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规模从60亿直逼万亿 互联网消费金融“小而美”角力“大而全”
互联网消费金融从2013年交易规模的60亿到2016年的4367亿,可谓获得了井喷式发展。根据wind资讯预测,2017年互联网消费金融交易规模将达到9983.4亿元
来源:消费金融百科 作者:金骁
随着消费金融的迅猛发展及互联网技术的飞速进步与征信体系的完善,消费金融市场结构也在逐步转变,由原先银行一家独大,发展为现在由银行、互联网消费金融、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以及其他机构百花齐放的格局。
根据《中国消费金融创新报告》,我国当前消费金融市场规模(不含房贷)约6万亿。如果假设消费信贷按每年20%的速度增长,到2020年将达到12万亿以上。
在消费金融行业迅猛发展的同时,基于消费场景的创新也尤为瞩目,成为消费金融创新的风口之一。而结合互联网思维互联网消费金融能有效的切入到消费场景中,弥补传统消费金融在细分领域的缺失,使消费者更加便捷。
实际上,作为当前消费金融领域颇受瞩目的一个分支,互联网消费金融从2013年交易规模的60亿到2016年的4367亿,可谓获得了井喷式发展。根据wind资讯预测,2017年互联网消费金融交易规模将达到9983.4亿元,同比增长100%以上。
其中,蚂蚁、京东等“大而全”的寡头凭借其成型的消费场景和自身多元化的金融布局具有明显的优势。在巨头夹击,监管趋严的背景下,中小规模的消费金融公司也开始另辟蹊径,专注于“小而美”的路线。
1
大而全or小而美?
除了在消费场景的嵌入和渗透,互联网消费金融与传统消费金融相比,不仅拥有海量数据支撑,在用户体验方面,与传统消费金融的低频次使用相比,互联网消费金融使用频率更高也更注重用户体验。
截止目前,互联网消费金融在各个不同领域发展迅速,并形成了几种代表性的模式,一类是以蚂蚁金服,京东金融,苏宁金融等为代表电商平台的消费金融;一类是主打分期购物互联网消费金融平台,如乐分期,趣分期等;一类是以手机贷、拉卡拉替你还等为代表的移动端信贷平台。还有一类是专注于细分领域的平台,如蓝领市场的买单侠、二手车市场的美利车金融等。
目前来看,我国互联网消费金融市场方兴未艾,不少产品属于监管真空区域,然而自2016年10月国务院印发的《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方案》以及银监会联合各部印发的《P2P网络借贷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后,表明了监管对于互联网金融行业的监管决心,释放出坚决整治互联网金融乱象的信号,也进一步推进了互联网消费金融行业向两极分化演变。
蚂蚁、京东等“大而全”的寡头凭借其成型的消费场景和积累的客户资源,可以通过较低的成本获得较高的流量,与自身的消费金融产品实现优势互补,同时依托自身多元化的金融布局具有明显的优势。
未来随着产业集中度提高,巨头们这种优势可能会越来越明显。而一旦监管力度加大,一些自身风险管控能力缺失甚至没有的中小规模的互联网消费金融公司必定惨遭“血洗”。
在巨头夹击,监管趋严的背景下,中小规模的消费金融公司也开始另辟蹊径,不断在细分领域挖掘新的消费需求,同时依靠特殊的资源导入,如地域性的客户资源、垂直于消费场景开拓或者专注于风控优势等深耕细分市场,专注小而美路线,寻找新的机遇。
同时,由于大部分消费金融公司风险管控能力较弱,也会选择与征信机构、科技金融公司、大数据风控服务商、以及催收公司等合作,完善自身的风控能力。
2
基于场景创新的风口到来
完整的消费金融产业链主要包括资金供给方、消费金融服务商、零售商、和消费者,其中,资金供给方为银行、小贷、交易所、P2P平台等;消费金融服务商包括银行、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场景类平台等。
在整个产业链中,零售商(也称消费场景)不仅是业务链的关键。在消费金融行业迅猛发展的同时,基于消费场景的创新也尤为瞩目,成为消费金融创新的风口之一。目前,消费金融场景化已覆盖3C产品消费、租房、二手车、大学生、蓝领消费、装修、旅游等细分领域,部分市场上的竞争已驱白热化。
事实上,消费场景能够感染人,让消费者迅速转化成用户,获客成本较低。也正因此,众多机构将场景作为业务拓展的关键,或线上,或线下,纷纷深耕消费场景。其中,互联网消费金融除了传统的线上场景之外,也开始通过支付、与银行合作、信用积分等多种渠道拓展线下场景。
得益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及大数据征信创新带来的风控模式的创新,未来的消费金融场景将从传统的高客单价/低频次的房、车等消费场景,逐渐向低客单价/高频次场景拓展,向小额化、分散化的消费场景继续发展。
而线上线下打通、消费者权益叠加的方式可以提升获客效率,技术驱动的金融服务方式可以降低获客成本,“互联网+金融”模式也将成为未来消费金融发展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