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押品管理指引》最全解读!

2017-05-10 22:00 13880

5月8日,银监会印发《商业银行押品管理指引》(下文简称“指引”),将押品管理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明确了法律概念

轻金融综合整理


5月8日,银监会印发《商业银行押品管理指引》(下文简称“指引”),将押品管理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明确了法律概念,将押品定义为由债务人或第三方为担保商业银行相关债权实现,所抵押或质押给商业银行,用于缓释信用风险的财产或权利;押品应当至少包括金融质押品、房地产、应收账款和其他押品等类别,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细分,对押品价值和风险实现动态监测机制


“目前商业银行每家都有自己的押品管理制度,但是风险自控就会有水分在,统一标准后会有所好转,”一位国有大行人士对澎湃新闻表示。对商业银行而言,应按照《指引》的要求,进一步完善与押品管理有关的治理结构、管理制度、业务流程和信息系统等内部规范。


解读一:押品管理迎来全面规范——评《商业银行押品管理指引(征求意见稿)》

来源:兴业研究 微信号CIB_Research 作者:鲁政委 王凤岩

摘要:《管理指引》对押品管理做出了全面规范。明确了法律概念,将押品定义为由债务人或第三方为担保商业银行相关债权实现,所抵押或质押给商业银行,用于缓释信用风险的财产或权利;押品应当至少包括金融质押品、房地产、应收账款和其他押品等类别,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细分,对押品价值和风险实现动态监测机制;明确将押品管理纳入到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事件:

1216日,银监会正式颁布了《商业银行押品管理指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管理指引》),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点评:

一、这是对押品管理做出的全面规范

押品是指债务人或者第三者提供的经法律认定、贷款人认可的能够作为贷款经济保证的财产。1988年巴塞尔协议对资本充足率的要求作出了进一步深化,并将押品作为最主要的风险缓释工具[1]。押品是内部评级法中银行计量违约损失率的重要基础,与第三方保证相比[2],押品可以有效的防范信息不对称、控制违约风险、有效减少违约损失。押品管理的主要风险点包括押品的合规、合法性;押品价值的足额性;押品的真实性;押品抵押的有效性等方面。由于押品管理贯穿于整个信贷流程和风险管理过程,因此完善有效的押品管理不仅可以有效的提升银行的信用高风险管理能力,而且也是商业银行提升经营效率、进行资本配置管理的重要基础。

近些年来,我国各银行均加大了对押品的考核和管理,并纷纷出台了相应的内部规范[3]。但是目前我国并没有关于押品管理的全面的规范性文件,同时近年来银行面临着越来越大的风险防控压力,据银监会披露的数据显示,截止到2016年第三季度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49万亿元,较上季末增加566亿元,不良贷款率1.76%,比上季末上升0.01个百分点。不少机构包括银行业机构预计,商业银行不良在2017年会持续暴露[4]。因此,具有风险缓释作用的押品管理的重要性正进一步凸显。正因为此,《管理指引》对押品管理作出了全面规定,不仅明确了岗位责任,完善了信息系统,规范押品管理业务流程。同时,对押品分类、估值、集中度管理、压力测试等也提出了明确要求。银监会将根据各界反馈意见,对《管理指引》做出进一步的修改完善后适时发布。


二、主要内容

1、明确了押品的法律概念

《管理指引》对押品进行了开宗明义的界定,“本指引所称押品是指由债务人或第三方为担保商业银行相关债权实现,所抵押或质押给商业银行,用于缓释信用风险的财产或权利。对于商业银行实质承担押品管理责任的有关财产和权利,可参照本指引执行。”抵押和质押是我国《物权法》《民法通则》确定的物权担保的两种基本形式(见图表1),《管理指引》在现有法律框架内对押品采用的基本形式进行了明确。此外,“对于商业银行实质承担押品管理责任的有关财产和权利,可参照本指引执行”的兜底性规定扩大了《管理指引》的适用范围,这意味着即使不属于本指引界定的押品,但是如果其实质承担了押品管理责任的相关财产和权利,也可以按照《管理指引》的相关规定执行。

2、将押品管理纳入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


2016927日银监会正式发布了《银行业金融机构全面风险管理指引》(银监发[2016]44号),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全面风险管理的架构、制度和具体流程做了明确的规定,并在随后发布的一系列监管文件中提出“全面风险管理”的要求。《管理指引》是对以上监管精神的全面贯彻和落实,第四条明确规定“商业银行应将押品管理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完善与押品管理相关的治理架构、管理制度、业务流程、信息系统等。”同时在第二章中进行了细化规定(见图表2)。

