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跨境融资那点儿事
来源:贸金圈
来源:贸金圈
大批企业对跨境融资趋之若鹜,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境内外资金价格的差异。如何有效、合理的利用跨境融资帮助企业发展,是中国企业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贸易融资
贸易融资是指在商品交易中,银行运用结构性短期融资工具,基于原油、金属、谷物等商品交易中的存货、预付款、应收账款等资产的融资行为。
具体来说,常见的贸易融资服务方式包括授信开证、进口押汇、提货担保、打包贷款、出口押汇、保理、福费廷等。借助这些产品,企业既有可能获得境内外汇差的收益,还有机会享受人民币离岸市场上较低的资金价格带来的利差。
“灰色”的部分
最近几年,贸易融资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出现了不少灰色的作法,比如货物重复质押、使用假单据等。在去年6月的青岛港贸易融资事件爆发前,外汇局其实早在2013年4月份就启动了打击虚假转口贸易的专项行动,对13个省市大额转口贸易进行专项检查,2014年检查范围扩大到全国24个省市。
在检查过程当中,监管部门发现了大量企业利用伪造、变造商业单据,重复使用物权单证,或者套用已报关进口的一般货物贸易单证等手法构造虚假贸易,转口贸易部分地成为投机套利的工具,甚至演变为热钱乃至违法犯罪跨境资金流动的通道。
虚假的转口贸易既加大了热钱流入的压力,也助长了金融资本脱实向虚,抑制了实体经济的发展,扰乱了外贸数据的统计,因此监管部门对虚假贸易以及附着其上的虚假贸易融资采取坚决严打的态度。
随着打击虚假转口贸易工作的逐步深入,目前虚假转口贸易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遏制,转口贸易投机套利行为有所收敛。
贸易融资还有很大发展空间
虽然近期多家银行收紧了大宗商品进口融资,但进口贸易融资这种模式并不会完全消失。
贸易融资是大宗商品企业解决现金流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大宗商品进口贸易离不开银行资金的支持,正常的借助进口大宗商品的贸易融资操作是合理合法的。
在国内,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开始以投行化的形式嵌入到企业的贸易过程,提供贸易的撮合、贸易项下的融资,比如提供商品的套期保值融资、基差交易撮合、跨境多币种贸易、海外扩张、贸易银团等多种服务的有效组合,甚至作为贸易链中的一方直接参与贸易。
在这方面,我们已经看到多家中资金融机构在积极布局。工商银行收购南非标准银行(StandardBank)在伦敦的商品贸易融资部门,中国银行成立专营商品贸易融资的子公司中银国际全球商品贸易公司(BOCIGlobal Commodities),平安集团银行与期货合作推出大宗商品金融服务等。
股东及关联方借款
境内外商投资企业可在一定额度(如“投注差”,也就是外商投资企业的投资总额与注册资本的差额)内,向其境外母公司或关联公司借入人民币贷款。
同样,境内母公司和境内银行可为“走出去”企业的境外项目提供人民币贷款。
内外资企业获得同等借款资格
去年3月,央行上海总部公布了《关于支持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的通知》,境内企业关联方借款的渠道被打开。
按照以往的外债管理制度,外资企业可以在“投注差”的额度内从境外关联方借入外债资金,但是中资企业要想做同样的融资动作,需要发改委、外管局等监管机构的核准。这一次《通知》打破了这条红线,允许中资企业和外资企业一样,拥有同等的外债资金举借资格。
借入外债
借入外债,是指在我国境内有投资的跨国企业可以借助离岸人民币市场上较低的人民币利率,发行人民币债券募集资金,并在额度允许范围内汇入境内使用。
“点心债”融资
国内企业发行外债融资,较常见的是在香港市场发行以人民币计价的债券,俗称“点心债”。
