,就看米兰双雄吧,这俩正好是两种套路。多年不关注意甲,不当之处还望轻喷。
1、苏宁家的国米——2.7亿欧元买下年亏损五千万欧元以上国米俱乐部70%股权,这买卖有多差?
首先,买一家足球俱乐部,如果你指望是挣现金流,即把它经营成一个为集团持续提供正向现金流的子公司,那就是真有病,那还不如去投资一家国外的连锁超市。有本事的经营者,能在五年内扭亏为盈就很厉害了,而且其盈利还不会特别丰厚,自给自足就值得给制服组高分,因为这样投资者就可以不必持续烧钱了,要知道莫拉蒂先生花在国米身上的钱可是过10亿欧的。苏宁这种投资模式,如果打算中远期脱手盈利,一定是指望俱乐部增值,而绝不是靠每年经营性盈利把钱赚回来,用俱乐部经营赢亏来衡量投资价值,我只能说不那么了解欧洲俱乐部。国米好歹是意大利德比当事方,等意大利经济缓过来,本地大财团还未必舍得让你中国人持有呢!
其次,苏宁旗下俱乐部的联动效应潜在价值巨大。别的不提了,就说今年足协推出的外援新政吧,苏宁有一个得天独厚的优势,那就是内部人员流动。甭管多牛的球员,国米买下来之后,要么租借,要么一律五百万欧元卖给苏宁,就这一手,节约下来的份子钱每年就可以亿计,你说苏宁不划算我还真不信。
再次,若可借助国米平台培养人才那是名利双收。每年送一批16、7岁的国内年轻人去国米培训,两三年的培养周期,这对国内想踢球的孩子吸引力有多大?蜂拥而至是完全可能的,既充实了苏宁俱乐部的后备人才、扩大了国内的影响力,又可以树立极好的社会形象。出国培训这事儿是可以收钱的,然而这绝对只是小钱,想象一下培养几年回来,一支20人的球队,就算只有2、3个能踢中超,4、5个能踢中甲,其他的淘汰,卖出1个亿都算是良心价好吧。
最后,就算不打算玩了,国米俱乐部也不好脱手,就光卖球员也不见得能亏多少。佩里希奇五千万欧元,这种资产的价值量级可是投资实业没有的,账的算法自然不能一样。球员、战绩相辅相成,不到万不得已老板不会干涸泽而渔的事情,但不能拿球员不当钱。假如苏宁豁出去了,球员卖出一两亿欧元来根本不是问题,大不了转手的时候俱乐部贬值。至于足球市场全面贬值,俱乐部、球员都价值缩水这种事情,谁也不会计算到自己头上,要不然,咱最好什么也不买,哪个行业都可能亏损不是。
上面算的是商业账,再看看外汇账,这可能就不那么美好了。投资一家足球俱乐部,如果不能通过强有力的商业运作提高收益自给自足,那么对于老板来说就是无底洞——即使基本上能自给自足,想要买大牌也还是需要老板自己掏钱。除非苏宁体育可以在境外筹款并投入到国米身上,或者以国米俱乐部自身名义筹资(还受到欧足联的财务要求限制),否则俱乐部运转要持续往外投资,这就相当于境内母公司给境外子公司输血、注资,这可是持续消耗外汇的,一年五千万欧元也不是个小数目。最关键的是,这个境外的子公司,在相当的一段时间内可能不会产生外汇回流,这在监管眼里就是问题了。当然,从苏宁集团整体的外汇平衡看,如果把江苏苏宁的外援卖出去几个,是能收回大把银子的,只不过不是长久之计,除非国米大手笔买国产球员(不太容易…)。至于负债经营,没什么可指责的,商业运转、盈亏自负,愿打愿挨,要是因为这个指责的话,几桶油更该杀。
总体来看,我觉得苏宁这笔投资,商业角度未必亏,但对于外汇的影响一段时间内肯定是净流出的,考虑到2.7亿欧元的支出已经覆水难收,看紧了今后每年苏宁的外汇支出更有意义,比如给个额度?如果能迫使苏宁想办法去境外市场筹资经营国米的话,就是有利无弊了嘛,再说,体育领域估值这么高,李哥盘算的事情,谁敢说张近东没打算做呢?
2、李哥的AC米兰——买买买,李哥到底图什么?
AC米兰的交易更谜一些,以至于大家更关注的是李哥在这个夏季转会窗大手笔的引援,创造了俱乐部新主第一个转会窗投入资金量的新纪录。有球迷戏言,李哥第一次搞足球,大概是以为像游戏开档一样,所有球员都得买新的:)从经营情况看,AC比国米更糟糕,连续10年亏损,比赛日收入、商业开发入不敷出,对中国市场的影响也逐渐衰退。要知道,90年代的时候AC在国内市场的球迷数如果排第二大概没人敢称第一,王朝末端的94年,面对号称最强之矛的巴萨,最强之盾可是结结实实打了四个嘴巴的,谁敢说中国财团买AC没有情怀的因素呢?
