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行研究所樊志刚:金融如何“脱虚向实” 拓展银行服务的内涵与外延
今年,“坚决防止金融脱实向虚”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报告指出,要“促进金融机构突出主业、下沉重心,增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坚决防止脱实向虚”。
来源|中国金融家
记者|胡宇新
今年,“坚决防止金融脱实向虚”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报告指出,要“促进金融机构突出主业、下沉重心,增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坚决防止脱实向虚”。显然,在目前实体经济面临很多困难和压力的情况下,金融脱实向虚的问题不仅已引起社会高层的高度关注,也成为经济运行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日前,记者采访了中国工商银行城市金融研究所资深专家樊志刚。就在当天,工行正式公布了2016年的经营情况,其境内分行全年实际新投放信贷总量3万亿元,其中新增人民币贷款8449亿元,成为支持实体经济的重要资金来源。记者采访的话题也就此展开。
樊志刚认为,近年来,银行业服务实体经济的脚步从未停歇,支持实体经济的力度明显提升。但同时也应客观地承认,当前在支持和服务实体经济中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而对银行改进对实体经济的服务模式进行深刻思考。
樊志刚
银行业服务实体经济的脚步从未停歇
“实体经济是金融生长的土壤,经济兴则金融兴,经济强则金融强,二者互利共赢、兴衰与共,这绝对不是空话。近年来,银行业始终坚持把服务实体经济作为经营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在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量和水平中,实现自身健康可持续发展。”樊志刚表示。
樊志刚向记者举例说明,截至去年上半年,银行业通过信贷、理财、债券投资等渠道新增资金14万多亿元,盘活存量贷款超过5500亿元,发放专项建设基金约7200亿元,主要用于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等重点领域、重大工程;尤其在小微企业、“三农”、绿色信贷、“金融+互联网”等方面还推出了一些新产品、探索了一些新模式,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大力支持中国制造、中国企业“走出去”,高新技术制造业的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3.5%,增速比上年高出4.3个百分点,支持实体经济的力度明显提升。目前,已有10家银行和5个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开展投贷联动试点,探索建立服务科技创新的投贷联动机制,以解决以往商业银行业务与投资银行业务难以深度结合的问题,从而更好支持高科技创新企业,推进实体经济和创新发展,服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近年来,银行业以小微企业、‘三农’等薄弱领域为突破口,积极推动小微企业贷款连续实现‘三个不低于’目标,‘三农’金融服务连续实现‘两个不低于’目标。在县、乡镇一级,可以做到机构覆盖和服务覆盖;在部分地区已形成了行政村的基础金融服务的覆盖。以上事实都说明银行业服务实体经济的脚步从未停歇。”樊志刚说。
全面辨析与理性对待当前服务实体经济中的问题
当前众多资金进入资产领域进行炒作推高价格甚至炒出泡沫是经济中“脱实向虚”的重要表现。樊志刚认为,近年来的内外部环境都使得银行机构不太可能具有助力投机交易的动机,一方面,法律法规对银行信贷资金向投机领域流动进行了严格管束;另一方面,近年来国内大型银行不断强化信贷风险控制,有效扼制了银行与投机市场之间的资金流通。投机市场资金大多属于短期性质。通过强化资金用途监测,创新业务方式,大型银行在确保流动资金贷款真实交易背景的同时,严格控制流动资金贷款增长。银行信贷资金不可能是股市和部分商品市场“制造泡沫的”来源。
樊志刚进一步指出:银行的理财业务在促进金融市场深化、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樊志刚也坦承,确实存在部分银行非信贷资产快速增长、少数银行信贷资金没有转入实体经济而在金融体系内部循环、推高了泡沫、进一步加重了实体经济融资困难的现象。因此要及时提足拨备,夯实资本,来抵御可能出现的风险。
要以“我要做”的战略选择服务中小企业
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是当前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存在的突出问题。在樊志刚看来,事实上,近年来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融资的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均在不断扩大。在资本约束不断增强的背景下,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已成为银行业实现资本节约型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服务中小企业确实已经不是“要我做”的问题,而是“我要做”的战略选择。
“国内银行早已不具备坐享高利差过舒服日子的条件。以工行为例,目前全部贷款中近七成执行的是基准和下浮利率,贷款平均利率处于市场较低水平;在规范服务收费的基础上,对部分业务实行减免收费等手段,2016年通过免收服务费等手段向企业和个人让利150亿元,其中为小微企业降低成本70亿元,大大提高了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樊志刚说。
拓展对实体经济服务模式的内涵与外延
樊志刚告诉记者,商业银行一直是支持我国实体经济发展的基本力量。银行业应真诚客观地承认当前在支持和服务实体经济中存在问题,并在未来服务实体经济的工作中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要运用进与退的辩证法,好钢用在刀刃上。樊志刚解释说。“进”就是应积极支持经济转型的引擎产业和行业,助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尤其充分把握“中国制造2025”中蕴含的丰富金融需求,积极支持先进制造业和智能制造的发展,促进传统动能焕发生机,使之对金融服务的需求成为带动金融产业持续增长的新动力。“退”是稳住有前途的困难企业,不能盲目抽贷,稳妥退出“僵尸企业”,支持对钢铁煤炭等领域骨干企业开展市场化债转股。
其次,不能因为出现了脱实向虚就惧怕或者拒绝金融创新,更应突出金融创新。对产品工具、业务流程、经营模式进行全方位的再造和创新,提升为实体经济服务的效率。为满足客户对时效性越来越迫切的要求,为解决小微企业、“三农”企业、服务类产业融资门槛问题上,应更加深入地研究这些产业的发展特征,调整传统的基于抵押物的信贷发放模式,创新推广存货、应收账款、股权、专利权等动产或权益质押,探索更为灵活的担保方式,帮助这些企业拓宽融资途径和节约资金成本。
第三,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中,商业银行应当着眼于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趋势,以网络化、智能化为方向,以平台化、场景化的生态圈服务为重点,全面打造智慧银行服务体系,更好地让互联网金融联通工商百业,惠及千家万户,服务国计民生。
第四,商业银行应前瞻性地探讨实体经济未来的发展趋势,继续深入推进综合化、国际化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