长期以来,由于人民币币值稳中有升,“点心债”投资者除享受债券收益外,还可额外获得人民币升值收益,加上离岸人民币债券市场发展初期处于供不应求的格局,使得“点心债”即使以较低收益率发行,也会受到投资者欢迎。发行人通过发行“点心债”融资的资金成本,不仅比中国境内低,而且相对于境外其他币种的融资成本也具有一定竞争优势,从而吸引众多机构纷纷发行“点心债”,直接推动“点心债”发行量迅速增长。
不过,随着人民币汇率接近均衡水平,境外人民币单边单向的升值预期开始趋弱,加上“点心债”发行量上升使市场供求关系发生变化,投资者对“点心债”收益率的要求越来越高,“点心债”发行人的融资成本随之上升,“点心债”以往所具有的融资成本优势在逐步减弱。
离岸市场人民币债券融资“井喷”
去年以来,离岸市场人民币债券发行规模和次数呈“井喷”式增长,引人关注。
去年9月份数据显示,离岸市场人民币债券新发行规模达到231亿美元,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整年,是2013年同期的两倍多;发行次数为107次,远多于2013年同期的61次。海外融资成本较低、市场投资人民币债券意愿较强,是离岸市场人民币债券迅速增长的重要原因。
虽然说目前香港是最主要的离岸人民币市场,但新加坡、台湾,特别是伦敦最近在发展离岸人民币市场方面进展迅速。事实上,去年以来,中资金融机构发债的战场正在由亚太地区向欧洲转移。
对于欧洲离岸人民币债券发行增长的原因,一方面,欧洲经济增长乏力,具有吸引力的投资工具很少,而较高收益的人民币债券是很好的选择;另一方面,伦敦、法兰克福等积极推进欧洲人民币离岸中心建设,为人民币债券支付和交易提供了便利。去年3月底,伦敦、法兰克福建立跨境人民币清算安排,建行和中行6月相继被指定为伦敦、法兰克福人民币清算行。
内保外贷
内保外贷是指由企业内部的总公司给银行担保,银行在外部给企业解决贷款问题。
在担保额度内,由境内的银行开出保函或备用信用证,为境内企业的境外公司提供融资担保,无须逐笔审批,和一般的融资型担保相比,大大缩短了业务流程。
“人见人爱”?风险需警惕
一笔“内保外贷”的人民币海外融资业务,给内地开证银行带来三重好处。
第一,在资金如此紧张、银行同业之间存款大战白热化的情况下,开证行获得一笔稳定的年付息3.25%人民币定期质押存款,如天上掉馅饼,无论是放贷或拆出均稳赚不赔。
第二,开证业务为内地银行带来可观的国际业务结算量。
第三,该项业务因为符合监管当局大力推动的“人民币跨境贸易业务结算”,所以不受央行、银监会的监管指标限制。
而企业方面之所以积极筹集资金多做、快做此类业务,是因为可观的本外币利差,以及人民币升值预期下的汇率套利空间。
假如人民币能如预期升值,则质押给内地银行开出人民币信用证的企业,按期以低于借款期的汇率购买外币汇出,归还海外银行的贷款。海外银行获取一笔贷款利息及相应的结算费用;内地银行获得一笔定期存款的使用权及相关费用;而开证企业获得稳定的利差汇差收益,甚至加上商品销售利润。上述三方皆大欢喜。
但是,伴随美联储收紧货币流动性,或者由于中国央行干预外汇市场等其他原因导致人民币贬值,那么套利的收益就很可能会落空。更极端的后果,是融资企业放弃在内地质押给银行的人民币资金,而将海外借贷来的外币据为己有,一走了之。如此一来,企业拿到的升值了的外币,至少不受损;内地的银行把人民币承兑付出后也没受损失;但是海外银行拿在手中的就是一笔贬值的人民币,风险于是爆发。
事实上,近两年以来做内保外贷的融资套利收益已经大幅下降。按照业内人士的说法,以往通过这样的方式套利,一年下来获利120%至150%是很容易的事,但是这两年由于做的人太多,而且银行介入太深,报关费暴涨,利润被压薄得只剩下30%。再加上去年初央行干预外汇市场,导致汇率波动加剧,2%的汇率波动幅度对套利操作来说是很大的打击。
“通道业务”的收益与风险
去年8月初,上市公司东江环保股份有限公司的一纸公告,在金融市场上引起巨大反响:东江环保将通过融资租赁通道,引入年息7%以下的廉价海外资金。
东江环保公告的这次跨境人民币融资,也是内保外贷的一种。主要是通过银租合作,协作银行业务出表,并不占用授信额度。而企业获得的融资价格,也要低于境内的融资成本。
