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巨额 应收账款说明什么?
最近据中国服务贸易协会和商务部研究院发布了《中国商业保理行业研究报告》,指出企业应收账款规模持续上升风险加大,全国企业应收账款达20万亿元以上。
来源:开伟说财经
最近据中国服务贸易协会和商务部研究院发布了《中国商业保理行业研究报告》,指出企业应收账款规模持续上升风险加大,全国企业应收账款达20万亿元以上。从深层意义上说,企业应收账款是国家经济运转状况的“晴雨表”;如此巨大的企业应收账款,不仅折射了实体经济资金之困、融资之难、发展之艰,更曝露了整体经济形势之困:
“三角债”有卷土重来之虞。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初;因应收账款形成企业“三角债”死扣,把中国经济拖进了“泥潭”;中央政府为此在全国开展了清理三角债行动,并注入了500多亿元资金方解开三角债“死结”。当前,三角债“幽灵”徘徊,20万亿元应收账款占去了2012年全国银行信贷总额近三分之一;意味着企业大量贷款被相互拖欠着,无法在实际经营中发挥作用。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2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收账款总额82189.9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了17.63%;2012年10月底,2471家上市公司应收账款达2.22万亿元,同比上升近18%;同时与宏观经济休戚相关的基建制造、煤炭钢铁、化工有色等大行业的应收账款达到30%—40%;2012年前三季度煤炭开采业、服装业应收账款同比分别增长了79.65%和40%。可见,全国企业已形成一条以产业链为主线,因上下游企业相互之间拖欠、拆借货款而形成“三角债务链”,新一轮三角债已成中小企业发展障碍。
经济形势有继续下滑之危。
清偿20万亿应收账款,靠企业提高管理水平、挖潜革新、调整生产结构很不现实,一方面需要时间,短期内难以奏效;另一方面需要资金,相互拖欠以及银行“釜底抽薪”行为,已使相当多企业无能为力;而部分企业为解资金燃眉之急,转向民间高息融资,会陷入“饮鸩止渴”危局。因此,解决企业应收账款出路有两条:一是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好转,特别是外贸出口和国内消费需求增长;而目前欧美等经济发达体尚末走出谷底,复苏缓慢;同时,其不断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更加剧世界经济局势动荡,尤其对中国带来了输入性通胀压力;而拉动国内消费需求因收入分配差距导致社会两极分化,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缺陷等因素,也绝非一朝一夕之功。二是增加银行信贷供给消化企业应收账款。此方法固然灵验,但其后果必以高通胀率和牺牲民众生活幸福指数为代价。今年两个月以来由于央行温和宽松的货币政策,使CPI大幅反弹,特别是2月份的CPI已同比上涨3.2%,创10个月以来新高。这种经济两难困局,表明经济继续下滑趋势短期难以扭转。
实体经济有履薄冰之险。
20万亿应收账款已把企业压得喘不过气来,这在温州等经济发达地区已表现得淋漓尽致,大量中小企业被巨额“三角债务链”绑架,时刻面临着多米诺骨牌式资金断链危机,致“跑路潮”、“停工潮”频现,对整体经济发展产生了强烈杀伤力。若不及时注入资金来稀释应收账款,不仅会加剧企业之间经济纠纷、分散经营精力,还会催逼不少企业病急乱投医,铤而走险参与社会高息融资活动,以缓解经营资金及应付债务之需。企业一旦参与社会高息融资活动,其后果非常危险:其一,直接推高社会融资成本,使所有资金匮乏企业付出成本代价越来越高,愈发加剧社会融资环境恶化,企业经营也会更加艰难;其二,会诱发越来越多的社会资金从银行体系流出,加入社会融资行列,造成社会信用活动失控和失范,导致资金流入虚拟产业和投机领域,吹高“泡沫经济”,从而加剧实体经济资金困局。
银行部门有陷进退维谷之艰。
形成20万亿应收账款,重要原因虽在企业自身,但银行信贷不给力以及信贷调整偏向亦难脱干系。从银行部门来说,对陷入债务危机的企业是放贷还是收贷?陷入两难境地。如果增加信贷投放,必有三种担忧:一是央行扩大货币信贷规模,既受宏观调控政策制约,又担心货币信贷投放过快,加剧市场流动过剩,带来通货膨胀,对改善民生不利;二是担心突破存贷比,受到监管当局制裁;三是担心贷款越累越大,如果企业搞不活,会导致不良贷款率大幅反弹,从而突破监管红线。前段时间浙江温州等地银行抽贷产生强烈社会反响就是最好佐证。而如果不放贷甚至收缩贷款,虽不用冒贷款损失之险,但同样会产生两种后果:一是大量实体企业难从债务链中解脱,“三角债”风越刮越猛,最终危害实体经济发展;二是企业深陷资金困难,银行“该出手时不出手”,会遭到社会舆论广泛诟病,对银行经营带来不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