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金融:探寻创新与转型之路| 工商银行:FinTech对传统贸易金融业务的创新引领
一度炙手可热的互联网金融,正退烧疗伤。与此同时,金融科技(FinTech)却异军突起,迅速崛起成为金融创新的新“风口”。
编者按
时下,转型正在成为中国商业银行“新常态”下的主旋律。
对公业务素来是商业银行的生存之本、效益之源,是银行利润增长的最核心组成。
商业银行的转型,关键是对公业务的转型。而在利率市场化、新资本监管协议、金融脱媒、互联网金融、混业经营等背景下,商业银行对公业务无论是在传统信贷业务还是中间业务方面,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根据西方商业银行的发展轨迹,公司金融中主要聚焦两大体系:交易银行业务、投行业务。交易银行业务被称为“农夫之活”,即波动较小,交易量大,赚的却是小钱。
与之对应的投资银行业务,则称为“猎手之活”,打到一只“大猎物”,就可以养活半年,但打不着则可能挨饿甚至有被“猛兽”吃掉的风险。
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全球投资银行业务收入遭受重创,而全球交易银行收入却逆势大增。危机结束时,以现金管理和贸易金融为核心的全球交易服务已经成为国际一流银行企业银行服务的基本平台。
那么,中国商业银行对公业务的转型方向何在?转向哪里?怎么转型?本期,《贸易金融》杂志约请银行对公业务转型的“急行军”,解密转型背后的规律、路径与大势。
文 / 中国工商银行厦门市分行 林清胜
中国工商银行国际结算单证中心 李翔
来源:《贸易金融》杂志12月刊,首发:贸易金融公众号,(ID:trade_finance),华贸融出品
FinTech对传统贸易金融业务的创新引领
当前,一度炙手可热的互联网金融,因频受各种风险事件的困扰,正退烧疗伤。与此同时,金融科技(FinTech)却异军突起,迅速崛起成为金融创新的新“风口”。
实际上,互联网金融只是金融商业模式上的创新,对金融的内在本质并未产生实质性的影响;而金融科技则是一种源自传统金融机构自身内在的全新金融产品,这种金融产品主要是利用大数据、区块链等互联网创新技术进行风险管理与控制,并给用户带来全新的体验。
可见,金融科技更多的是技术创新而不是商业模式的创新,因此,立足于金融科技上的贸易金融业务创新将具有更持久的生命力,将引航未来贸易金融产品创新的方向。
我们知道,贸易金融业务长期以来一直都是银行一项传统的、低风险、高盈利的业务。虽然近年来也在不断创新,但在操作方式上始终较为传统,尤其是信用证项下的贸易融资业务,由于其操作复杂,对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要求较其他业务更高,使它一直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由于对人的依赖较高,从根本上讲,科技创新并没有对贸易金融业务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目前,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越来越多封闭的国家打开了国门。随着经贸关系的加深,更多的国家打破了贸易壁垒,组成了各种形式的自由贸易区。国际结算方式从信用证转向了更加简便的赊销方式,但终是缺少了银行信用的保证,如何转移风险、保证融资的安全就成为银行亟待解决的问题。
因此,无论企业还是金融机构都在寻求更加安全便捷的融资方式。在这种形势下,将区块链、物联网、智能合约等信息技术应用于银行、保险等业务的金融科技应运而生,使得金融科技成为今年以来金融界最火爆的词汇。
由于国际贸易中涉及的相关方数量众多,提高信息在交易各方间的传递效率与安全性,是企业与金融机构共同的追求。因为金融科技利用大数据能够较好地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金融机构纷纷组成联盟,协力攻克技术难题。
虽然,由于各种原因,纽约梅隆、高盛、桑坦德银行等相继退出了R3区块链联盟,但全球仍有超过70家金融机构加入了R3区块链联盟,共同出资攻克技术难关。
今年2月,法国巴黎银行宣布已确定要将区块链技术运用于多个领域,包括贸易融资;很多大银行内部都在积极布局探索,瑞士联合银行、花旗、德意志、巴克莱等银行都已成立了自己的区块链实验室;美国银行至今则已申请了40多项区块链方面的技术专利。
5月24日,平安集团宣布加入R3,成为中国首个加入R3的机构。此外,国内几家大行也在积极筹划组织联合机构共同应对区块链技术和应用的挑战。