参考懒熊等专业体育媒体的信息,收购米兰的交易一度告急(国内的资金出不去了),是美国财团的高利贷帮助完成了收购。李哥着急要做的,是18个月内在把AC在香港搞上市,然后筹钱还给美国人——因为短期内国内的钱还是出不去。这就可以理解为什么米兰急于大手笔买人了,一方面提高眼球关注度,另一方面尽可能拉升球队成绩,比如重回欧冠,这样才有利于球队获得高估值。虽说体育领域估值偏高,但哪个老板也不会嫌自己被高估对吧。今天为李哥欢呼喝彩的国内球迷,最好想办法明年参与到认购中去,这样才能帮助自己心爱的俱乐部贡献力量,李哥也才能玩得更长久。当然,加强国内市场开拓开发也是一条盈利的路,但这个是细水长流,不解燃眉之急,而且良性循环是需要成绩支撑的,还要看实际的经营管理水平和战绩表现。
AC收购的交易暂时看不出更多的端倪,但只要上市成功,这笔买卖就基本上稳赚不赔,已经提前解决了苏宁待定的退出问题。从对国内外汇的影响来看,先期出去的资金有限,至于未来是否有资金回流,要看罗森内里公司的管理架构和资金管理模式。事已至此,只要不继续消耗境内的外汇资源,随它去好了。
不管是要做大体育产业,把国外俱乐部当做集团的一块拼图,还是纯粹从资金逐利的角度去购买一家俱乐部,都有可预期的回报可资追求,如果比照NBA球队的市场价值,欧洲俱乐部还有大把的升值空间。体育领域的优质资产向来高估,限制外汇流出有合理的界限,但是投资冲动恐怕无法完全遏制,商人的嗅觉比监管者要敏锐的多,资金的逐利本性是不会故意做亏本买卖的。
投资模式二、买大牌球员
近几年,随着各玩家投资力度加大,中超外援水平持续提高,大牌球员层出不穷,再不是人傻钱多的落后市场。这一轮的先行者可以算是恒大,一千多万欧元买个巴甲最佳球员孔卡,大幅提升战斗力,还拿了亚洲冠军,绝对超值!如今热闹的是权健、华夏、上港等球队,要不是足协新政,中超外援身价记录今夏必破。
现在国内赛场活跃的外援可以分两大类:大牌明星&低调实用,而且相比以前的养老型大牌,现在越来越多的当打明星闪亮了国内赛场。商业方面的好处肯定是有的,对俱乐部而言可以快速提高知名度(比如权健以前是卖保健品这事儿,有多少人是他投资俱乐部以后知道的呢),这比打广告效果直接,包括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再不会出现来自中超的报价人家不正眼看的情况了(薪水当然也给得高);对于联赛而言,对国内球员的刺激和教育作用不必提,拿几个亚洲冠军、提升联赛排名,对于足协在国际上说话其实也是有帮助的,说什么俱乐部风光于国家队无益、与国家荣誉无关这种话的,最好远离足球去关注乒乓球。
买球员可是绝对的烧钱,不光是转会费还有工资。胡尔克五千万欧元的转会费不算太离谱,但两千万欧元的年薪,不到三年就是又一个胡尔克的支出啊,还得给税务局贡献一大笔。最关键的是,不管是当打之年还是青年才俊,以中超在世界足球版图中的地位,通常会是溢价买人、平价甚至折价卖人(保利尼奥是个特例,买入的时候赶上对方清仓,即便如此,同等水平的球员如果在欧洲联赛,绝对不止巴萨给恒大的出价),所以这个投资支出,跟买俱乐部相比,那是稳赔不赚的。
如果单纯从外汇管理的角度看,足协新政绝对有效,遏制了外汇流出,各队只能通过租借、换购等方式减少净支出,被迫节约外汇支出。但如果从足球的角度看,这也基本意味着从量到质,中超的外援明星开始进入下坡通道——愿意故意给足协送钱的另说,这对中国足球、中超联赛并不是什么好事儿。别说啥国内球员机会多了有利于国家队,你得想想,要是有国内球员能把拉维奇、特谢拉按在板凳上,中国队得有多强!
