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国际化的冷思考
始于去年的国际金融危机注定将成为世界经济史上难以磨灭的印记,这不仅仅是因为它是继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还因为它的迅速演变使得一个问题正逐渐凸现,即美国是否有能力在防止类似的危机上担当坚定的领导。
始于去年的国际金融危机注定将成为世界经济史上难以磨灭的印记,这不仅仅是因为它是继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还因为它的迅速演变使得一个问题正逐渐凸现,即美国是否有能力在防止类似的危机上担当坚定的领导。
在此次危机当中,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受到了最多的批评和指责,这种货币体系根源于现有的不平衡的国际经济秩序,即美国依靠负债式消费发 展经济,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依靠出口换取高额的外汇储备;中国积累债权,美国积累债务。这一不平衡的经济格局持续数年仍运作良好,一个关键的前提在于美元 币值的坚挺,而美元的坚挺则来自世界各国对美元资产的需求,这种需求既包括私人部门对美元金融资产的需求,也包括政府部门对美元储备资产的需求。而为了稳 固美元的价值,布雷顿森林体系之后的诸多货币理论与实践也大都围绕着盯住美元展开,如蒙代尔教授曾一度鼓吹的全球单一货币制,其理由据说是单一货币或固定 汇率有助于消除人们的不确定性预期。但根据利息平价理论,一国货币倘要在国际市场上长期看涨,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就是它必须具有高利息率,而高利息率又来 自于实体经济的高投资回报率。事实上,自本世纪初美国的IT泡沫破裂之后,美元正在逐渐丧失这一魅力,这次次债危机可以说是多年积累的问题的总爆发,它使 全球投资者对于美元及美国金融系统的信心大幅下降。
危机的爆发让拥有巨额外汇储备的国家陷入了进退维谷的僵局。一方面,美联储发行大量的美元来拯救国内经济,这无异于重演信息产业泡沫破灭时再造 房地产泡沫的旧戏,而由于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它在各国的外汇储备中都占据着重要的角色,联储的这一行为势必导致美元贬值,从而使所有的外汇储备国蒙受损 失。但倘若美国不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促使国内经济形势快速稳定下来,美元的前景则会更加糟糕。无论采取何种政策,储备国的损失似乎都在所难免;更令人担忧 的是,联储的定量宽松的货币政策是否能够做到在适当的时机及时退出,这完全取决于美国自身的国家利益。
因此,摆在发展中国家面前的是一个两难选择:选择美元,意味着承受货币滥发的风险;放弃美元,又暂时找不到更好的替代。按照金融学理论,在高风 险的情况下,人们会要求货币的风险贴水上升,从而利率上升。但现实是,美元在不断降息的情况下,不但没有崩溃反而在逐渐走强,足见美国的国债依然是投资者 避险的天堂,而发展中国家可以影响或者左右美元的力量依然微乎其微。
在这样的背景下,人民币国际化受到了广泛关注。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人民币的币值稳定,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时机走向成熟。在操作层面,人民币 在与周边国家的结算已经有了成功的先例,并且流通范围不断扩大。但是,从区域经济走向国际市场,需要时间进行过渡。在国际贸易结算当中,一种货币能否被普 遍接受,并不取决于主权国家的意志,而取决于微观经济体的市场选择,它是自然竞争的结果而非政府的决策。而人民币国际化将面临的自由兑换及资本市场开放, 可能导致投机攻击的风险,以及货币政策调控难度的加大,这都对货币发行国的金融体系的稳健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从长远来看,人民币国际化无疑是一项正确的战略选择,而在推进的过程中,需要人民币在亚洲区域经济当中的角色转换,需要对国内金融体制进行更深 层次的改革,也需要提升国内金融机构和企业的整体素质与风险控制能力。人民币国际化的时机究竟应当如何选择?在推进这一目标的过程中应当把握怎样的节奏? 本期本报特别刊发殷剑峰(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成员,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副院长)和黄益平(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成员)的文章,对人民币国际化的相关问 题作深入分析,是为21世纪北京圆桌第2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