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如何赢得国际结算方式变化先机
长期以来,信用证是国际贸易中传统的主要结算方式,但随着世界买方市场的形成,信用证的运用已呈下降趋势
来源:金融时报
长期以来,信用证是国际贸易中传统的主要结算方式,但随着世界买方市场的形成,信用证的运用已呈下降趋势。银行信用和商业信用展开了博弈,以信用为基础的国际结算方式出现了新的变化格局,这势必会对未来市场主体选择国际结算方式产生较大影响。而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和网络信息化,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银行信用和商业信用的博弈,并使天平向商业信用倾斜。银行如何才能赢得未来国际结算方式新的变化先机?银行关键要从自身的角度寻找有利于银行信用业务发展的策略,积极创新国际结算服务方式。
现行主要的国际结算方式有汇付、托收和信用证。汇付和托收均建立在商业信用的基础上,而信用证则是建立在银行信用的基础之上。
由于信用证是银行介入国际贸易的产物,植根于银行信用,它解决了进出口双方互不信任的矛盾,从而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它以银行信用代替了商业信用,因此被视为可靠的国际结算方式,并被广泛运用于国际贸易中,曾经占据国际结算主导地位达一个世纪之久。但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全球化加速推进,贸易自由化需求进一步扩大,再加上网络信息技术在商业领域的广泛运用,商业信用迎来黄金发展期。商业信用在与银行信用博弈中后来居上,信用证使用率迅速下降,而国际保理和备用信用证等新的结算方式则迅猛发展。
经济越发达的地区,信用证占比就越低;经济越落后,社会环境越不稳定的国家和地区,信用证占比就越高。因为在经济落后、欠发达甚至不稳定的国家和地区,商业信用落后,信用体系不完备,银行信用使用就比较多,从而信用证在这些国家和地区中国际结算的占比就比较高。从我国来看也是如此,信用证在我国外贸行业一直被认为是最安全的结算方式,但是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经济总量跃升为世界第二,社会信用体系逐步完善,信用证使用率也有所下降。目前,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采用非信用证结算方式的企业越来越多,国际保理、银行保函和备用信用证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商业信用进入黄金发展期。经济全球化助推商业信用市场领域扩张,贸易自由化驱动商业信用需求增长,网络信息化改变着商品交易模式和货款结算方式。首先,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催生商业信用发展。其次,网络信息化为商业信用结算方式创新提供了技术支持。基于网络信息化的商业交易及结算量以迅猛之势增长。以国内电子商务的代表阿里巴巴集团为例,根据已公布的2014年财年(2013年4月1日-2014年3月31日)数据,其移动商品成交总额达到3190亿元人民币,较上年度810亿元人民币增长394%。另外,根据有关部门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跨境电子商务交易额1.6万亿元,2012年约2万亿元,2013年约为3.1万亿元,预计到2016年将增至6.5万亿元,年均增速接近30%。这也更加证实,未来商业信用占国际结算方式的比例会越来越大。
信用证结算竞争力受到自身性质限制。首先,费用和成本高。进口商需要在申请开立信用证时向开证银行交纳20%至80%开证押金,致使进口方的资金被长期占用,增加成本。其次,进口方还要支付开证申请费和电报费等。再次,操作复杂。最后,货物品质难以保证。
银行应该如何出招保持传统业务优势?首先,突出市场主体各自优势,发展国际保理业务。发展国际保理业务对银行、出口商、进口商和银行都有独特的好处。对银行而言,开展保理业务不仅丰富了业务品种,拓展了金融服务领域,而且可以从中获得更多的利润,找到新的利润增长点。对出口商而言,运用国际保理业务最大的优势在于能获得无追索权的、手续简便的贸易融资。对进口商而言,利用赊销、付款交单、承兑交单三种优惠的支付方式,以有限的资金购进更多的货物,节省了因开立信用证而付出的高额保证金,加快了资金和货物的流动,增加了利润。
其次,多种结算方式配合运用,发展备用信用证业务。备用信用证业务是指开证行根据申请人的请求对受益人开立的承诺承担某项义务的凭证。开证申请人违约时,受益人可以从开证行获得补偿。在采用预付货款的情况下,买方最为担心的是卖方能否按照合同的规定发运货物,如果卖方违约,买方将遭受财货两空的损失。此时,如果汇付和备用信用证结合使用,不仅使买方能够争取到货源,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买方的利益。在采取赊销的情况下,卖方所担心的是货物发出以后,买方能否支付货款。此时,如果汇付和备用信用证结合使用,则不仅使卖方的销售渠道得以畅通,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卖方的收款利益。
再次,主动出击,创新网上电子银行结算产品。电子商务近几年来的迅速发展态势,已经给银行造成了很大的竞争压力。此时银行要想保持自身优势,必须主动出击,创新自身电子结算产品。
最后,实行差别价格优惠政策,提高国际结算服务水平。为促进银行自身的业务发展,应对本行业务发展有重大贡献度的重要客户,设置特别优惠费率,优惠服务价格,以此来弥补信用证业务本身固有的局限;同时,需提高银行业务服务水平,打造一流的专业化服务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