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工作会议后杀出来的“灰犀牛”究竟是啥?
金融工作会议召开后,《人民日报》昨日发表评论称,既要防"黑天鹅",也要防"灰犀牛"。 同日,股市上演了“黑色星期一”,创业板大跌 5.11%,A 股超过 500 只个股跌停。
来源:华尔街见闻 作者:唐晗
金融工作会议召开后,《人民日报》昨日发表评论称,既要防"黑天鹅",也要防"灰犀牛"。 同日,股市上演了“黑色星期一”,创业板大跌 5.11%,A 股超过 500 只个股跌停。
中国金融改革研究院院长刘胜军认为,股市的剧烈反应很可能来自投资者对中国金融风险的担忧, 也就是对所谓“黑天鹅”与“灰犀牛”感到忧虑。
什么是“灰犀牛”?
据古根海姆学者奖获得者米歇尔·渥克的《灰犀牛:如何应对大概率危机》一书,“黑天鹅”比喻小概率而影响巨大的事件,而“灰犀牛”则比喻大概率且影响巨大的潜在危机。可以说,同为会造成金融系统崩溃的重大问题,“黑天鹅”突如其来,而“灰犀牛”则“厚积薄发”。
灰犀牛生长于非洲草原,体型笨重、反应迟缓,你能看见它在远处,却毫不在意,一旦它向你狂奔而来,憨直的路线、爆发性的攻击力定会让你猝不及防,直接被扑倒在地!所以危险并不都来源于突如其来的灾难、或者太过微小的问题,更多只是因为我们长久地视而不见。
中国金融当前面临哪些“灰犀牛”?
据刘胜军分析,中国当前最大的三个“灰犀牛”分别是房地产泡沫、“货币贬值、资本外流”带来的风险动荡以及银行不良资产增加。
房地产泡沫是毫无疑问的最大“灰犀牛”。一方面,对于中国房价的泡沫化已经没有争议,但另一方面房价调控却陷入“空调”的境地,不断逼空,导致很多人产生“房价永远不会跌”的错觉。
环视全球的房地产泡沫,都符合两个特征: 一是周期长,一轮大牛市超过 10 年并不稀奇; 二是泡沫破裂时地动山摇,犹如雪崩和泥石流,逃生非常困难。因此,房地产泡沫被称为“金融危机之母”。
第二只“灰犀牛”是“货币贬值、资金外流”引发类似于 1997 年亚洲金融危机那样的金融动荡。最近两年,受国内资产价格高企、经济增速放缓、经济转型不确定性等因素影响,形成了人民币贬值预期,导致外汇储备从 4 万亿美元下降至 3 万亿美元。尽管最近外汇储备趋稳,但主要是外汇管制加强的结果,人民币贬值预期仍未消除。
第三只灰犀牛是银行不良资产的增加。目前官方公布的银行不良资产率在 2 %左右,这是非常好的数字。但市场并不买账,从银行股的股价表现看,不良率显然存在低估。很多银行股的 PE(股票市值与净利润之比)在 5 倍左右( A 股市盈率中位数 70 倍);PB 在 1 倍以下(即股价低于每股净资产)。
不妙的信号:“灰犀牛”动起来了
天风证券认为,随着我国房贷将近十年的大扩张,2016年中国的住房抵押贷款余额/LTV开始超越家庭房地产市值,这意味着我国房地产市值已经开始低于其抵押价值,情形与2006年次贷危机前的美国相似。这不是一个善意的信号。
2006年,美国次贷危机开始的时间。这一年,美国住房抵押贷款余额/LTV(购房抵押率)首次超过了美国家庭房地产总市值。按照当时的抵押率计算,2006年美国房地产市值已低于其抵押价值1150亿美元。
房子市值低于其抵押价值并不一定意味着会发生房贷违约。家庭部门是预算硬约束,只要房子残值仍高于按揭贷款余额,断供就可以不发生。所以首付比例作为房价的安全垫显得格外重要。然而次级贷款降低了对贷款申请者的收入要求和首付比例,房价脆弱的安全垫(首付比例和收入房贷比)很快被击穿。2006年美国次级贷款的违约率快速上升,这就是电影Margin Call的开始。
2007年次贷危机全面爆发后资产价格快速跳水,负债的清算和减计却很缓慢,倒挂进一步拉大,形成了金融体系内的毒资产。大危机之后是大衰退,2006-2009年美国家庭房产市值缩水了30%,直至2011年美国经济开始了漫长乏味的复苏,美国家庭房地产市值和住房抵押贷款余额/LTV的差距才开始缩小。
值得注意的是,2016年中国的住房抵押贷款余额/LTV也开始超越家庭房地产市值,这不是一个善意的信号。我们不知道来自社科院的中国家庭房地产市值数据是否被低估,另外从银行了解到的房贷违约率尚且不值得担心。即使中国房地产市值低于其抵押价值,并也不一定意味着违约率的上升,这取决于我们的安全垫(首付比例和房贷支出收入比)有多厚。但前车之鉴让我们不能忽视这个正在接近Margin Call的信号。
刘胜军:警惕投资房地产与银行股
刘胜军认为,在“灰犀牛”日益临近的情况下投资者应当保持谨慎,尽量保持手中的流动性,不要急于做房地产市场的"接盘侠",且要远离负债累累的大型公司和银行股。
第一,树立坚定的风险意识,保持充足的流动性,资产组合保持合理的分散化。
第二,踏空房地产大牛市的朋友们,这么多年的心理煎熬都挺过来了,再继续坚持几年吧,千万别在泡沫破灭前冲进去当“接盘侠”。
第三,远离恒大、融创之类的“债多不压身”的大户,警惕庞氏融资陷阱,远离银行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