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上海自贸区新征程中的新作为
近日,中央深改组会议审议通过了《全面深化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开放方案》。会议指出,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3年来取得重大进展,要对照国际最高标准、查找短板弱项,继续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加强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建设的联动
来源:外联发商务咨询
近日,中央深改组会议审议通过了《全面深化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开放方案》。会议指出,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3年来取得重大进展,要对照国际最高标准、查找短板弱项,继续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加强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建设的联动,以更大力度转变政府职能,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加强改革系统集成,力争取得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
建设上海自贸试验区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形势下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一项战略举措。3年多来,上海始终围绕这一国家战略,以建设开放度最高的自由贸易园区为目标,把制度创新作为核心任务,把防范风险作为重要底线,在建立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投资贸易制度体系、深化金融开放创新、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激发了市场创新活力,一批改革经验复制推广到全国,总体上实现了初衷。
三年多来,上海自贸试验区确立了以负面清单管理为核心的投资管理制度,形成与国际通行规则一致的市场准入方式。目前负面清单的长度已经从2013年版的190条缩短到2015年版的122条。清单外实施备案制,外商投资的办理时间由8个工作日缩减到1个工作日,申报材料由10份减少到3份,90%以上的投资项目都是负面清单以外的,不用再审批。上海自贸试验区还先后推出2批54项扩大开放措施,其中服务业领域37项,制造业等领域17项,累计有1800多个项目落地,融资租赁、工程设计、旅行社、增值电信、船舶管理、认证检测等行业的扩大开放措施取得明显成效。
三年多来,上海自贸试验区确立了符合高标准贸易便利化规则的贸易监管制度,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口岸监管服务模式。借鉴国际经验,海关、检验检疫、海事等口岸监管部门在自贸区推出了近百项创新举措,这些举措使通关效率大大提高,保税区进出境时间较全关水平缩短78.5%和31.7%,企业物流成本平均降低约10%。
三年多来,上海自贸试验区确立了适应更加开放环境和有效防范风险的金融创新制度,形成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联动机制。2015年10月29日,人民银行等部门和上海市共同印发了《进一步推进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金融开放创新试点加快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方案》,与之前国家金融管理部门发布的金融支持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的51条政策意见和实施细则,共同构成了自贸试验区金融制度创新框架体系。目前,“金改51条”政策已基本破题,“金改40条”政策正在逐步推进实施,陆续发布了7批80个自贸试验区金融创新案例。截至2016年底,已有51家商业银行、财务公司和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直接接入自由贸易账户监测管理信息系统,开立自由贸易账户6.5万个,通过自由贸易账户获得本外币境外融资总额折合人民币超过8000亿元。
通过改革,自贸区经济活力明显增强。3年来,自贸试验区累计新设立企业4万户,新设外资企业数占比从自贸区挂牌初期的5%上升到20%左右。截至2016年底,办结境外投资项目累计1577个,自贸试验区以1/10的面积创造了浦东3/4的生产总值,以1/50的面积创造了上海市1/4的生产总值。
自贸试验三年多来,浦东新区发挥与自贸试验区一体化运作优势,深化一级政府框架下政府管理的整体创新,以“放、管、服”为重点,加快探索建立和完善与开放型经济相适应的政府经济治理体制机制,浦东在转变政府职能方面动作频频。
2016年年初开始,浦东新区在全国率先开展“证照分离”改革试点。对试点涉及的116项行政许可事项,分取消审批等5种方式进行改革试验,以解决企业“办证难”的问题。
在自贸改革的引领下,旧有部门职能合并,新的大部制部门陆续诞生,综合执法改革持续推进。2014年1月1日,浦东实施工商、质监、食药监“三合一”改革,挂牌成立浦东新区市场监管局,后来又纳入价格监督检查职能,实现“四合一”综合执法;同年11月16日,全国首家单独设立的知识产权局在浦东成立,该局集专利、商标、版权行政管理和综合执法职能于一身;2016年8月24日,浦东新区科技和经济委员会揭牌成立,整合了原先新区科委、经信委等部门的职能。
如今,新的征程已经启航。上海将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继续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进一步彰显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试验田的作用,亮明我国向世界全方位开放的鲜明态度,努力把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成为开放和创新融为一体的综合改革试验区,成为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推动市场主体走出去的桥头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