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或成新引擎,银行转型列车将会驶向何处?
时值年中,尽管各家商业银行的半年报尚未出炉,但可以预见的是,“转型”仍将是半年报的高频词汇之一。近5年来,我国银行业面临着监管趋严、利润增长乏力、经济发展方式转换等一系列挑战,由转型谋发展已成为众多银行经营管理之要义。
来源:金融时报
时值年中,尽管各家商业银行的半年报尚未出炉,但可以预见的是,“转型”仍将是半年报的高频词汇之一。近5年来,我国银行业面临着监管趋严、利润增长乏力、经济发展方式转换等一系列挑战,由转型谋发展已成为众多银行经营管理之要义。
如果说“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是银行转型的目标与方向,那么金融科技则是实现银行转型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今年下半年银行业的转型攻坚战,与其说是业务创新的同台竞技,不如说是金融科技的大比拼。依托于金融科技,银行业转型将表现出更多“智慧化”特征。
去年10月,毕马威在一份研究报告中提出,传统银行网点可能在2030年消失,其判断基础来自于金融科技对银行业态的变革。毕马威甚至还设想了一种具备人工智能、语音认证、设备互联和云技术的智能助手,可以为用户提供全面的资产管理和综合金融服务方案。
事实上,我国一些商业银行已经在主动减少物理网点数量,可见,银行业争夺客户的前沿阵地已从物理网点向客户的移动端转移,网点智能化改造和智慧型银行转型已成为银行业转型的重要趋势。
今年3月份,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的《2016年度中国银行业服务改进情况报告》显示,2016年银行业金融机构离柜交易量达1777.14亿笔,同比增长63.68%;离柜交易金额达1522.54万亿元;我国银行业平均离柜业务率为84.31%,同比提高6.55个百分点。
智慧型银行是推动传统物理渠道转型的一种手段,其内涵不仅仅是将交易型业务从柜面迁移至自助设备,而更加强调的是经营转型和业务转型。在智慧型银行转型的推动下,网点业务将出现整合、优化和创新的空间,形成新的业务内容和服务模式。
不过,银行传统物理网点的未来方向是深入转型而不是就此消失,相对于互联网金融,物理网点的核心优势在于能够满足客户更加复杂、更具个性化、更注重客户体验的金融需求,同时,也代表着银行业长期积累的丰富客户资源和安全稳健的企业形象。
在银行业不断推进创新转型、向转型要业绩的同时,我国金融监管也在不断强化,银行业风险管理再次引起业内关注,而在“互联网+银行”的背景之下,金融科技给传统银行带来转型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使其风险管理模式面临重塑。这不仅仅是简单地将传统风险管理内容置于互联网环境中,而是一种多维度、多层次、广覆盖的颠覆性创新,是助推银行业风险管理升级的必经之路。
交通银行表示,对于行业发展的预判是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找到评估量化行业风险等级的方法将是未来银行风控的重点。而依托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商业银行可通过模型的演算和数据分析来研判未来行业的发展趋势。
此外,云计算将变革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模型的构建。大数据可实现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观测数据深度和广度的扩充,但有了足够多的数据还远远不够,如何构建合理的风险评级模型,对海量数据进行量化处理是需要解决的另一关键问题。
互联网云计算技术的发展为数据变量的推演和模型的构建提供了平台。目前,众多商业银行缺乏基本的适合银行客户的数据分析工具,无法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必要的整合,但借助云计算的共享性特点,商业银行可直接在线租用云计算服务平台,通过将线上和线下数据进行整合、挖掘和模型构建,将众多复杂的数据过滤、转化为直观的变量信息。
社科院金融研究所表示,我国的银行业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银行业体系,这些银行机构中有规模大的,有规模小的,有区域性的,也有全国性的,不同类型的银行由于经营地域范围不一样,自身发展路径也不相同,因而在转型的路径上,实际上是不太一样的。我国银行业转型的一个明显趋势是差异化。
部分银行选择继续深入推进事业部制改革,希望通过流程优化、效率提升来提高自身竞争力;与此同时,也有部分银行探索分拆业务部门,单独设立子公司,希望通过更透明的权责利划分、更专业化的集约经营来提升效率、隔离风险,并为银行带来多元化的业务机会。
由于基础条件和转型重点不同,未来银行业转型的差异化趋势将日益明显。大型银行将继续保持均衡发展,进一步推进综合化和国际化是其转型重点;中型银行则更加强化专业领域的竞争力,提高基础客户黏性是其首要任务;对于小型地方银行而言,则应扎根本地、服务社区,将小微企业和个人客户作为其核心客户,确立社区银行的定位与战略方向。此外,小银行还应结合自身经营特点和优势,选择那些发展前景较好、符合自身战略定位的业务领域精心打造专业特色,培育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