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PPP改革三年成效显著
我国始于2014年的新一轮PPP改革是一次体制机制变革,重塑了政府、市场、公众的多元治理关系,经过三年多时间的发展,PPP已经成为一项国家发展战略,并开始展现出卓越的竞争力。
来源:新理财杂志(ID:xinlicai2013) 记者 亓坤
我国始于2014年的新一轮PPP改革是一次体制机制变革,重塑了政府、市场、公众的多元治理关系,经过三年多时间的发展,PPP已经成为一项国家发展战略,并开始展现出卓越的竞争力。这是中国PPP走向世界PPP中心的基础,也是中国PPP走向世界舞台的资本。
5月18日在中国“PPP良好实践”国际研讨会暨“中央财经大学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治理研究院”成立大会上,财政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中心主任焦小平表示,中国PPP改革三年多以来的成果,是基于适合本国国情和发展阶段的创新。PPP改革三年成效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五位一体”的制度体系初步建立,
二是统一的PPP大市场格局初步形成,
三是改革综合牵引作用显现。
PPP改革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发挥了先行先试的作用,促进了行政体制改革、财政体制改革和投融资体制改革。
在制度建设方面,
第一,在已出台的《预算法》、《政府采购法》及其实施条例中增加PPP管理条款,积极推动《PPP条例》制定。
第二,国务院和财政部等部委出台了一系列政策管理规定。
第三,制定了PPP项目操作指南、物有所值评价指引、财政承受能力论证指引等,做到改革路径明确、流转顺畅、节点可控,具有可操作、可复制性。
第四,制定合同管理指南,提升政府与社会资本平等合作意识,强化契约管理。
第五,联合行业部门制定项目产出和绩效付费标准,加强精细化管理。
在市场建设方面,要打破行业垄断和区域分割,放宽准入,鼓励竞争,顺畅生产要素流动配置,建立一个全国统一的PPP大市场。
从上世纪80年代,我国就开始引入PPP模式,但因为分散碎片化管理,一直没有形成整体效应。2014年后,除赋予PPP改革新内涵之外,财政部会同相关部委一直致力于市场统一化、标准化、透明化建设,改革整体系统规模化效应逐步凸显。
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区域PPP市场,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在PPP改革综合牵引作用方面,
第一,PPP推动“放管服”改革落地生根。如果法治政府、信用政府建设不到位,社会资本不敢也不会与政府进行长达20-30年的投资合作。把政府在PPP合同中承诺的支出责任纳入年度预算和中期财政规划,与预算管理衔接,防止“新官不理旧账”,打消社会资本对政府换人换届的顾虑,在机制上让社会资本对长期投资有信心。
第二,PPP改革使市场创新活力得到释放和动能转换,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达到了“省时、省钱、省力”的目的。
第三,PPP通过全生命周期标准化和公开透明管理,让普通老百姓在公共服务领域有渠道和手段行使参与权、监督权和发言权,推动形成了政府、市场和社会公众三方共商共建共赢的局面。
对于下一步PPP的改革方向,焦小平指出,2017年以后PPP出现很大的市场,既要积极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又要防止债务风险失控。防范风险是当前很重要的任务。
另外,在立法体系方面,制度体系方面还要进行更多,把权力关在制度的笼子里,市场规则的制定。
世界银行常务副行长兼首席行政官杨少林在会上表示,世界银行正在与财政部PPP中心共同推进一个新项目,全球基础设施基金和国际金融公司也参与了进来。
该项目将以引进PPP项目准备和开放良好的国际经验和实践为基础,并引入国际投资者,也将释放一些成功的PPP项目,供中国各级政府、社会资本和PPP实践者参考。
此前,为加大对基础设施和互联互通项目的支持力度,中国财政部和世界银行等6家多边开发银行共同签署了《关于加强在“一带一路”倡议下相关领域合作的谅解备忘录》。
杨少林认为,全球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所需要的融资规模巨大,目前各个多边开发银行都在努力引入社会资本投资,这需要我们在3个重点领域加强合作。
一是加强国家层面和地方政府层面的投资能力和政策框架。
二是强化私营部门对融资活动的参与,优先考虑商业融资渠道。
三是加强多边开发银行本身对社会资本的杠杆作用和调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