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背景下的零售银行业务
来源:中国电子银行网 洪钱宝 陈静
来源:中国电子银行网 洪钱宝 陈静
以互联网理财、第三方支付、P2P、小额消费信贷等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逐步渗透银行传统的零售业务,更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趋势对用户使用习惯的改变将愈发明显。互联网金融作为金融科技的初级阶段,伴随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的应用,零售银行业务未来将面临重大的变革。
在银行业整体利润增速减缓以及外部互联网金融冲击的形势下,零售业务逐渐得到银行业的重视,利润贡献也逐步提升。
(一)整体资产增速趋于平稳,收益率逐年下滑
在银行业务同质化比较严重的背景下,资产规模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未来可以施展的空间,但银行业近几年的整体资产规模增速大幅下滑.2013年至2016年工行、建行、农行、中行、交行等五大国有商业银行资产规模平均增速约10%左右(文中数据由作者根据各行年报整理,下同),呈现平稳态势,较2008年至2012年平均增速17.7%的水平显著下降。资产运用效率逐步下降,尤其是近三年来,国有大行资产收益率下降趋势较为明显,由年均总资产收益率1.29%下降至1.06%。
(二)零售资产占比及利润贡献度基本呈现增长趋势
商业银行零售资产业务主要表现为住房贷款、信用卡透支、个人消费贷款、经营贷款等。整体来看,国有大行开始逐渐重视零售资产的布局与应用。近十年的数据来看,国有大行零售资产与总资产的占比基本逐年提升。从2007年平均10.5%提升至2016年18.5%的水平。同时,零售业务利润贡献度,即零售业务利润与各行利润总额的比例也呈现增长态势,从2009年平均19.2%提升至2016年平均33.7%的水平,但与零售业务较为出色的招商银行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2016年招商银行零售业务利润贡献度达57.1%。
(三)零售资产过于集中房贷,信用卡透支有所下滑
个人住房贷款因期限长、风险低等特点一直是商业银行比较青睐的香饽饽。五大国有银行房贷占零售资产的比例基本在70%左右,尤其是2013年以来逐年上升。而在国内经济结构调整、消费升级等大环境下,信用卡透支经历前几年的快速增长趋势后,五大行近两年的信用卡透支占零售资产的比例有明显下滑。
(四)零售负债资金来源与增速呈现双下降趋势
商业银行零售业务个人负债作为银行资金来源的重要渠道,尤其是活期存款基本占据个人存款半壁江山的情况下,为银行资产管理提供了较大的资金应用管理空间,但银行吸收个人存款的能力有所不足。纵观近十年的数据,零售负债与总负债的比例基本呈现下滑走势,另外,零售负债环比增速也基本逐年走低。
(五)中间业务收入增速波动较大且近年有所下滑
中间业务因其风险小、成本低一直是银行大力发展的业务方向。2012年以来,零售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零售业务利润的比例基本逐步上升,从平均13.3%的逐步提升至18.8%的水平。但零售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增速波动较大,尤其是2016年增速回落至4%的水平。随着第三方支付等互联网金融公司的蓬勃发展,银行卡手续费收入基本呈现单边持续走低趋势。
以余额宝为代表的理财产品拉开了互联网金融大发展的序幕,各种宝宝类基金产品、小额贷款公司、第三方支付等不断渗透银行的存款、贷款、理财、支付结算等传统业务。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在《中国银行业的明天在哪里》研报中也表示,零售业务面临的风险最大,低端客户财富管理也会受影响,颠覆性影响可能最终蔓延到高端客户。
(一)存款及理财方面
互联网金融平台对银行存款及理财方面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存款搬家,分流银行被动负债资金来源。如腾讯理财通通过与多家金融机构合作,涵盖银行类产品、券商类产品、保险类产品、基金产品等用户偏好较高的理财产品范围,并且依靠主流社交媒体微信提供强大的线上流量入口。2014年1月上线至今,腾讯理财通累计用户超1亿人,资金保有量超1000亿元,累计交易额超20000亿元。另外蚂蚁金服旗下的一站式理财平台“蚂蚁聚宝”也于6月14日升级为“蚂蚁财富”。尽管蚂蚁金服宣称将其定位为一个科技公司,向金融机构开放最新的AI(人工智能)技术,但不可否认的是,蚂蚁金服通过与多家金融机构的合作,并且依托支付宝强大的用户群体及黏性,成为线上的天猫金融超市则是水到渠成。仅以余额宝为例,截至2017年一季度末,托管资金规模高达1.14万亿元,基本占据了交通银行个人存款总额的75%左右。
