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淬炼与浮沉 外资行不再是“门外狼”
过去的十年里,外资银行对中国金融市场起着积极的补充和推动意义,这在公司金融以及投资银行领域尤其明显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过去的十年里,外资银行对中国金融市场起着积极的补充和推动意义,这在公司金融以及投资银行领域尤其明显。
与任何高速增长的经济体一样,中国在过去几十年里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伴随人口富裕程度的提高,中国正从世界制造中心转变为以国内消费为主导的大型经济体。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经济发展为实体经济和金融机构提供了巨大的增长机会。自首批外资银行在华成立法人银行以来,经历了十年浮沉的外资行,已经从最初的门外“狼”逐渐转变为共同进退的“牧羊人”。中国银监会近期发布《关于外资银行开展部分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下称“通知”),更是进一步放宽外资银行在华业务范围。
德意志银行中国区总经理、德意志银行(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高峰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专访时表示,外资银行进入中国的初期曾被市场怀疑为“狼来了”,而事实证明并非如此,在过去的十年里,外资银行对中国金融市场起着积极的补充和推动意义,这在公司金融以及投资银行领域尤其明显。
布局“人民币银行”战略
数年前,瞄准中国制造低成本和人口红利的海外跨国企业纷至沓来,德意志银行(下称“德银”)也伴随其国际客户的脚步逐渐扩大了中国业务。随着人工成本差逐渐被抹平,居民消费能力上升,让跨国企业依旧享受着十几亿人口的市场需求红利。在另一方面,随着中国企业日益国际化,其国际业务范围涵盖的地理区域也变得更为广泛,企业需要能够覆盖资本市场融资、短期借款、外汇、贸易融资和现金管理等多领域的运营资本解决方案,而不是仅能解决单个问题或仅能满足个体需求的产品。
高峰表示:“经营理念是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撇开中资行已经建设了成熟的零售网络这一点,在电子银行蓬勃发展的新时期,纠结于线下网点的数量本身就是一个落后的概念。”
看准市场需求和自身定位的德银自入驻中国以来,便致力于深耕外汇、资本市场、信贷、利率汇率交易、股权、贸易融资和现金管理、二级托管及支付清算等与人民币市场相关的领域,为客户的人民币交易提供流动性、融资、风险管理及定制解决方案。
人民币国际化伊始,德银率先开展了多项市场领先业务,是首家完成离岸人民币跨币种掉期交易和离岸人民币掉期、远期交易的外资银行。作为第一家与中国银行建立银企直联的外国银行,德银的核心竞争力还表现在跨境现金管理及贸易融资领域。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数据,德银的上海跨境交易额跻身外资银行前三。
值得注意的是,德银还是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首批直接参与行之一,协助其他银行进行跨境人民币清算。作为全球最大的欧元清算行,同时也是排名前五的美元清算行,德银依托于遍布全球的业务网络,协助中国大型银行进行欧元、美元清算。
德银研究团队认为,到2020年,人民币将成为世界第三大交易货币。伴随中国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及经济日益成熟,企业将使用人民币进行投资及贸易收付。为此,德银布局“人民币银行”战略,通过其股权、外汇、固定收益、资产管理指数基金及现金管理在内的业务平台为客户提供多元化的在岸及离岸人民币解决方案。
“外资是轻资产的运作方式,从体量上并不能与本土银行抗衡,但是外资行显然给中国市场注入了新的想法。”高峰称。
“双向地陪”角色
高峰认为,中国金融市场体量庞大,随之带来巨大服务空间,然而空间大并不意味着要广撒网,“外资行在此空间中的优势与劣势同样明显,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外资行发挥自身优势,抓大放小很重要。”
就德银本身而言,高峰举例称,以注册资产规模看或许仅相当于一家城商行,然而在跨境业务上的优势却能与中资大行比肩。外资行实则是一个“双向地陪”的角色,在本土融资成本和大额贷款方面,外资行或许不具备中资行的成本和规模优势,但在帮助中资企业走出去,以及外资公司、国际投资者落地中国方面,外资行存在先天优势。
2017年3月,中国银监会发布《通知》,明确在华外资银行开展业务的监管要求,扩大了外资银行在中国业务开展范围。根据最新政策,在华外资银行未来可以与母行集团开展内部业务协作,为“走出去”的中国企业在境外发债、上市、并购、融资等活动提供综合金融服务。同时,在华外资银行开展国债承销业务、财务顾问业务及大部分托管业务都不需获得行政许可。
高峰对记者表示,外资行与中资行实际上并不是竞争对抗的关系,而是互补的关系。对外资行而言,中国市场充满了机遇与挑战:第一,中国市场形态区别于全球市场,有其特殊性,其制度与基础设施并未完全与世界接轨;第二,中国正在经历超越式的发展,将在未来的十年至二十年间走完西方金融市场几百年才走完的路,在很多领域,比如金融科技,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