明星球员引入这个事情提升的是俱乐部的硬实力,同时还是整个联赛的软实力,广告效应、示范效应、人才培养等等。如果足协能把握好足球热度升高、名星效应对青少年影响扩大的有利时机,加强校园足球、草根足球的推广,切实扩大足球人口,长远提高中国青少年乃至未来国家队的足球水平,那么这笔钱花的就值。几个亿欧元确实挺多的,但是我们在其他产业方面浪费掉的银子比这多了去了,这是后进者的学费。文化、体育产业不该花钱?那您就把钱都花在铁公基和国防上面吧。和平年代,怎么可能不在精神领域花钱呢?天价球员浪费,天价宝石就是理性投资吗?洗洗睡好了。
即便是外汇管控角度,也不必非要死盯着球员转会支出,交易结构安排、薪资水平、经纪中介费用、球员工资流出限制等等都可以看看。当然,我们也应该算上另外一个账:有国外电视台肯转播中超了,这外汇收入绝对是外援带来的,都是国内球员踢,水平不如新加坡联赛,你以为欧洲人想看?再换个角度,要是前两年顺风向的时候,要求引援必须使用人民币结算,对于助力国家战略也是有益的嘛。
投资模式三、买赛事转播权
不要小看赛事转播权的交易金额,苏宁(通过旗下的PPTV下单)花了6.6亿欧元买下了英超2019-2022三个赛季的国内及澳门地区独家转播权,一年2.2亿堪称天价。2016-2019这三个赛季世界各地转播权的平均价格在1亿欧元左右,而上一个国内转播权拥有者新英体育买下2013-2019赛季的转播权年均花销只是3600万欧元。
那么这个转播权价格是否合理?拥有者到底能否赚钱呢?参照足球报报道分析提供的信息,如果对比英国本土的转播权每年20亿欧元的价格,这是不算贵的;跟中超一年3.5亿欧元的转播权比,那简直是超值;考虑到国内英超球迷约占全球的1/6,这个支出比重也算是合理的。至于能否赚得回来,那要看转播权拥有者是否有足够的本事了。参照现有版权经营者新英体育过去几年的路,靠用户收费其实是不够的,转卖版权给其他媒体才是收入大头(新英开曼账上已经有五亿现金了哟)。过去几年,国内用户对于付费看球(也包括看视频、追剧、看书)逐渐有了较高的接受度,信号质量、解说水平、观赛周边逐渐成了更多用户的关注点。虽然跟英国本土的市场开发相比还逊色很多,但中国球迷庞大的购买力,无疑是所有人眼中的超级蛋糕。经营好的话,在转播权之外延伸更多的收益来源,并非遥不可及。
算完经济账再来看看外汇账,如果说买俱乐部是可能亏损、持续投入,买球员可能是高买低卖,那么买版权则是彻底的有出无入。因为版权是有属地限制的,买下的中国区版权就只能在中国使用,其他国家和地区IP根本无法登陆。当然,这个支出是合理合法的,根据2014年国发46号文规定,除奥运会、亚运会、世界杯足球赛外的其他国内外各类体育赛事,各电视台可直接购买或转让。该文件还同时规定了赛事举办权、赛事转播权、运动员转会权、无形资产开发等具备交易条件的资源可以公平、公正、公开流转,可以按市场原则确立体育赛事转播收益分配机制,促进多方参与主体共同发展。考虑到这种赛事权购买是一次性支出,只要手续齐备,表面看来这没什么问题。
不过,如果交易方复杂起来,其实这里面玄机也是不少的。以下分析属于本人根据交易可能性进行的推测和分析,与上文提到的各当事方无关。
假设有个在香港的公司Xa,在境内设立公司Xb,在某避税天堂设立公司Xc,在英国曼市设立公司Xd。由Xb委托Xc公司出面买下英超赛事转播权,Xc向英超版权方支付,Xb购买外汇向Xc支付,这个交易是符合规定的。国内对于服务贸易外汇使用的规定相对宽松,购买赛事转播权并不在明确规定付汇文件的十类交易之中,因此适用《服务贸易外汇管理指引实施细则》(汇发(2013)30号)第六条第十一款,购汇只需要提交合同(协议)或发票(支付通知)或其它交易单证,这个要求可谓十分宽松了。由于X集团各方属于具有关联关系的境内外机构,其代垫或者分摊的服务贸易费用,可以在一年内凭原始交易合同、代垫或分摊合同(协议或说明)、发票(支付通知)支付,这方面的规定同样属于比较宽松的。
