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发展提速 期货分析师队伍“大扩军”
尽管已经举办到了第三届,但上周刚刚落下帷幕的“中国期货分析师论坛”,依然吸引了为数众多的国内分析师到场参加。
没有人能够精确计算出中国期货行业究竟有多少“分析师”。事实上,在中国,到底什么样的人能被称为"期货分析师",至今仍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
本报记者获悉,中国证监会正在抓紧制定期货投资咨询的有关办法;而中国期货业协会也在积极推进期货分析师的资格认证和注册工作。中国的期货分析师们将有望获得一张真正意义上的“身份证明”。
行业发展提速激发“分析师”需求
令人感到惊讶的是,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期货行业所造成的冲击竟然相当有限。中国期货市场非但没有就此萎靡,反而步入了加速发展的轨道之中。
相关统计资料显示,我国期货市场的客户权益总量(即客户保证金)2008年底约为460亿元,全年峰值曾达到过550亿元左右。进入2009年 以来,客户权益数继续增加;到目前为止,基本能稳定在600-670亿元之间。换句话说,经济下滑并没有使得期货市场活跃度下降,恰恰相反,场外资金始终 在源源不断地流入期货市场。
业内人士认为,正是出于对价格风险的极度厌恶,导致实体企业寻求保值、避险工具的意愿大大增强。因此,流动性好、监管透明、风控体系完善的场内期货市场规模得以迅速扩大。
随着钢材、稻谷、PVC等新品种的陆续获批、上市,国内期货市场的发展进一步提速。按照业内的乐观估计,到今年年底,期货市场客户权益总量有望攀升至800亿,甚至突破1000亿元。
"每上一个新品种,就需要一批新的分析师。"申银万国期货公司副总经理甘正在表示,不仅如此,公司对原有品种的研发力量也会增强。原先一个人负责几个品种的研究模式,很可能转变为几个人研究一个品种。"期货行业需要补充大量的研究力量。"
“公司现在总的研究人员大概有50人。”南华期货总经理罗旭峰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仅南华设立在杭州本部的研究所就有28名分析师。此外,在上海、北京、深圳、哈尔滨等地,南华平均配备了4-5名研究人员。罗旭峰表示,研发团队未来还有继续拓展的空间。
期货投资咨询规范即将出台
作为金融市场的专业人才,专业的投资分析师往往被认为是握有较高质量信息的群体,同时由于他们直接面对投资者,其言论会影响投资者的决策行为, 进而对价格走势产生影响,并最终影响到市场的定价效率。尤其是在衍生品市场中,由于影响因素复杂,风险较高,投资分析师的分析报告对投资者的交易理念和交 易行为有着重大影响。
虽然很多期货公司都开始重视分析师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并初步形成了一批有经验、有能力、有水平的期货分析师队伍。但从整体上而言,国内期货研究仍存在指导性差、针对性弱、不够及时等诸多问题。
分析师的研发能力也参差不齐,在期货界有三到五年从业经历的人或多或少都能做一些分析,但实际上,不少分析师的分析水准仅仅停留在信息搜集层面。把网上搜罗的信息汇总一下,似是而非地评论几句,结合盘面随意预测一下未来的走势,一篇研究报告也就完成了。
“随着我国期货市场的快速发展,特别是我国期货品种的日益丰富和市场功能的逐步发挥,期货行业与相关现货产业的融合度日益加强,越来越多的现货企业需要期货公司提供专业化、高水平的投资咨询服务!”
中国期货业协会会长刘志超在第三届“中国期货分析师论坛”上表示,受期货中介机构业务模式等因素影响,期货分析师目前尚没有发展成为一个相对独 立的群体,对期货分析师的执业行为和职业道德标准也缺乏相应的规范。针对这种情况,中国证监会正在抓紧制定期货投资咨询的有关办法,而中期协也一直在研究 推进期货分析师的资格认证、注册和培训工作。
“未来究竟哪些人算是期货分析师?分析师的定义是怎么样的?分析师可以干哪些事情?分析师要遵守什么样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操守?这些问题都是即将出台的期货投资咨询办法所要回答的。”中期协分析师委员会主任委员罗旭峰这样对记者解释。
期货公司大胆尝试研发创新
对于期货公司来说,即便解决了分析师的资格认证问题,如何提高分析师的研发能力,仍是一项紧迫的课题。记者了解到,为改变期货行业长期以来的“弱研发”局面,部分期货公司抢先作出了大胆的尝试。
从今年年初开始,上海中期开始推行一种名为“研发落地”的业务模式。具体来说,公司将传统意义上的研发团队“打散”,把研究不同品种的分析师“安插”到相应的事业部里。
“研究大豆、玉米的人去农产品事业部;研究铜、铝的人去金属事业部;研究燃料油(资讯,行情)(资讯,行情)、PTA的人去能源化工事业部。”上海中期研发部总经理蔡洛益告诉记者,分析师的考核仍然在研发部,但平时,他们却是在不同的事业部上班。
蔡洛益表示,公司之所以作出这样的决定,主要是出于加强研发力量的考虑。“期货市场从本质上来说是要为国民经济服务、为产业链服务,研发人员只有更多地接触现货企业、了解产业规律,才能写出更专业的研究报告。”
事实上,现货企业对于套期保值方案的需求非常强烈。上海中期研发部分析师经琢成告诉记者,之前也有企业通过业务部门向研发部索取套期保值方案, 但由于中间隔了一层,分析师往往无法准确掌握现货企业的生产规模、现金流状况、订单情况,就此设计出的方案千篇一律,根本无法发挥作用。
“现在分析师可以跟随业务部门直接与现货企业接触,不仅能了解到很多现货市场的最新信息,也能和业内人士进行充分地交流与沟通,撰写的报告和设 计的保值方案针对性非常强。”经琢成表示,采用"研发落地"后,分析师本身对开户、交易、交割等环节的认识也有所增强,这比光从网上搜集信息强了太多。
据了解,类似上海中期这样在基本面分析上“下苦功”的期货公司不在少数,但也有一些期货公司独辟奇经,试图把技术分析引入期货研发报告之中。光 大期货研发部主管刘征宇表示,期货交易对入场、离场时点的把握,以及资金的管理太重要了,分析师如果只是简单地看多或者看空,对于客户不会起到任何帮助。 因此,光大期货希望将分析师将技术分析与的基本面相结合,撰写出更具实战指导意义的研发报告。“这也算是一种新的尝试吧。”刘征宇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