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管行业迎来监管元年,银行非标理财何去何从?
2017年将会开启资管行业大一统的监管元年?
原文标题:大资管监管下的银行理财:纠结的“非标”之问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杨晓宴
2017年将会开启资管行业大一统的监管元年?
2月21日,从多位银行人士处了解到,近期央行协调三会及相关部门制定规范金融机构资管业务的指导意见,大监管思路正逐步清晰。
按照目前的讨论,资管行业将根据公募和私募进行统一分类监管,产品结构化比例、负债杠杆等统一安排,非标资产投资和资金池业务受到进一步严格限制。
“大的方向不会有问题,资管要回归本源,要去杠杆、去通道,对银行来讲会有压力,但有明确的方向就是好事。”某华南股份行资管人士表示。
截至2016年上半年,银行理财规模已超26万亿元,占到大资管(除去互为通道部分约为60万亿元)的近半壁江山。
对于银行理财而言,资管业务的“独立”身份颇受重视,但一个更为现实的问题,聚焦于“非标”资产投资。银行理财缺少了“非标”资产,还会有什么优势?更进一步而言,整个资管市场缺少了“非标”资产,需求日益增长的理财资金又会受到什么影响?
围绕“非标”之问
多位银行资管受访人士对大监管思路中的“限制非标”表示格外关注。
所谓“非标”,根据《中国银监会关于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投资运作有关问题的通知》(2013年8号文),是指未在银行间市场及证券交易所市场交易的债权性资产,包括但不限于信贷资产、信托贷款、委托债权、承兑汇票、信用证、应收账款、各类受(收)益权、带回购条款的股权性融资等。
市场消息认为,除了明确非标投资限额管理(8号文已有规定),还有禁止期限错配,控制并逐步缩减非标资产规模。其中,还包含了一条禁止性条款,即禁止资管产品直接或间接投资“非标准化商业银行信贷资产及其收益权”。
就该禁止性规定,不同银行资管人士表现出不同意见,有的表示这是银行理财较为重要的可投资品;另有银行人士则表示,银行理财投资银行信贷资产及收益权的不多。
无论如何,可以看到近一年来,银监会批准设立的银行业信贷资产登记流转中心在推进信贷资产“非标转标”方面已有很大推进。上述股份行资管部高管表示,如若“非标转标”的相应基础设施能够大力推进,则限制非标规定的“杀伤力”将减少很多。
但该资管高管核心观点在于,如果机构投资者少了“非标”可投资产,银行理财不可能做到近30万亿的规模,给理财客户持续创造稳定收益。
“我们可以拿公募基金来做对比。公募基金从1998年发展到今天,一共才9万亿的规模。其中,债券型基金和货币基金和银行理财产品较为相似,而股票型基金只有8000亿的规模。”该股份行资管部高管表示,极端来看,如果将资管投资品全部标准化,机构投资者的投资将会受到很大限制,老百姓理财资金的流向就会成为新的问题。
“无论是倒回流至银行存款,还是流入受监管更少、风险更大的其他类型机构,从资金安全性和效率的角度来看都不是我们愿意看到的。” 该股份行资管部高管表示。
也正是因为银行理财的投资品中,非标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银行理财资金池模式,资金和资产期限错配的问题才显得格外显著。“如果投资的都是标准化可交易品,就不存在期限错配的问题。所以关键还在于监管对于非标资产的认识和态度。”某华北股份行资管人士表示。
统一标准?统一准入!
早在2015年,就有银行资管资深人士阐述了一个产品分类监管思路,按照公募和私募产品划分,而非按照机构类型。
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吴晓灵也曾在2016年的博鳌论坛上提出了对理财产品区分公募、私募的方式进行统一监管的建议。
“主要就是一个投资者风险适用的问题,不管这个产品是银行发的,基金发的,还是信托发的,关键是它的实际风险如何。”上述资深人士表示。
不过,另有股份行资管人士提出了进一步的想法。“统一标准是好事情,但前提还要有统一的准入要求。”该资管人士举例解释道:“比如,银行资管体系,优势在于非标,投资股票其实是没有资质的,要通过通道来投。还有开户的问题,银行理财开户标准和其他资管产品也不一样。”
在其看来,监管对于资管投资的“规范化”是一方面,另一面,站在宏观角度,更需疏导资金流向。
截至2016年6月底,各大类资管产品的规模已经超过88万亿元。其中银行理财26.3万亿元,信托计划15.3万亿元,公募基金8.4万亿元,基金专户16.5万亿元,券商资管计划14.8万亿元,私募基金5.6万亿元,保险资管2万亿元。证监会副主席李超曾公开指出,除去产品互相嵌套、交叉持有等,剔除这些重复计算因素,实际资管业务规模约为60万亿。
“长久以来,我们是一个加杠杆的金融结构,企业的债权融资远远高于股权融资,高负债后的企业对于产业升级的动力不足。”在其看来,监管若能通过制度鼓励银行通过资管业务改变社会融资结构,能够在股权融资方面有所突破,将是资管行业发展的更大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