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长江:资产管理和增信交易驱动托管进黄金期
近几年国内资产管理行业的高速发展也带动和催生了资产托管业务的快速扩张
21世纪经济报道 记者 王俊丹 上海报道
近几年国内资产管理行业的高速发展也带动和催生了资产托管业务的快速扩张。据银行业协会统计,截至2016年三季度,国内26家具有托管业务资质的商业银行资产托管规模已达113.16万亿。
对商业银行来说,发展资产托管业务既是转型发展的需要,同时也具备先天优势。面对金融脱媒、息差收窄等现实情况,不占用资本金的资产托管业务可通过规模效应创造可观的中间业务收入,符合轻资产趋势,已被部分商业银行作为盈利模式转型的重点。
浦发银行即是其中之一,其在“十三五”战略中明确提出做强托管业务。截至2016年年末,浦发银行资产托管规模达到7.56万亿元,同比增长超过50%。从业务结构来看,截至2016年末规模排名前三的分别是银行理财托管、证券公司客户资产管理托管、信托财产保管三项,规模均超过万亿。此外浦发银行的私募股权基金托管业务,其规模已经超9000亿元,自有市场排名以来始终保持第一位,互联网领域托管规模也超过3000亿元。
“今年托管规模增长中,占比最大的是银行理财、信托财产保管和基金专户三部分。”浦发银行资产托管部总经理刘长江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表示。他认为,资产管理行业快速发展产生的需求是托管规模迅速扩大的主要动因,两者相生相伴。在此情况下,如何练好内功,提升客户服务能力和服务品质更值得托管机构思考。
资管伴生托管繁荣
《21世纪》:作为资产托管领域的“老兵”,你如何理解托管业务?
刘长江:从资产托管业务的核心职能来看,托管银行作为独立的第三方,依据法律规定和托管合同约定,对托管资产提供安全保管、资金清算、资产估值、会计核算、投资监督、信息披露等专业服务。资产托管业务能有效保障托管资产运作的安全性与独立性,从制度上实现对资产管理领域信托关系、委托代理关系下可能产生的道德风险、信用风险与操作风险等的控制和制衡,是委托人、管理人、托管人形成的现代资产管理制度的基础。托管银行是财富管理的守护神,能让老百姓将自己的资金委托给专业的资产管理机构之后更安心。
《21世纪》:托管业务缘何繁荣?
刘长江:资产托管业务的发展与资产管理业务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相互促进的。
资产管理业务是否一定要有托管人,在国际上也并非都有法定的强制性要求,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凡是要将资金委托专业的资产管理机构进行管理,选择资产托管人往往是常规的安排。
我国这几年资产管理行业快速发展,在“大资管”时代,各类资产管理计划都逐步开始引入托管机制,有的还是强制性规定。大量实践反复证明,无论中外,凡是资产管理业务不选择托管人,迟早都会发生风险事件。“大资管”必然要求托管业务的配套和跟进,反过来托管服务能力的延伸也促进了资产管理业务更加健康的发展。
另一方面,资产的形态不断丰富,促进了资产托管业务的发展。托管人可托管的金融资产进一步丰富,能与之合作开展托管业务的金融客户范围拓宽,且托管业务贯穿整个交易结构,托管人已经成为大资产管理治理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以交易及支付等环节引入托管机制为代表的增信类托管业务近年来也蓬勃兴起。
资产管理和交易增信这两个领域成为当前资产托管业务快速发展最重要的两个轮子。我国资产管理行业方兴未艾,需要托管人提供增信服务的需求不断涌现,资产托管业务也将伴随这一趋势迎来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机。
《21世纪》:在你看来托管行业快速发展中衍生出哪些有待改进的问题?
刘长江:资产托管业务立法迫在眉睫。国内资产托管规模虽然已经超过百万亿,但至今仍没有一个明确的资产托管立法,托管资产的属性,托管人职责边界等还不够清晰。在立法的基础上才能真正解决托管人的定位和托管资产的属性问题。
立法需要明确资产管理过程中的角色分担,为全面履行托管人职责提供法律依据和制度基础。因为职责边界不清楚,而资产托管服务又辐射到境内外,本外币及各类金融要素市场,可能会有跨界风险,跨市场风险的传染。
同时,在托管业务发展的过程中,应当更加强调对委托人利益的保护。资产托管人要认识到自己是委托人选择或委派的看护人,只有这样才能认清自己的职责边界,服务谁,保护谁,监督谁。
差异化托管布局:私募+互联网+国际化
《21世纪》:浦发银行的托管业务定位是怎样的?