9月,巴克莱银行宣布完成了全球首个基于区块链的贸易交易,传统需要耗时7至10天的交易处理流程被缩短至不足4个小时;澳大利亚联邦银行与富国银行合作了全球首例银行间进行的结合了区块链、智能合约与物联网技术的贸易交易,该交易正在进行中。
区块链(Blockchain)是分布式数据存储、点对点传输、共识机制、加密算法等计算机技术的新型应用模式。区块链与分布式记账技术在国际贸易上的应用,就是交易信息由分布在不同地方的多个参与者(即节点)共同完成,而且每一个参与者都可以得到实时更新的数据,也就是说每一个参与者保留的都是完整的记录,因此他们都可以及时了解交易的进程,参与监督交易合法性,同时也可以共同为其作证。
整个交易中没有任何一个参与者可以单独记录交易信息而不被其他人知道。另一方面,由于参与者足够多,理论上讲除非所有的记录均被破坏,否则记录就不会丢失,从而保证了交易信息的安全性。
由于具有交易信息公开透明的特点,如果将区块链技术应用在贸易融资中,可以使银行清楚地了解是否有其他人已经为其将要融资的业务办理了融资,避免融资申请人使用相同的发票、提单等单据重复融资。那么,类似青岛港事件的情况将不会再发生。而由于区块链独特的保密机制,这种信息的公开透明对银行及其客户都不会有任何影响。
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 IoT)是指通过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实时采集任何需要监控、连接、互动的物体或过程等各种需要的信息,与互联网结合形成一个巨大网络,其目的是实现物与物、物与人,所有的物品与网络的连接,方便识别、管理和控制。
物联网使实物财产转让的信息化成为可能,也使这些物体具备了传递其本身及周边环境信息的功能。BPO(银行付款责任)就是物联网在供应链融资方面的应用。
BPO是买方银行向卖方银行作出的将于确定日期付款的承诺,其运作机制使供应链各方可以共享信息,卖方银行以BP O作为担保为卖方提供融资。由于有效实现了风险转移,并得到付款保证,通常融资可以很简单、快捷地到位,而且融资成本相对较低。
物联网在贸易融资领域的另一个应用是电子提单。电子提单实际上就是一些保存在第三方的加密信息,当提货人提供的信息吻合时即可放货。电子提单可以减少因邮寄单据造成的延迟提货,尤其是当货物早于提单到达时给收货人造成的损失。
然而,电子提单目前在贸易中的应用并不广泛,主要是因为只有当交易中所有的买方与卖方都同意改变既有的流程时,交易才能够完成。然而这往往是最困难的。尽管纸质提单具有成本高、邮寄费时等缺点,但是短时间内电子提单仍不可能完全替代纸质提单,因为人们已经习惯了纸质单据,而习惯的改变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
智能合约(Smart Contract)是一套以数字形式定义的承诺,包括合约参与方可以在上面执行这些承诺的协议。一套承诺指的是合约参与方同意的权利和义务,它是否具有法律约束力还要看是否被立法机构承认,而数字形式则意味着合约是写入计算机可读的代码中的。
将智能合约与物联网、区块链技术相结合运用于贸易融资,当合约中记载的条件得到满足,就会自动触发进入下一个环节。人工处理需要花费许多天才能完成的工作可能只需要几分钟的时间,由于减少了纸质单据的传递,在提高效率的同时也降低了成本。又因为交易信息在同一系统中实时更新和不可更改,使得便利性和透明度都随之提高,而欺诈风险降低,交易中其他参与方也都会因此而获益。
信息技术的进步必将使银行与金融科技公司的合作更加深入,而企业将会通过无纸化、信息透明、动态实时运营模式以及移动的数据输入、审查与审批等技术创新得到实际的好处。虽然贸易无纸化革命的到来尚需时日,但最终,新技术会使之成为现实。
而要加快实现,就必须要有银行和企业以外的更多的机构加入其中,如运输公司、保险公司等贸易中的重要环节的当事人。只有这样,才能在最大程度上实现真正的贸易无纸化,从根本上提高交易信息传递的高效性和安全性,规避信用与欺诈等风险。
除此之外,随着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金融创新领域的不断深入应用和发展,一定会给贸易金融这一古老而神秘的领域带来更多更大的转变,也会对传统银行业务造成巨大的冲击。
在当前这样一个技术变革日新月异的关键时刻,中国的银行与企业应该更加积极地参与其中,只有这样才能在制定规则时拥有充分的话语权,引领创新的发展,否则就又会像现在的传统业务一样,只能被动地按照别人制定好的规则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