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信贷摸底:利润贡献度下降
在年初全国银行业监管工作会召开之后,各地银监局即可响应,1月到2月间地方金融监管工作会陆续召开,金融监管谋篇布局并走向细化实施。
愉见财经整理
原标题:银行信贷摸底:利润贡献度下降 房地产等重点投放领域暗含风险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杨晓宴 王琳
在年初全国银行业监管工作会召开之后,各地银监局即可响应,1月到2月间地方金融监管工作会陆续召开,金融监管谋篇布局并走向细化实施。
从各地银行业人士的反馈来看,地方银监局在2017年更加注重金融业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服务实体经济,防范地方金融风险和金融风险交叉传导,推进去库存、去产能工作。
同时,各地监管部门也注意到了2016年银行业经营中存在的各类问题,而对症下药,方能药到病除。
以西部某省为例,据当地监管排查,2016年有93笔,近75亿元融资平台出现土地收入不能按时实现,项目不能按期投产,政府补贴不能按时到位等风险苗头。
银行贷款业务赚钱愈发不易。
近期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通过采访发现,2016年银行贷款在整体上呈现出如下特征:净利差和净息差继续下降,单一案例来看,降低了企业融资成本,但从整体资金使用效率来看仍不甚理想。以上海为典型,据上海地区多名银行业人士反馈,其所在分行2016年企业授信客户提款率仅在25%左右。
“去产能”大背景下,银行在调整优化信贷结构过程中存在转型阵痛。
一方面,传统制造业领域贷款规模下滑,特别是在过剩产能行业的退出和收缩,并不意味着在不良率的反映上可以“立竿见影”;另一方面,房地产和政府类项目等主流投向,也在累积一定风险。
尤其是政府相关融资值得银行关注,随着大量政府引导基金、PPP基金的兴起,银行表内外资金联动投入,但依靠的仅是政府相关回购协议(未纳入政府负债),在合规和资金安全方面均存在一定隐患,并已引起多地监管的格外关注。
利差、息差收窄
2015年以来,作为银行最重要的业务,贷款对于银行的利润贡献呈下降趋势。这与金融脱媒,企业贷款需求走弱,以及存贷利差缩窄均有一定关系。
银行业受到的经营挑战,可以从一组数据了然。
以西部某直辖市为例,2016年前11个月新增贷款在新增社会融资中的占比较2015年下降5.4个百分点。换言之,企业和个人融资对银行贷款的依赖度下降。
该区域银行全年利润同比下降9%,银行业净息差2.42%,较年初下降0.41个百分点;净利差2.28%,较年初下降0.3个百分点;资产利润率同比下降2.09个百分点。其中,30家机构资产规模下降,49家机构利润下滑,29家机构全年经营亏损。
一方面,银行负债成本(存款利率)维持在较高水平,而贷款利息还在下行。该直辖市银监局数据显示,2016年辖内人民币贷款加权平均利率5.56%,同比下降了0.9个百分点。
在银行调整信贷投向过程中,或被动,或主动,难免经受转型所带来的阵痛。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江苏银行业人士获得的数据显示,2016年该省制造业贷款延续下降趋势,全省制造业贷款比年初减少600多亿元,自2015年下半年以来已减少超1400亿元。制造业贷款占比同比下降了近3.5个百分点。
在银行业降低过剩产能行业授信的背景下,某些区域的产能过剩行业信贷风险还在继续上升。以某西南大省为例,钢铁、煤炭、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行业不良贷款比去年增幅高达90%以上。
贷款质量仍是普遍困扰银行业的问题。实际上,资产质量对于利润的影响,也是银行净利的关键所在。
银监会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四个季度末不良贷款率分别为1.75%、1.75%、1.76%和1.81%,不良贷款率在四季度有所回升。按不同区域来看,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权威渠道获取的数据显示,2016年上海地区的不良贷款余额和比率出现双降,截至2016年末不良率仅为0.68%。江苏省不良余额有所上升,但不良率较年初下降0.14个百分点。四川省则出现不良贷款及不良率双升。
部分政府债务存隐忧
整体而言,在银行贷款中,政府类项目是最为主要的投向之一。但这并不意味着,政府类融资是最为安全的资产。
有上海地区股份行对公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目前银行参与政府性建设项目,往往会形成表内外资金联动,这也意味着风险可能在表内外传导。