该公司拟以银行承兑汇票质押的方式,在某境内银行开立以某境外银行为受益人和某租赁公司为被担保人的融资性保函,境外银行收到保函后,向租赁公司提供跨境贷款,租赁公司再以融资租赁的形式,将这笔贷款投放给公司。
东江环保的这种跨境融资手法比较典型,其核心是运用外资融资租赁公司的外债额度。
按照规定,外资融资租赁公司外债额度,最高可接近净资产总额的十倍。2013年新外债管理办法中规定,计算出上年度末风险资产总额(A),再计算净资产的10 倍(B),然后将(B-A)作为新年度期间可新借外债的余额的最高限额。
通过融资租赁海外吸金已经不是秘密。2012年开始出现套利行为,很多公司都在通过外资融资租赁公司的海外借款10倍杠杆来实现盘活存量资产,以外资融资租赁为通道,采用售后回租获取跨境资金。
通过海外资金虽然可以获得低廉的资金价格,但其潜在的风险成本也较高,需要做好风险规避。
境外融资分为人民币和美元两种。借入美元资金需承担汇兑风险。借入人民币,则没有复杂的兑换过程,但是资金价格比美元借款高。如果整个操作加上其他的费用如保函费、预提税以及外资融资租赁公司在收取通道费后,大约成本在3年期年息6.15%左右。目前采用美元借款仍是跨境融资的主流。
同时,利率风险也存在。融资租赁公司往往采取外币浮动利率的方式降低借外债成本,而收取利率则以分期租赁款的形式体现。
因此,如果人民币贬值幅度过大、外币利率持续走高,均会导致境内融资租赁租金不能覆盖租赁公司所借的外债本息,引发被索偿风险。
此外,企业使用资金和海外资金的期限也有差异。融资租赁售后回租一般整个经营期限要3至5年,而海外资金期限一般为1年期,存在资金期限不匹配的可能。这种情况还需做掉期交易,但这也会增加融资方的资金成本。
跨境借款
去年2月,央行上海总部宣布下发《关于支持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的通知》,人民币境外借款业务开闸。
再早以前,《前海跨境人民币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实施细则》下发,意在引入香港的低成本资金,支持深圳前海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前海企业的研发、生产和经营。
上海自贸区的境外借款
去年8月,渣打公布的第七期离岸人民币企业调查报告显示,三分之一的受访企业表示对于上海自贸区内的跨境人民币借款感兴趣;25%的企业表示已经、或者计划在未来六个月内,在上海自贸区设立根据地;人民币跨境双向借款成为自贸区的主要焦点,三分之一的现有及准备在自贸区内注册的企业已经、或者计划进行人民币跨境借款。
目前在上海自贸区,企业从境外借用的人民币资金可调回境内,不过需要存放在上海地区的银行为其开立的专用结算账户,而且资金的用途也被规定,仅能够用于区内生产经营、区内项目建设和境外项目建设,目的是为了抑制跨境套利的空间。
自贸区的人民币境外借款的吸引力显而易见,当前境内资金面较境外偏紧,境外借款意味着融资价格较低。目前自贸区内企业从境外借用人民币资金途径多样,可以向境外银行借款,也可以向其母公司借,目前主要资金来源于香港市场。
融资成本降低固然给企业带来重大利好,但企业也并非想借多少就能借多少。上海自贸区引入了资本杠杆率概念,企业最多可以借实缴资本的1倍,非银行金融机构借款上限是实缴资本的1.5倍。
前海的跨境贷款
深圳前海放开跨境人民币贷款低利率境外资金使用,是推进资本项目放开的重要一步。在前海注册成立,并在前海实际经营、投资的企业,可以从香港经营人民币业务的银行借入人民币资金。
目前这类业务的放款主体,是香港经营人民币业务的金融机构。2014年前海改革创新工作要点指出,向中国人民银行申请拓宽跨境人民币贷款的资金来源和使用范围,把放款主体扩大至境外金融机构,除香港外,有可能吸引中国台湾地区和新加坡的金融机构。
前海跨境人民币贷款的贷款利率,由借贷双方自主确定,利率明显低于国内正常的贷款水平;贷款期限不固定,由借贷双方按照贷款实际用途在合理范围内自主确定。
具体来说,跨境贷的业务模式包括银行承兑汇票质押、资产抵押/质押、借用法人股东现有授信额度、企业新申请授信额度并使用跨境贷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