3、明确了押品的分类和动态监测机制

明确了押品的具体分类。按照《管理指引》第十六条的规定,商业银行的押品应当至少包括金融质押品、房地产、应收账款和其他押品等类别,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细分。(见图表3同时,应结合本行业务实践和风控水平,确定可接受的押品目录,每年至少更新一次。这意味着各商业银行可以通过细致的分类,确定各类押品的抵质押率上限,并根据经济周期、风险状况和市场环境及时调整。抵质押率主要指的是担保本金余额与押品估值的比率,抵质押率=押品担保本金余额÷押品估值×100%

提出建立动态监测机制。为了及时有效对押品价值和相关风险进行监测,《管理指引》提出建立动态监测机制,“跟踪押品相关政策、行业、地区环境变化,分析其对押品价值的影响,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必要时采取相应措施。”商业银行应根据不同押品价值波动特性,合理确定各类押品价值重估频率,每年应至少重估一次。价格波动较大的押品应适当提高重估频率,对于有活跃交易市场的金融质押品应进行盯市估值。”同时还要加强押品的集中度管理,防范由于采用单一押品或单一种类押品占比过高产生的风险。此外,还需要定期对押品开展压力测试,原则上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并根据测试结果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4、细化了押品的调查与评估程序


《管理指引》第二十四条规定“商业银行各类表内外业务采用抵质押担保的,应对押品情况进行调查评估,主要包括受理、调查、估值、审批等环节。(见图表4)”这意味着今后商业银行对于各类表内外业务采用抵质押担保的,均需要对押品情况进行调查评估。该调查既包括现场调查也包括非现场调查,原则上以现场调查为主,非现场调查为辅。

同时,商业银行对押品进行评估需要将押品价值作为业务审批的重要参考因素,在特定情形下还需要第三方进行估值,该情形主要包括:(1)法律法规及政策规定、人民法院、仲裁机关等要求外部评估的押品;(2)监管部门要求外部评估的押品;(3)因专业化程度较高,本行不具备评估专业能力的押品;(4)其他确需外部评估的情形。


三、结论与影响                                

强化商业银行的押品风险管理水平。《管理指引》针对商业银行在押品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进行了全面规范,通过强化商业银行对押品的分类和流程管理,不仅有利于押品管理体系的完善,同时也大大降低了押品抵质押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潜在风险,将在客观上有助于商业银行押品风险缓释能力的提高。

满足实体经济的融资需求。《管理指引》体现了监管部门旨在通过提高商业银行抵质押品的风险缓释作用从而防范信用风险的监管思路。在宏观经济下行不良趋高的背景下,《管理指引》可以有效引导商业银行平衡好担保贷款和信用贷款的关系,鼓励商业银行在加强抵押贷款管理的同时发放信用贷款,将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基础上为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利好。


解读二:押品规范管理对商业银行的启示

(作者:中国建设银行战略规划部刘志勇,来源:《中国农村金融》2017年第3期)


《指引》的出台填补了我国押品风险管理的监管空白,对商业银行的全面风险管理提出了更多、更高、更严谨的要求,有利于促进商业银行押品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和系统化


近年来,商业银行面临着越来越大的风险防控压力。银监会披露的数据显示,2016年三季度末,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达1.49万亿元,比上季度末增加566亿元;不良贷款率1.76%,较上季度末上升0.01个百分点。在此背景下,具有风险缓释作用的抵质押品管理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为指导商业银行规范抵质押品管理,有效防范和化解信用风险,银监会近期制订了《商业银行押品管理指引》(以下简称《指引》)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指引》共七章四十八条,强调商业银行应遵循合法性、有效性、审慎性和从属性原则,完善押品管理的组织架构,加强押品分类、押品估值、抵质押率设定等重点环节的风险管理,规范押品调查评估、抵质押设立、存续期管理以及押品返还处置等业务流程。


押品管理迎来全面规范


商业银行押品管理是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指引》的出台填补了我国押品风险管理的监管空白,对商业银行的全面风险管理提出了更多、更高、更严谨的要求,有利于促进商业银行押品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和系统化。


