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如何为危机“疗伤”
积极的文化娱乐可以给经济震荡中的人们以精神安慰和希望。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我国的文化产业逆势成长,呈现出繁荣景象。经济之危、文化之机,成为人们的共识。
但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良好氛围中,出现了一股低俗文化的逆流。近日,中宣部、 全国“扫黄打非”办开展的清理整顿专项行动发现,一段时间以来,音像制品低俗之风严重。一些音像出版、复制单位打着人体艺术、性教育等幌子,违规或违法出 版、复制淫秽、色情音像制品,严重污染了社会文化环境,败坏了出版行业形象。
在经济“寒冬”中,人们更需要通过文化娱乐来缓解压力、调整心态,因此,文化的“ 疗伤”功能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2008年,美国深陷金融危机,电影票房收入却创历史新高,电影让美国人在黑暗中感受到了文化的温暖。今年年初,《叶问》 等影片受到观众欢迎,反映了中国人在危机面前的民族气概,激发了人们迎难而上、共克时艰的信念。
专家研究表明,淫秽、色情文化产品虽然能“发泄情感”、“麻醉精神”,却不能 缓解人的心理压力。因为淫秽、色情文化产品与主流价值观背道而驰,会让沉溺其中的人产生“自卑感”、“罪恶感”,由此越陷越深、不能自拔。相反,健康、积 极、向上的文化产品,会让心灵得到涵养和滋润,振作人的精神。
文化产业不仅可以为心灵“疗伤”,也是振兴经济的“灵丹妙药”。上个世纪初经 济大萧条时期,美国的娱乐业成为经济增长点,确立了好莱坞、百老汇的“霸主”地位。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期间,韩日两国确立了“文化立国”的战略,成就 了韩国的“电影奇迹”和日本的动漫文化。在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中,很多国家都把文化产业作为振兴经济的“突破口”。法国政府把文化产业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 度,提出在刺激经济计划中列入文化项目,是“为了国家的前途而投资”。
把文化作为先导性、战略性产业来培育,是经济危机中文化崛起的制度保障。振兴文化产业,离不开政府培育、经济投入、科技支持,更离不开文化生产者的创新、创造、创意。振兴文化产业,不能在模仿、复制的路上亦步亦趋,更不能“跑偏方向”,迎合低级趣味。
目前,我国在国际文化产业分工体系中处于中低端位置。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 竞争力,与我国的国际地位还有不小差距。改变这种局面,需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需要鼓励文化创新的政策,需要营造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环境,更需要文 化产品生产者勇于担当、勇于创造。惟有多生产文化精品,才能提高我国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才能在世界舞台上展现中国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