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上海邻客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石祥伟——海平线:打造全方位供应链金融生态服务平台
“海平线”以“简单、开放、链接、共赢”的理念服务于行业供应链,计划两年内打造千亿级服务规模,发展成为国内领先的供应链专业服务平台。
来源:《贸易金融》杂志2017年4月刊,首发贸易金融公众号,(ID:trade_finance),华贸融出品
“海平线”以“简单、开放、链接、共赢”的理念服务于行业供应链,计划两年内打造千亿级服务规模,发展成为国内领先的供应链专业服务平台。
我国供应链金融市场规模在逐年增长,市场前景广阔,从而引来多方资本角逐,其中,既有传统的银行业,也有很多非银机构参与其中。随着这几年的金融科技、区块链技术在国内的发展,受到了行业众多的关注。作为海航旗下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海平线”通过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数据分析能力、同时依托海航旗下海运物流、船舶制造、工程物流、仓储、第三方支付、物流基金等相关资源支持,为生态圈中资金端、资产端提供全方位的供应链管理及专业金融服务。
近日,《贸易金融》杂志记者专访了上海邻客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石祥伟,让其讲述该公司在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方面的特色做法及先进理念,以下为采访实录。
《贸易金融》杂志:我国供应链金融市场规模在逐年增长,市场前景广阔。目前贵司主要开展了哪些供应链金融业务?服务了哪些企业?您认为银行做供应链金融最明显的优势是什么?有哪些需要改善的地方?
石祥伟:“海平线”是海航在互联网+供应链领域的创新实践平台。我们打造的是一个以供应链金融、供应链管理、物流云服务、大数据服务为核心的全方位供应链生态服务商。以金融为手段,以数据为驱动,以风控为核心,为我们的用户提供集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四流合一的供应链生态服务。
我们服务的对象是供应链价值链上的多个角色。大到央企国企上市公司、银行金融机构,小到超市门店工厂等企业端用户,这些都是我们的服务对象。
供应链金融历来是各大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领域,银行在供应链金融服务方面存在几个优势,首先是资金成本优势,银行的资金成本相对于保理、小贷、P2P等非银机构存在一定的优势;其次是银行作为全金融牌照资金方,其产品多样性及业务覆盖范围具有一定优势;第三点是征信优势,银行之间共享企业融资情况、还款情况记录,能有效地把控融资企业的历史信用数据。
然而供应链金融还是无法脱离供应链管理本身,银行在物流仓储方面管控力度偏弱,也就是在贷中整个过程的风控是相对松散的。“海平线”通过对接供应链节点企业的ERP系统及物流公司TMS系统,采集供应链中的真实贸易数据,减少银行单据处理、数据筛选等繁琐的处理节点,帮助银行等金融机构达成高频次的监控及信息互通,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情。同时,由于核心企业的隐性背书,银行增强了对融资企业的把控,降低了向中小企业放款的风险,并且获得较高的回报。
《贸易金融》杂志:目前的经济形势下,中小企业不同程度都面临着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供应链金融在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的问题方面有哪些独特优势?贵司的供应链金融业务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方面有哪些特色做法?
石祥伟:供应链金融的实质是基于一个实力强劲的核心企业,挖掘其贸易链条上的上下游企业,同时基于它们之间的真实贸易数据来评估融资方的信贷资格,为其上下游提供融资服务。核心企业是供应链金融中最关键的一环,因为它对借款者信息和资金的掌控能力较强,资金流向可查,估值和风险也相对可控。“互联网+”的供应链金融为践行服务中小企业融资的理念和破解技术瓶颈提供了解决方案。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信息披露日益规范、全面,借贷双方信息不对称被逐步消除,中小企业信贷市场不再可望而不可即, 原来由于融资难、融资贵而无法继续发展或者生存的公司可以通过互联网金融平台获得贷款。
“海平线”的优势体现在以下几块:首先,我们提供的是一个线上全流程化供应链金融平台。“海平线”作为平台运营方,汇聚供应链生态圈中的优质资源,为生态圈中各个主体提供了一个公开、透明、高效、协作的交易平台。其次,“海平线”深耕供应链行业,以供应链为抓手,深度挖掘供应链各个环节中的潜在增长点,打破现有传统供应链中企业单向发展的现状。第三,“海平线”拥有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 丰富的产业资源和大量的资金合作方,同时依托海航旗下物流、仓储、第三方支付、物流基金等相关资源支持,能为生态圈中的多方群体提供全方位的供应链服务。第四是技术优势,“海平线”团队在SAAS云服务、区块链技术、ERP数据分析、大数据风控、数集中心、Docker微服务等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积累,平台的技术架构处于行业领先水平;“海平线”作为开放、简单的互联网平台,对接大型银行的账户体系,统一管理账户信息和资金流水,同时可根据资金方的行业、风险、业务类型等偏好自动化推送优质资产,深耕垂直行业,汇集海量贸易数据,提供一站式服务。
《贸易金融》杂志:和国际相比,目前国内供应链金融业务的主要模式是预付类,这为银行带来了哪些风险?供应链金融的风险形态和风险管理方式相比传统信贷模式有哪些变化?是否带来了风险的降低?贵司是如何在供应链金融中进行风险管控的?