“一般做法是,银行自营(表内)和理财资金(表外)以名股实债方式先投,后端再针对项目,以银行名义发起中长期项目贷款(表内)。对于项目建设方而言,自己出很少一部分钱就能撬动杠杆。关键在于,很多项目其实没有纳入地方财政,一旦资金偿还有问题,银行的表内外资金都会受牵连。”上述股份行人士解释道。
多名受访上海银行业人士还提到了上海的异地风险传染问题。上海作为全国的资金高地,资金实际流向了全国各地。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接近监管人士获得的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三季度末,上海地区以信托和金融租赁为主体的本地机构投向异地平台的贷款余额相当于2010年的13倍。
有江苏银行业资深人士在受访时也表示,目前已经观察到银行一哄而上,出现大量产业基金,但并非真实支持产业发展。
“银行用理财资金对接政府背景产业投资基金,还款来源是平台企业回购,但银行的资金安全其实并没有实际保障。”该江苏银行业人士称:“还有的银行从风险角度,做的是政府采购项目,但其实也存在一些法律和合规风险。”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调研,西部地区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较为突出,相关监管部门也已关注到PPP和政府产业基金实际操作中隐含的风险。
在目前市场上众多的政府背景项目中,真正纳入政府债务的并不多。以四川省为例,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当地银行人士处获得的数据显示,2015年后四川省新发融资平台贷款纳入政府债务的,仅有不到7%。全省融资平台贷款中,由政府兜底或担保的,占贷款余额不到15%,且缺乏法律效力。
实际上,风险已有所显现。
以西部某省为例,据当地监管排查,2016年有93笔,近75亿元融资平台出现土地收入不能按时实现,项目不能按期投产,政府补贴不能按时到位等风险苗头。
房地产贷款风险隐现
除政府类项目,房地产相关贷款也可以说是2016年银行贷款项目的“香饽饽”。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别从上海和江苏银行人士处获得的数据显示,2016年上海按揭贷款新增3350亿元,占全部新增贷款的50%。按照余额来看,与房地产相关的贷款(包括对公和零售)占比达到近40%;同期江苏省按揭贷款增长近50%,房贷余额占所有贷款约20%。全省房地产相关新增贷款占全年新增量的56%。
也就是说,2016年上海和江苏的房地产相关贷款增量对当年新增贷款的贡献超过一半。
相比之下,中西部的相关贷款同比增速要稍慢。
有重庆银行业人士表示,2016年重庆按揭贷款同比增长率不超过20%,房地产开发贷款同比增速也有近30个百分点的下降。但房地产行业贷款仍是重庆辖内贷款的重要投向,占比超过30%,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房地产行业贷款不良率也是当地监管的重要监管对象,截至2016年末,重庆房地产行业整体不良率控制在0.64%。
楼市可以说在2016年经历了大起大落。
尽管银行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当前按揭贷款属于银行优质贷款,“断供”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2016年居民在加杠杆时,银行在信用审查方面普遍要求较松,且非银机构也推出了各类购房融资产品。“楼市新政之后,部分价格下跌较快的房子,如果购房者加了很大的杠杆,不排除会降低还款意愿。”有湖北某股份行银行人士表示。
对公方面,银行贷款穿上“马甲”被用来支付土地款的做法,已经受到严厉监管。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6年1-11月,全国房地产开发建设本年到位资金中,自有资金比例仅为14.5%,为2001年来的新低。有接近上海监管层人士透露,抽样核查发现,上海至少六成的土地交易款来自外部投资。
不过,上海也是监管方面最早对土地融资检查的城市。1月16日,上海银监局针对土地融资开出了自去年下半年全国严查以来的首份罚单,罚金高达477.9254万元。
相关新闻——
多地银行业晒成绩单 长三角改善明显
来源: 中国证券网
作者:周鹏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