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监管促进资管业务持续健康发展
近年来,随着我国金融市场不断深化和金融创新加快,资产管理行业得到迅速发展,银行、证券、基金、保险、信托、期货、私募、互联网金融企业等纷纷开展资管业务,在满足投融资需求、
文 / 温彬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
来源: 中国银行业杂志
近年来,随着我国金融市场不断深化和金融创新加快,资产管理行业得到迅速发展,银行、证券、基金、保险、信托、期货、私募、互联网金融企业等纷纷开展资管业务,在满足投融资需求、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支持经济和产业转型升级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机构违规经营、监管套利、资金空转等问题,亟需加强监管、规范发展,因此,有必要完善监管促进资管业务持续健康发展。
据统计,截止2016年6月末,我国金融业资产管理规模近90万亿元,其中:银行理财26.3万亿元、基金专户16.5万亿元、信托计划15.3万亿元、券商资管计划14.8万亿元、公募基金8.4万亿元、私募基金5.6万亿元、保险资管2万亿元。由于部分资管产品互相借用“通道”,产品互相嵌套、交叉持有等,如果剔除重复计算因素,我国资管业务规模约为60万亿元左右。可以说,资管业务在经济金融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一是有利于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资管业务是有别于银行间接融资和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第三种方式,并具有直接融资的特征。它以灵活、便捷、高效获得融资者的青睐,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近年来,资管业务在破解“融资难、融资贵”方面发挥了独特作用,有力地支持了实体经济发展。
二是有利于优化居民资产配置。当前,我国居民的资产配置结构不合理,有研究表明,居民在房地产和存款的配置比例分别高达51%和36%,而股票、债券、保险等金融资产的配置比例仅为13%。随着居民收入提高和资产配置多元化需求上升,资管产品可以较好地满足高净值客户群体的投资需求。
三是有利于金融深化和创新。在大资管背景下,各类资管业务的发展打通了信贷、股票、债券、票据等不同金融市场之间的联系,推动了混业经营和金融深化。同时,资管业务竞争促进了产品创新,提高了金融体系效率,有利于更好地发挥金融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尽管资管业务获得了长足发展,但是在资管业务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因监管标准不统一导致监管套利、部分机构片面追求利润而承担过大风险等问题日益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信用风险范围扩大。部分受宏观调控限制的行业通过资管产品进行融资,资管机构则事实上承担了理财产品的刚性兑付,不仅背离了资管业务的本质,而且增加了金融机构自身的风险。
二是流动性风险上升。为了提高产品收益率,无论是直投还是委外等方式,利用“拆短投长”加大期限错配程度,一旦货币政策出现调整,货币市场短期利率快速上升,不仅影响资管产品收益,而且会因流动性出现兑付危机。
三是杠杆率上升较快。监管部门对所辖机构资管业务的杠杆率有不同要求,在实际运行中,一些机构利用中间层、嵌套等方法变相扩大资管产品杠杆,加剧了风险程度。
此外,资管领域业务交叉、不透明容易形成风险积聚,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需要重点关注和警惕,因此有必要建立和完善资管业务的统一监管。此前,有媒体报道称央行牵头拟出台《规范金融机构资管业务指导意见》,将对“资管”的内涵与外延,投资领域、产品规模集中度、资本约束与风险准备金计提、杠杆率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规定,同时要求各金融机构禁止资金池操作、消除多重嵌套、限制通道业务、打破刚性兑付、建立综合统计制度等。新规进一步完善了监管规则,明确同类业务适用同样的监管标准,防止监管套利,避免了风险交叉传染。
对监管部门而言,统一资管业务监管标准有利于掌握资管机构的真实风险组合和资产配置情况;提升监管政策的执行力和监管效率,防止监管套利;加强宏观审慎管理,引导资金脱虚向实,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
对资管机构而言,促其回归“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本源业务,转变盈利模式,降低对“通道”的依赖,提升主动投资管理能力,防止资金空转,切实发挥好服务实体经济的作用,在金融体系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对于银行来说,新规限杠杆、限通道、限非标、限池子、限刚兑等措施短期内会对包括银行理财在内的资管业务规模扩张带来一定影响,但同时也放开了银行理财资金直接投资股票的限制,拓宽了投资范围,打开了新的业务增长空间。
总之,随着监管的不断完善,资管业务发展潜力巨大,在服务实体经济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