在明确押品概念的基础上引导押品科学分类。根据《指引》规范,押品是指由债务人或第三方为担保商业银行相关债权实现,所抵押或质押给商业银行用于缓释信用风险的财产或权利。在此基础上,《指引》要求,“商业银行应至少将押品分为金融质押品、房地产、应收账款和其他押品等类别,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细分。同时,应结合本行业务实践和风控水平,确定可接受的押品目录,每年至少更新一次”。押品的具体分类有助于商业银行审慎确定各类押品的抵质押率上限,并根据经济周期、风险状况和市场环境及时调整。


将押品管理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利率市场化、风险传导迅速化等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指引》明确规定,“商业银行应将押品管理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完善与押品管理相关的治理架构、管理制度、业务流程、信息系统等”,“明确董事会、高级管理层、相关部门和岗位人员在押品管理中的职责”,并在管理体系一章中进行了细化规定。这是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全面风险管理指引》及系列监管文件中“全面风险管理”精神的贯彻和落实。


将押品动态监测机制纳入了强制要求。《指引》要求,“商业银行应建立动态监测机制,跟踪押品相关政策、行业、地区环境变化”“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必要时采取相应措施”;同时,“应加强押品的集中度管理”,“根据押品的重要程度和风险状况,定期对押品开展压力测试,原则上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并根据测试结果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此外,《指引》还要求,“商业银行应根据不同押品价值波动特性,合理确定各类押品价值重估频率,每年应至少重估一次。价格波动较大的押品应适当提高重估频率,对于有活跃交易市场的金融质押品应进行盯市估值”。


《指引》对押品的调查评估程序进行了细化规定。例如,“商业银行各类表内外业务采用抵质押担保的,应对押品情况进行调查评估”“对于有活跃交易市场、有明确即期交易价格的押品,应参考市场价格确定押品价值;采用其他方法评估时,评估价值不能超过当前合理市场价格”“调查方式包括现场调查和非现场调查,原则上以现场调查为主,非现场调查为辅”。商业银行“对押品价值进行评估,并将押品价值作为业务审批的参考因素”,在特定情形下,押品应由第三方进行估值。同时,商业银行应明确外部评估机构的准入条件,实行名单制管理并动态调整合作名单,这将有助于治理评估市场的乱象。


有助于银行押品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和系统化


作为客户贷款的第二还款来源,押品是非常好的信用风险缓释来源,《指引》针对商业银行在押品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进行了全面规范,体现了监管部门意图通过提升商业银行押品的风险缓释作用防范信用风险的监管思路。《指引》的出台不仅有利于押品管理体系的完善,也将大大降低押品抵质押过程中的潜在风险,有助于商业银行押品风险缓释能力的提升。同时,《指引》也将有效引导商业银行平衡好担保贷款和信用贷款的关系,鼓励商业银行在加强抵押贷款管理的同时发放信用贷款,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基础上为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的发展做好金融服务。


对商业银行而言,应按照《指引》的要求,进一步完善与押品管理有关的治理结构、管理制度、业务流程和信息系统等内部规范。


一是规范押品管理流程。完善押品管理制度与流程,明确有关部门和岗位的权利责任,在押品的抵入、估值、日常监控、返还处置等各环节建立完善的操作规范。同时,银行应适度调整改善押品结构,注重押品的多样性,防范由于采用单一押品或单一种类押品占比过高产生的风险。此外,银行还应建立并完善押品管理信息系统,提高押品管理信息系统在风险管理中的效用,提升押品的风险缓释能力。


二是强化押品价值评估管理。银行在对押品价值进行评估时,应在充分考虑押品未来的存续期限与变现能力、影响其价格波动的其他各重要风险因素、评估标准以及借款人的信用水平等因素的基础上,审慎确定押品价值。同时,银行应根据不同押品价值的波动特性,合理确定各类押品价值的重估频率,确保押品价值能够持续、足额的覆盖风险。


三是强化押品的动态监测管理。动态掌握本行的押品构成,建立押品从抵入到返还处置全过程的动态监测和风险预警机制,实时监测押品的价值变动情况。在押品出现价值下降或其他不利状况时,及早采取补救措施,降低信用风险。同时,要关注市场价格波动,加强市场分析预测,动态开展对押品的压力测试工作,并根据测试结果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缓释风险。