当有其他国内媒体想购买这个转播权的时候,有意思的地方就出现了。向谁买?Xb还是Xc。这牵扯到外汇和税务两方面的问题,向Xc买的话买方需要代扣代缴营业税,向Xb买则由Xb自己缴税,税率是否相同个案分析;向Xb买不涉及外汇,向Xc买涉及外汇流出。如果单独看每一笔买卖交易,都是符合用汇需求的,但如果把各个交易结合在一起看,可能会出现一笔转播权项下,实际有多笔外汇流出的可能。而这其中的溢价到底多少,是否存在洗钱出去转移到个人名下,是否牵扯避税逃税等问题,就很复杂了。由于服务贸易的复杂性和隐蔽性,你很难要求外汇管理者熟悉每个行业的门道,通过复杂的机构设置和交易设置,也容易藏污纳垢,这可能是未来外汇管理领域一个不小的课题。
书归正传,还说国内的英超转播权交易。苏宁在买下转播权以后,已经开始了一层分销——与当代明诚合资成立公司共同开发版权应用。如果可以在用户收费(聚力体育还需要狠狠地提高用户体验,包括提高解说水平、加强赛事报道、开发赛事周边等)、转播权分销、广告销售等方面做好,同时依托这个平台提升其他频道的影响力和吸引力,这笔交易对苏宁来说并不差。如果从外汇管理的角度看,依托中国这样的一个大市场,努力去争取更低的价格是比较合适的,这需要避免内部的恶性竞争、自己人哄抬物价,比如参照以前的铁矿石进口权限制,具备一定资格的(营运能力、资金规模、平台大小等)企业才能竞标购买,或许会有一点作用。
谈到当代明诚,最近还有个有意思的事情发生,就是它并购新英体育,标的金额高达5亿美元(比买下100%国米控制权还要贵10%哟),其中4.315亿美元用来买入新英Cayman的100%股权,6850万美元用来购买其新发行的股份,即其员工手中的待认购期权(折合1370人的每年购汇额…)。资金来源呢,当代明诚以境内资金换汇出境2.9亿美元,由明诚香港境外融资2.1亿美元,除了自有资金外,自筹部分将来源于上市公司对外融资(包括但不限于股权融资、债权融资)。那么这笔交易到底值不值呢?
这笔交易也跟英超转播有关,看上去当代明诚打算收下新英体育,并把与苏宁合作获得的后续英超转播权注入新英体育,继续发挥其渠道和人员的价值。苏宁是否会被鸠占鹊巢、喧宾夺主咱就不替张老板操心了,来看看当代明诚这笔交易是否划算和外汇流出的情况。
2.9亿美元不是个小数目,而且这个钱出去可跟买俱乐部、买球员不一样,是彻底的有去无回,是纯粹的外汇流出,所以据说监管部门还在审核。而从商业角度看,表面上恐怕也未必划算。新英体育成立之初就是专门来做境内英超版权的,应该说不管名声如何,好歹也算是打出了知名度,也积累了一定套路和渠道。但问题是,2019赛季开始,它就没有英超版权了!当然,它还有其他版权(好像有一届欧洲杯吧),可具有长期、稳定客流的,具备一定收费观赛基础的联赛,目前仍然首推英超,而新英所有的知名度也是建立在英超联赛转播方这一基础上。没了这个资源IP,谁会关注新英?
当然,你可以说当代明诚会把英超转播资源重新注入新英。Ok,问题是,这样的话应该谁给谁付钱呢?买一个企业,然后靠买家自己注入优质资产,这是破产重组和买壳的套路,通常购买价低得离谱,而新英的标价可一点都不低。当然,新英开曼账上还有不少现金,可以用来还当代明诚筹资的债,可其余的对价可是实打实给了IDG等新英的拥有者和管理层的。或许,通过这笔并购,可以让当代明诚更好的打通香港、开曼两地的资金通道,对于未来的资本运作、资金安排还是很有帮助的。
综上,央视盯着苏宁买国米这事儿说外汇流失乃至洗钱,怕是没有盯住真正的大鱼,俱乐部好歹还有实实在在的经营实体,有价值难以准确计算的球员,还有情怀、历史和当地乃至全球的影响力,而且看上去苏宁还是打算长期在体育领域深耕细作的。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挂羊头卖狗肉的资本游戏的才更该关注,比如利用非实物资产的估值空间套取资金,通过复杂交易把境内收入转出境外,或者以公司交易的名义为个人实现利益输送,曲径通幽般的手段着实考验监管部门功力。有人拿当下的足球领域投资类比日本当年烧钱买美国资产最后血本无归,也同也不同。不是只有买回来原材料和技术就是好的,其他的钱不值得花。足球、篮球、棒球,这些体育领域非常商业化的热门运动,有一定的投资和话语权,对于国家体育的软实力,对于中国资本在世界上的正面形象,是有好处的。真正要做的是合理评价和限制,避免浪费,这比一刀切难,但值得去努力。话说,啥时候有国内的资本大鳄收购利物浦啊,我认购100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