(二)贷款方面
互联网贷款因其申请流程便捷、放款速度快等特点逐渐吸引较多的个人、中小微企业通过互联网渠道寻找新的资金来源。目前,互联网贷款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P2P网贷平台。根据第一网贷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P2P网贷成交额突破2.8万亿元(未含单独统计的招财宝企业贷和个人贷),达到28049.38亿元,比上年增长137.59%,仍处于高速增长阶段。全国P2P网贷贷款余额1.21万亿,创历史新高。截至2016年年底,网贷平台历史累计成交额4.44万亿元。同时,2016年全国P2P网贷参与人数日均45.86万人,比2015年上升98.83%,用户参与热情依然高涨。二是基于自身强大生态系统提供的个人信贷产品,如腾讯系微粒贷、淘宝借呗、京东系京东白条等。微粒贷自2015年5月上线至2016年11月,累计发放贷款总额已超1600亿元,总笔数超2000万笔,笔均放款约8000元,另外,“微粒贷”主动授信客户数已超6000万,覆盖了较多的潜在用户群体。
(三)支付结算方面
尽管各银行在大力推广自己的支付产品,但市场占有率不甚理想,除了产品自身的功能设计及用户体验外,主要缺乏应用场景。第三方支付对银行零售业务的影响除了理财、借贷等方面外,还表现在用户日常使用的转账汇款、线上购物消费等。据第一财经研究院、埃森哲联合课题组发布的《未来银行创新报告2017》显示,2016年,非银行支付机构共处理移动支付业务970.51亿笔、金额51.01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43.47%和132.29%,分别高于商业银行近58个百分点与57个百分点。艾瑞网数据显示,2016年第四季度中国第三方互联网支付交易规模达到6.1万亿元,同比增长71.2%,环比增长16.2%,随着用户从PC端向移动端过度,未来4个季度互联网支付仍能保持12-15%的环比增速。
零售银行未来何去何从?波士顿的报告《完美零售银行2020人性、科技、转型、盈利》显示,零售银行包括三层框架:体验层、交互层、管控层。笔者认为未来零售银行不单纯是经营零售业务的渠道中介,而是悄无声息的融入各种生活场景,并且进行有深度广度的用户运营。
(一)融合多元场景,打造极致体验
随着金融科技的迅猛发展以及用户对金融科技产品认知、使用习惯的逐渐养成,银行不再单纯是客户需要的地方,而应该是唾手可得的一种金融与生活密切结合的服务。这种服务可通过两种方式实现:一是以银行金融业务优势为主,横向整合泛金融+衣食住行娱,打造金融生活一站式生态服务系统;二是纵向延伸服务触角,将金融功能与主流金融科技公司、垂直服务平台等线上线下触点进行深入合作,提升金融服务的覆盖面与可得性。
大力投入科技资源,运用先进技术提升渠道、产品、界面、交互的操作体验,以极简原则为用户提供便捷流程操作与良好视觉效果,提升用户对银行服务的第一印象。在银行金融产品同质化严重的条件下,通过差异化的使用体验打造比较优势。
(二)提升数据驱动,构建智慧银行
工行原董事长姜建清在第一财经日报撰文表示,“未来成功银行一定是数据大行,是数据分析、数据解读的优秀银行,从数据中获得洞察力,攫取价值。数据应用将从分散、被动、辅助的地位,上升为银行的经营核心和创新来源,成为银行不可复制的竞争力。谁能拥有海量数据并从中获取有价值信息的能力,谁就把握了未来。”
一切业务皆数据,一切数据皆业务。银行在自身经营管理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金融交易数据,这将是一笔巨大的隐形资产。此外,随着各种互联网金融平台及一站式服务平台的崛起,用户在金融服务获取方面的转移成本逐步降低,用户对单一银行服务的依赖也逐渐消弱。银行应通过经营业务范围、渠道拓展范围触角的延伸积累更多的用户行为数据,通过海量数据的积累以及先进算法的应用,对客户身份、行为多维属性的立体透视,做到比用户更了解用户,并对银行各种服务进行主动、及时输出,在用户需要的时刻即可获得银行服务,构建智慧型银行。
(三)加强运营管理,强化品牌口碑
随着互联网金融以及移动端用户的普及,用户在金融产品等服务上的选择成本、转移成本逐步降低。银行在互联网金融方面提供金融服务大多是内容型驱动而不是技术型驱动,这就要求银行必须加强运营管理,包括用户运营、产品运营、内容运营等,提升品牌曝光量,拉近与用户的距离,培养用户的使用习惯与黏性,养成用户对自己品牌的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