四是建立完善押品管理专业队伍。加强对押品管理和评估人员的操作实务及相关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培训,提高押品管理和评估人员的业务技能和管理水平,提高押品价值评估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同时,加强对信贷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培训,提高其执行规章制度的自觉性,有效提升银行押品管理的软实力。


附《商业银行押品管理指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商业银行押品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引。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商业银行适用本指引。

第三条 本指引所称押品是指债务人或第三方为担保商业银行相关债权实现,抵押或质押给商业银行,用于缓释信用风险的财产或权利。

第四条 商业银行应将押品管理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完善与押品管理相关的治理架构、管理制度、业务流程、信息系统等。

第五条 商业银行押品管理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合法性原则。押品管理应符合法律法规规定。

(二)有效性原则。抵质押担保手续完备,押品估值合理并易于处置变现,具有较好的债权保障作用。

(三)审慎性原则。充分考虑押品本身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审慎制定押品管理政策,动态评估押品价值及风险缓释作用。

(四)从属性原则。商业银行使用押品缓释信用风险应以全面评估债务人的偿债能力为前提。

第六条 中国银监会对商业银行押品管理进行监督检查,对不能满足本指引要求的商业银行,视情况采取相应的监管措施。

第二章  管理体系

第七条 商业银行应健全押品管理的治理架构,明确董事会、高级管理层、相关部门和岗位人员的押品管理职责。

第八条 董事会应督促高级管理层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框架下构建押品管理体系,切实履行押品管理职责。

第九条 高级管理层应规范押品管理制度流程,落实各项押品管理措施,确保押品管理体系与业务发展、风险管理水平相适应。

第十条 商业银行应明确前、中、后台各业务部门的押品管理职责,内审部门应将押品管理纳入内部审计范畴定期进行审计。

商业银行应确定押品管理牵头部门,统筹协调押品管理,包括制定押品管理制度、推动信息化建设、开展风险监测、组织业务培训等。

第十一条 商业银行应根据需要,设置押品价值评估、抵质押登记、保管等相关业务岗位,明确岗位职责,配备充足人员,确保相关人员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同时,应采取建立回避制度、流程化管理等措施防范操作风险。

第十二条 商业银行应健全押品管理制度和流程,明确可接受的押品类型、目录、抵质押率、估值方法及频率、担保设立及变更、存续期管理、返还和处置等相关要求。

第十三条 商业银行应建立押品管理信息系统,持续收集押品类型、押品估值、抵质押率等相关信息,支持对押品及相关担保业务开展统计分析,动态监控押品债权保障作用和风险缓释能力,将业务管控规则嵌入信息系统,加强系统制约,防范抵质押业务风险。

第十四条 商业银行应真实、完整保存押品管理过程中产生的各类文档,包括押品调查文档、估值文档、存续期管理记录等相关资料,并易于检索和查询。

第三章  风险管理

第十五条 商业银行接受的押品应符合以下基本条件:

(一)押品真实存在;

(二)押品权属关系清晰,抵押(出质)人对押品具有处分权;

(三)押品符合法律法规规定或国家政策要求;

(四)押品具有良好的变现能力。

第十六条 商业银行应至少将押品分为金融质押品、房地产、应收账款和其他押品等类别,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细分。同时,应结合本行业务实践和风控水平,确定可接受的押品目录,且至少每年更新一次。

第十七条 商业银行应遵循客观、审慎原则,依据评估准则及相关规程、规范,明确各类押品的估值方法,并保持连续性。原则上,对于有活跃交易市场、有明确交易价格的押品,应参考市场价格确定押品价值。采用其他方法估值时,评估价值不能超过当前合理市场价格。

第十八条 商业银行应根据不同押品的价值波动特性,合理确定价值重估频率,每年应至少重估一次。价格波动较大的押品应适当提高重估频率,有活跃交易市场的金融质押品应进行盯市估值。

第十九条 商业银行应明确押品估值(包括重估)的责任主体以及估值流程,包括发起、评估、确认等相关环节。对于外部估值情形,其评估结果应由内部审核确认。

第二十条 商业银行应审慎确定各类押品的抵质押率上限,并根据经济周期、风险状况和市场环境及时调整。 

抵质押率指押品担保本金余额与押品估值的比率:抵质押率=押品担保本金余额÷押品估值×100%。

第二十一条 商业银行应建立动态监测机制,跟踪押品相关政策及行业、地区环境变化,分析其对押品价值的影响,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必要时采取相应措施。

