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银行王日辉:客户备付金集中存管后时代的银行业务策略
年初,央行下发了《关于实施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集中存管有关事项的通知》,进一步强化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管理,降低备付金风险,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维护金融稳定和市场秩序
一、出台背景
支付行业发展方向出现偏离。据监管公布,截至2016年第三季度,267家支付机构吸收客户备付金合计超过4600亿元。支付机构通过扩大客户备付金规模赚取利息收入,偏离了提供支付服务的主业,一定程度上造成支付服务市场的无序和混乱,违背了央行许可其开展业务的初衷。同时,支付机构将客户备付金以自身名义在多家银行开立账户分散存放,存在较大的备付金挪用、占用及洗钱、变相资金清算等一系列风险隐患。
此次,监管当局主要是为降低互联网金融业务风险,突出支付机构业务本质,扭转支付机构以息差为主的盈利模式。同时,考虑到网联的建设进度,监管当局是对账户的清理和集中交存采取分步实施,最终实现客户备付金全部交存和一个清算账户的目标,杜绝支付机构变相充当“清算中心”的乱象。
二、银企业务合作分析
(一)业务现状
客户备付金存管业务资格是由央行负责审批准入的,具备一定的业务门槛。截至2016年底,全国共28家银行获得客户备付金存管业务开展资格。存管银行一方面是通过举办相关业务推介会、制定营销服务方案与支付机构开展业务合作,另一方面是通过建设系统完成客户备付金系统对接。同时,各银行积极同支付机构开展基金销售监督业务、联名卡、网络支付(含网关、快捷支付等业务)以及跨行支付业务,力争成为支付机构整体服务方案提供者。目前,267家支付机构都已经签署了存管协议,但是系统对接程度不一。
(二)需求变化
根据监管要求,客户备付金账户的开立银行将逐步减少。在网联清算中心运营后,客户备付金账户理论上只有一个。支付机构通过客户备付金在各账户的额度配置,与各家银行、同一银行各家分行博弈的模式将不再存在。同时,银企合作的内容将发生化。支付机构将专注支付,将业务重心放在新的支付场景或利用新的技术手段服务原有支付场景等方面,回归小额支付等业务本质,提升自身业务盈利能力。同时,支付机构跨越式发展需要银行提供股权融资、上市和跨境融资等投资银行服务,满足支付机构等新兴行业融资需求。在监管方面,继续需要银行为其提供客户备付金存管业务需求,并为其提供银行信用类服务。
三、关于商业银行业务对策
(一)营销管理
要逐步建立分层营销体系,一是强化总行分支客户营销纵向联动机制,二是建立前中后台部门运营的客户备付金存管运营横向协同体系。要加强客户分类管理,营销行业龙头、区域重点或拥有国企背景的支付机构同时,根据自身风险管理水平,坚决退出有潜在风险或综合收益不高的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存管业务。探索1+N营销机制,以支付机构为支点,在其转型创新的过程中,通过创新银行产品服务,获取与支付机构的商户和用户的合作机会。
(二)业务合作
“资金荒”新形势下,获取客户备付金可以为银行带动更多的低成本对公存款。客户备付金存管业务是银行和支付机构业务合作目标。银行要顺应客户备付金集中管控的趋势,以客户备付金存管为抓手,逐步推出客户备付金流动性支持产品,帮助支付机构统筹资金管理,缓解支付机构实缴货币资本金压力。以服务支付机构支付业务为基础,各行要在网关支付、快捷支付和客户鉴权等业务基础上,拓展跨境支付、收单业务和联名卡业务,做好银行账户、资金清算等增值服务,打造支付业务产品体系。在支付机构的整体风险降低情况下,各商业银行可顺应国家互联网+发展趋势,为优势支付机构提供小贷资产证券化、股权融资和新三板上市等多渠道融资渠道。顺应支付机构拓展金融业务趋势,依托银行信用、业务运营和资金清算优势,结合监管要求,各行可为支付机构提供不同层级的银行信用服务体系,拓展轻资本业务收入。
发挥1+N营销机制,依托支付机构业务平台,发挥银行资金优势和风控优势,共同为商户提供短期融资需求,摸索打造银行、支付机构和商户共同发展的金融生态圈。
同时,在监管协同方面,继续做好客户备付金风险防范工作,加强业务制度建设,强化专人专岗和岗位权责关系,协助监管机构防止客户备付金被挪用。严格按照客户备付金管理相关制度要求,做好客户备付金账户开立、资金管控工作,做到客户备付金专款专用,不得投资央行规定以外的业务。
(三)交易银行方面
支付产业是现代服务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各行也要加强自身交易银行业务的发展,尤其是支付结算业务与服务场景的结合,将金融服务嵌入客户经营链条,绑定客户结算,形成资金在我行体系内闭环流转。同时,也要结合暴露出的风险和问题,遵守银行账户、支付结算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落实账户实名制,防止出现相关风险案例,包括资金被挪用、信息被截取等事件。
作者:王日辉 中信银行
来源:支付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