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加强资本补充 谋划向“轻资本轻资产”转型
今年以来,上市银行整体业绩小幅回升,资产规模增速有所放缓,甚至已有银行出现“缩表”。
来源:中国经济网
今年以来,上市银行整体业绩小幅回升,资产规模增速有所放缓,甚至已有银行出现“缩表”。与此同时,在金融监管不断加强的背景下,不少银行纷纷加大力度补充资本金,增强发展后劲,加快实现向“轻资本、轻资产”的战略转型。
上市银行一季报显示,上市银行整体业绩小幅回升,资产质量趋于稳定,资产规模增速有所放缓。与此同时,已有上市银行开始收缩资产负债表,也有上市银行通过发行可转债、定增等举措提高资本充足率。
在经济增长面临下行压力、金融监管不断强化的背景下,上市银行的一些变化和举措透露出什么信息?未来发展还将面临怎样的挑战?
今年一季度,上市银行整体业绩小幅回升,净利润同比增速回升至2.78%。不良风险暴露放缓,一季度上市银行整体不良贷款率为1.69%,不良贷款余额同比增速放缓;规模增速也出现放缓,今年一季度上市银行总资产、总负债同比增速分别为12.52%、12.62%,较2016年末下降0.89、0.87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上市银行也开始加强资本补充。一季度,中国光大银行成功发行300亿元可转债和280亿元二级资本债,资本充足率达11.78%,较上年末提升0.98个百分点;北京银行也披露定增预案,拟发行不超过24.12亿股,募资总额不超过239.80亿元,补充核心一级资本。
受利率市场化影响,近年来银行利差不断收窄,不良贷款的上升进一步侵蚀了银行盈利水平,降低了银行通过内部补充资本的能力。因此对大多数银行来说,需要拓宽外部融资渠道,采取优先股、二级资本债、可转债等工具补充资本,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般而言,银行加强资本补充的原因在于需要有充足的资本以覆盖经营风险。当前,银行核销不良资产压力较大,大部分银行的净资产收益率(ROE)和资产收益率(ROA)有不同程度下降,对银行资本产生压力。今年年内市场利率还可能逐步上升,银行后期信贷投放增加也消耗资本。此外,2017年以来出台的一系列监管新规,对银行各类业务底层资产实行穿透管理,对银行新增业务和部分存量业务产生较大约束,需要银行提高资本金和拨备的计提。
银行为保持盈利水平的稳定增长,将有可能改变以规模换收益的盈利模式。因此低资本消耗的中间业务将继续成为各家银行发力的重点,资产管理、投资银行、资产托管、结算收付、咨询顾问等非信贷业务将加快发展,“轻资本”“轻资产”“轻成本”成为银行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
在加强资本补充的同时,也有上市银行开始“缩表”。一季报显示,截至今年一季度末,中信银行资产总额57518.62亿元,较上年末下降3.02%;负债总额53586.96亿元,较上年末下降3.39%。
中信银行的“缩表”是银行业务结构调整过程中的阶段性现象,也表现出银行正在逐渐摈弃通过扩张资产规模获取盈利的方式,但这并不意味着银行会持续“缩表”。
随着金融监管加强,中小银行资产规模增速将放缓,部分银行将面临“缩表”压力,但不会出现“缩表”趋势。前期,受利率市场化和经营地域限制等影响,中小银行大力发展同业业务推动经营转型并实现快速扩张,但在盈利增加的同时,也导致了资金空转和套利出现。随着监管部门对同业资金空转套利和同业扩张的严格限制,各家银行同业业务都有不同程度收缩。
受此影响较大的主要是中小银行。对于大部分银行来讲,资产端的主要构成部分是信贷资产,在各项经济数据稳中有进的背景下,银行信贷资产有望保持平稳态势。
当前,银行在资本补充、流动性管理以及化解不良资产等方面依然面临挑战。
随着部分非标业务回到表内,将显著增加银行资本压力,除了加大资本补充力度外,更要加快实现“轻资本、轻资产”的战略转型,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在货币政策稳健中性的背景下,部分杠杆率高、期限错配严重的业务面临突出的流动性风险,需要做好期限错配和久期管理,防范风险。此外,目前宏观经济形势企稳态势有利于降低信用违约风险,但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深入,部分地区和行业的债务风险仍有上升压力,需要多措并举,包括采取债转股、不良资产证券化等手段,加快处置不良资产。
银行的综合定价能力也有待提升。受资产端收益率下行和负债端成本上升影响,银行净息差持续收缩,利息收入增长乏力。在非息收入方面,由于占比较大的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在银行退费让利的环境下有所下降,加上监管新规对理财业务规模扩张的约束,投资收益类非息收入下降,两者共同导致银行非息收入增速放缓,部分银行甚至有所下降。
银行需要保持一定的规模增长和盈利空间,为业务结构调整提供安全垫。同时,以创新为着力点,提高金融服务的效率和效益,在依法合规的前提下为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提供全方位、全过程金融服务,降低融资成本,提升生产要素重组效率。目前,银行同质化竞争较为严重,很多企业不能享受到有效的金融服务,还需要银行深耕市场,精准把握客户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