第二十二条 商业银行应加强押品集中度管理,采取必要措施,防范因单一押品或单一种类押品占比过高产生的风险。

第二十三条 商业银行应根据押品重要程度和风险状况,定期对押品开展压力测试,原则上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并根据测试结果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第四章  押品调查与评估 

第二十四条 商业银行各类表内外业务采用抵质押担保的,应对押品情况进行调查与评估,主要包括受理、调查、估值、审批等环节。

第二十五条 商业银行应明确抵押(出质)人需提供的材料范围,及时、全面收集押品相关信息和材料。

第二十六条 商业银行应对抵押(出质)人以及押品情况进行调查并形成书面意见,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押品权属及抵质押行为的合法性、押品及其权属证书的真实性、押品变现能力、押品与债务人风险的相关性,以及抵押(出质)人的担保意愿、与债务人的关联关系等。

第二十七条 押品调查方式包括现场调查和非现场调查,原则上以现场调查为主,非现场调查为辅。

第二十八条 商业银行应按照既定的方法、频率、流程对押品进行估值,并将评估价值和变现能力作为业务审批的参考因素。

第二十九条 下列情形下,押品应由外部评估机构进行估值:

(一)法律法规及政策规定、人民法院、仲裁机关等要求必须由外部评估机构估值的押品;

(二)监管部门要求由外部评估机构估值的押品;

(三)估值技术性要求较高的押品;

(四)其他确需外部评估机构估值的押品。

第三十条 商业银行应明确外部评估机构的准入条件,选择符合法定要求、取得相应专业资质的评估机构,实行名单制管理,定期开展后评价,动态调整合作名单。原则上不接受名单以外的外部评估机构的估值结果,确需名单以外的外部评估机构估值的,应审慎控制适用范围。

第三十一条 商业银行应参考押品调查意见和估值结果,对抵质押业务进行审批。 

第五章  抵质押设立与存续期管理 

第三十二条 商业银行办理抵质押担保业务时,应签订合法、有效的书面主合同及抵质押从合同,押品存续期限原则上不短于主债权期限。主从合同合一的,应在合同中明确抵质押担保事项。

第三十三条 对于法律法规规定抵质押权经登记生效或未经登记不得对抗第三人的押品,应按登记部门要求办理抵质押登记,取得他项权利证书或其他抵质押登记证明,确保抵质押登记真实有效。

第三十四条 对于法律规定以移交占有为质权生效要件的押品和应移交商业银行保管的权属证书,商业银行应办理转移占有的交付或止付手续,并采取必要措施,确保押品真实有效。

第三十五条 押品由第三方监管的,商业银行应明确押品第三方监管的准入条件,对合作的监管方实行名单制管理,加强日常监控,全面评价其管理能力和资信状况。对于需要移交第三方保管的押品,商业银行应与抵押(出质)人、监管方签订监管合同或协议,明确监管方的监管责任和违约赔偿责任。监管方应将押品与其他资产相分离,不得重复出具仓储单据或类似证明。

第三十六条 商业银行应明确押品及其权属证书的保管方式和操作要求,妥善保管抵押(出质)人依法移交的押品或权属证书。

第三十七条 商业银行应按规定频率对押品进行价值重估。出现下列情形之一的,即使未到重估时点,也应重新估值:

(一)押品市场价格发生较大波动;

(二)发生合同约定的违约事件;

(三)押品担保的债权形成不良;

(四)其他需要重估的情形。

第三十八条 发生可能影响抵质押权实现或出现其他需要补充变更押品的情形时,商业银行应及时采取补充担保等相关措施防范风险。

第三十九条 抵质押合同明确约定警戒线或平仓线的押品,商业银行应加强押品价格监控,触及警戒线时要及时采取防控措施,触及强制平仓条件时应按合同约定平仓。

第四十条 商业银行在对押品相关主合同办理展期、重组、担保方案变更等业务时,应确保抵质押担保的连续性和有效性,防止债权悬空。

第四十一条 商业银行应对押品管理情况进行定期或不定期检查,重点检查押品保管情况以及权属变更情况,排查风险隐患,评估相关影响,并以书面形式在相关报告中反映。原则上不低于每年一次。 

第六章  押品返还与处置

第四十二条 出现下列情形之一的,商业银行应办理抵质押注销登记手续,返还押品或权属证书:

(一)抵质押担保合同履行完毕,押品所担保的债务已经全部清偿;