石祥伟:预付类模式的主要风险点来自于采购主体回款来源的稳定性。供应链金融通过M+1+N的创新模式将授信主体从融资企业转化为核心企业,并通过对回款账户的把控等方面降低风险。此外,贸易真实性,物流仓储过程中的错发、漏发、退换货等问题也都是需要考量的风险点;传统信贷是针对融资方的历史情况进行评估和授信,给予一定的融资额度,而供应链金融则是更多地通过对供应链真实贸易中的资产情况进行评估,相对于纯信贷融资具有一定优势。“海平线”通过一站式的供应链金融服务,打通资金流、贸易流、物流等资源,通过对供应链各个环节的管控,从而有效降低操作风险及金融风险。
《贸易金融》杂志:互联网金融近几年发展迅速,目前,保理、P2P、融资租赁等金融新业态的发展为供应链金融带来了哪些变化和影响?如何看待供应链金融的线上化发展?在带来交易便利化的同时如何控制风险?您认为供应链金融未来会有哪些创新变化?
石祥伟:互联网金融行业监管收紧,行业遭遇市场信心危机,对合规经营的平台也会带来一定的影响,但是每一次的行业监管都带来了行业洗牌。合法经营、严苛律己的企业会获得更优良的发展环境。我们认为,未来金融科技行业将走向规范发展道路,不再是野蛮生长,在监管框架内高度自律、坚持创新的平台会进一步发挥服务实体经济的作用。
再来谈谈我国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历程。供应链金融发展至今已经历了四个阶段:1.0时代为传统供应链金融,2.0阶段即是“1+N”模式的线上版本。现今基于电商及互联网模式的是供应链金融3.0阶段,总结为线上“M+1+N”的模式。供应链金融正走向4.0时代那就是开放式的供应链金融生态圈发展。通过平台链接的商业生态、基于云计算和大数据创建的金融生态系统,使得金融能真正服务于整个供应链的各类主体并推动商业生态的发展。
《贸易金融》杂志:目前国内供应链金融的整体发展水平如何?您认为和发达国家相比,国内供应链金融目前面临哪些问题或短板?如何补齐?
石祥伟:国内供应链金融市场规模庞大,中小企业供应链金融市场具有庞大的发展潜力,可谓“蓝海”市场,行业处在高速增长的发展阶段。中国2015年供应链市场账款规模为12万亿,预计到2021年市场规模将为20万亿人民币,但利用到供应链融资的不足两成,2015年约为1.8万亿人民币融资额,且80%以上由银行等金融机构完成,市场上非银商业机构的业务空间巨大。
与发达国家的市场相比,我认为国内供应链金融需要在构建社会一体化的企业信用资源共享方面加大力度。我国传统模式的信用记录,主要为具有公信力的国家机构,或社会上专业性的商业性征信机构提供,信用记录倾向于过去的某一时间段固定的信用行为,难以适应互联网时代供应链金融活动的征信需求。同时,我国征信体系目前还不够完善,中小企业违约成本较低。另外相较于国外金融市场,我国金融机构监管及金融牌照要求也较为苛刻,这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国内供应链金融的发展。
《贸易金融》杂志:有人说,供应链金融作为产业模式升级的自然演化,“从产业中来,到金融中去”,具有深厚的行业根基,颠覆了传统金融“基于金融而金融”的范式,您如何理解这句话?
石祥伟:我认为产业是供应链金融的基石,而金融只是提升产业环境的一个手段。供应链金融不能脱离产业,国外供应链金融发展历史已有30余年,这也得益于国外供应链管理的实践发展以及产业演化。我国近年来供应链的发展有目共睹,各行业已逐渐意识到发展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性,已逐渐摆脱以往单一发展的思路,转向优化供应链条、整合供应链资源的方向上来,从优化供应链的角度来说供应链管理的下一个阶段必然是供应链金融,这是一条必然之路,随着近两年国内互联网金融的蓬勃发展,互联网金融与供应链金融的结合应用也越来越多,这给我国供应链的自然演化提供了弯道超车的机会。
《贸易金融》杂志:贵司未来在供应链金融业务发展方面有哪些规划和预期?您认为供应链金融未来的发展方向应该是什么样的?
石祥伟:目前,中国的供应链金融已经走到了4.0版本,是立足在数据、平台、知识基础上的金融性活动。未来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将工业4.0、商业4.0、农业4.0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产业之间的跨界与融合,搭建一个跨产业、跨区域、跨部门的,与政府、行业协会、产业资本等各方广结联盟,物联网和互联网相融合的金融生态平台。
“三流合一”的概念在十几年前就已经被提出,但就目前而言市场上没有一家企业能真正做到三流合一,贸易流、资金流、物流的深度整合可为供应链金融发展带来新一轮的发展契机。“海平线”深耕产业供应链,以产业链数据降低金融风险。目前我们已渗透八大行业,成熟打造了16套全生命周期风控模型,320个评分维度,深度植入产业链的各个应用场景,在各个环节中降低用户的操作风险、业务风险以及金融风险。“海平线”作为供应链生态服务提供商,多维度、深度整合供应链资源,以“简单、开放、链接、共赢”的理念服务于行业供应链,计划两年内打造千亿级服务规模,发展成为国内领先的供应链专业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