刘长江:总体来看,浦发银行资产托管业务发展主要围绕社会需求,以服务基础金融为己任。从社会需求方面看,我们有两个定位,一是为机构投资者服务,做财富投资管理的守护者;二是金融增信服务。前者针对资产管理机构,托管人在社会分工中具有特殊定位,既是核算、估值、清算等服务的提供者,也是投资前、投资中、投资后风险控制的监督者,扮演了制衡的角色。金融增信服务是指托管机构为客户在交易前、交易中、交易后等环节提供资金保管、交易清算,以及凭借托管机构的信用为交易增加信用的各类托管服务。
《21世纪》:浦发的资产托管规模今年增速较快,2016年已经超过7.5万亿,增长的动因是什么?
刘长江:资产托管的增长来源于社会投资管理的需求。资产管理市场的成长给托管带来了机会,因此作为资产托管部门首先要把自己的内功练好,随着客户需求的成长而成长,2016年浦发新一代托管业务系统正式上线就是实现托管服务能力的新载体。
相比之下,海外托管资产规模早已超过商业银行总资产规模,国内虽然部分银行的资产托管规模超过自身的总资产规模,但从行业整体看还没到,目前国内银行总资产规模约220万亿,托管规模截至三季度末约113万亿,还有很大发展空间。
《21世纪》:激烈竞争中差异化策略怎么走?
刘长江:资产托管业务处理能力最终必然走向标准化,差异会体现在服务方面,而到位的服务需要专业化的队伍,专业的事情还是需要专业的人来做。
具体业务方面,首先私募综合服务是重要的增长领域。在资管行业发展中私募的发展空间很大,也更需要增信,以及通过信用机构防范风险。浦发托管层面多年前已经布局,现在主要在私募领域推动“托管+N”,在提供托管服务的同时,提供专项增值服务,比如绩效评价、估值核算、份额登记等各项中后台服务。
第二是与互联网相关的托管。互联网发展对金融消费格局带来巨大改变,互联网的信用模式还在探索当中,需要托管人的介入。开展包括事中监督在内的真托管,尤其是在证券投资基金销售资金监管、证券投资基金支付结算资金监管业务领域,浦发银行专门开发了与互联网平台实时对接的托管系统保护相关证券投资基金购买人的合法权益。
第三是环球托管,基于全球资产配置的大背景,在未来双向流动实现市场化之后,环球托管的价值会进一步显现。未来浦发银行计划将环球托管系统进一步优化,包括核算模式要按照国际通行会计准则实行多币种建账。统一采购国际市场数据充实数据库,深化与国际托管行之间的联系,为中国资本走出去保驾护航。
率先落地分步式托管系统
《21世纪》:全球资产配置趋势下,托管如何走向海外?
刘长江:随着投资人需求走向海外,资产托管服务走向全球也是必然的方向。
浦发银行资产托管国际化布局分两条线,其一是立足于境内,将托管能力辐射到全球,由浦发银行作为主托管行,在境外寻找次托管行,共同建立全球托管网络,为境内全球资产配置奠定基础。目前我们通过与全球托管银行合作,已经覆盖上百家全球重要主板市场。
其二是逐步自建境外托管系统,与浦发银行的境外分支机构联动,在这些区域直接实现托管服务。目前,浦发第一家海外分行——香港分行托管系统已经建成,近期将正式开展托管业务,正在筹备中的新加坡、伦敦分行预计在其开业阶段就将托管业务加载进去。
《21世纪》:托管业务规模快速增长,系统能否支持尤为关键,浦发在系统方面做了哪些改进?
刘长江:资产托管业务对IT系统的依赖非常强。从2012年开始,浦发银行就投入较多资源组织业务和科技方面的骨干,用四年时间打造了新一代托管业务系统,该系统从规划就立足于支撑今后10-15年资产托管业务的发展。
从技术上,今年上线的新一代托管系统,在国内率先采用分步式技术,能够根据业务增长随时扩容,业务可持续性能力增强。
从业务角度,新系统真正实现了复杂托管业务流程化、标准化。借助国际市场通行的直通式业务处理模式,减少业务落地率,提高业务处理自动化程度。减少人工干预降低风险的同时,提高处理效率。
系统运营安全稳定性方面,在原来“双机热备,异地灾备”的运转保证机制上做到双机系统实时切换。同时在合肥建立异地灾备中心进行系统灾备,全部业务上海和合肥两中心运营,可以实现系统和业务运营随时切换和接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