(二)人民法院解除抵质押担保裁判生效;

(三)其他法定或约定情形。

第四十三条 商业银行向受让方转让抵质押担保债权的,应协助受让方办理担保变更手续。

第四十四条 债务人未能按期清偿押品担保的债务或发生其他风险状况的,商业银行应根据合同约定,按照损失最小化原则,合理选择行使抵质押权的时机和方式,通过变卖、拍卖、折价等合法方式及时行使抵质押权,或通过其他方式保障合同约定的权利。

第四十五条 处置押品回收的价款超过合同约定主债权金额、利息、违约金、损害赔偿金和实现债权的相关费用的,商业银行应依法将超过部分退还抵押(出质)人;价款低于合同约定主债权本息及相关费用的,不足部分依法由债务人清偿。

第七章  附  则 

第四十六条 本指引由中国银监会负责解释。

第四十七条 中国银监会监管的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参照本指引执行。

第四十八条 本指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银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就《商业银行押品管理指引》答记者问


为指导商业银行规范押品管理,有效防范和化解信用风险,银监会近日发布《商业银行押品管理指引》(以下简称《指引》)。银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回答了记者提问。

一、发布《指引》的背景是什么?

答:抵质押品是商业银行缓释信用风险的重要手段,银监会高度重视押品在缓释信用风险中的功能。当前,部分商业银行押品存在管理体系不完善、管理流程不规范、风险管理不到位等现象,其风险缓释能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银监会制定《指引》,明确将押品管理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通过相关制度安排,指导商业银行规范和加强押品管理,提高信用风险管理水平。

二、加强押品管理应遵循什么原则?

答:商业银行押品管理应遵循合法性、有效性、审慎性和从属性原则,既要依法依规加强押品管理,确保抵质押担保能够有效保障银行债权,又要充分考虑押品自身风险因素,审慎制定押品管理政策,动态评估押品价值及风险缓释作用。此外,商业银行发放抵质押贷款时,应以全面评估债务人的偿债能力为前提,避免过度依赖抵质押品而忽视第一还款来源。

三、《指引》的主要内容和要求是什么?

答:《指引》共7章48条,主要从三方面督促和引导商业银行加强押品管理。一是完善押品管理体系,包括健全押品管理治理架构、明确岗位责任、加强制度建设、完善信息系统等。二是规范押品管理流程,明确了押品管理中的调查评估、抵质押设立、存续期管理、返还处置等业务流程。三是强化押品风险管理,对押品分类、估值方法和频率、抵质押率设定、集中度管理、压力测试等重点环节提出了具体要求。

四、商业银行应如何落实《指引》要求?

答:商业银行要认真排查押品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按照《指引》提出的要求制定工作计划,对照问题逐项整改,通过完善管理体系、规范管理流程以及加强风险管理,确保押品管理水平显著改善。同时,在信贷管理中既应重视抵质押品的风险缓释作用,又不能过度依赖抵质押担保而忽视对客户的现金流量测算,要平衡好担保贷款和信用贷款的关系,在加强抵押贷款管理的同时,合理发放信用贷款,为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发展提供好金融服务。


22
标签: 商业银行 管理 
发表评论
同步到贸金圈表情
最新评论

线上课程推荐

火热 45节精品课,全景解读供应链金融科技风控与数据风控的深度剖析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08.29 17:33
  • 共 45 课时

火热 融资租赁42节精品课,获客、风控、资金从入门到精通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10.11 10:35
  • 共 42 课时
相关新闻

银监会:声誉风险将纳入商业银行管理框架

2009-09-09 09:02
1202

金融监管总局发布《关于商业银行代理保险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

2024-05-17 15:12
95438

中银协向商业银行发倡议书:取消商业汇票工本费、降低承兑汇票手续费

2023-10-16 13:30
13665

威海市商业银行率先实现山东省内城商行“一云多芯”架构部署

2023-09-15 11:57
84335

浙江稠州商业银行​案例审批岗(反洗钱管理部门)招聘启事

2023-08-21 16:19
166949

浙江泰隆商业银行湖州分行风险管理岗招聘启事

2023-07-25 16:17
187157
7日热点新闻
热点栏目
贸金说图
专家投稿
贸金招聘
贸金微博
贸金书店

福费廷二级市场

贸金投融 (投融资信息平台)

活动

研习社

消息

我的

贸金书城

贸金公众号

贸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