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中国银行业发展趋势报告

2017-01-28 22:05148080

2016年前三季度,中国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53.0万亿元,同比增长6.7%,宏观经济运行总体平稳。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撰写:杨志锦 辛继召 杨晓宴 王晓 陶杨


全文摘录


2016年前三季度,中国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53.0万亿元,同比增长6.7%,宏观经济运行总体平稳。


宏观金融运行中,M1、M2增速“剪刀差”明显。自4月以后,M1增速连续7个月高出M2十个百分点。前10月,直接融资占比提高,表外融资萎缩。2016年1-10月直接融资占比为27.31%,相比2015年同期提高5.76个百分点。其间,人民币汇率小幅贬值。


2016年,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境内外本外币资产总额首度突破200万亿大关。截至2016年9月末,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境内外本外币资产总额为222.9万亿元,相比2011年末翻了一番。


工商银行依然是中国资产规模最大的银行。2016年9月末,工行资产规模为23.64万亿,约占银行业资产的十分之一。与2015年年末相比,股份行资产规模位次发生较大变化。其中,2016年9月末,兴业银行超越招商银行成为股份行资产规模最大的银行;民生银行超越招商、浦发、中信成为股份行资产规模第二大的银行;浦发列股份行资产规模第三,招行列第四。


2016年9月末,商业银行当年累计实现净利润1.32万亿,同比增长2.82%,利润增速明显下降。9月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攀升至1.76%,拨备覆盖率则下降至175.52%。2016年,工行、中行、建行的拨备覆盖率均出现过低于监管红线(150%)的情况。


2016年,按揭贷款成为银行信贷的主要投向。1-10月居民部门新增中长期贷款(主要为居民按揭贷款)为4.69万亿,相比2015年同期高2.26万亿,创历史新高。2016年1-10月居民部门新增中长期贷款占同期新增信贷的比重高达43.37%,相比此前最高值还高18个百分点。


2016年,四大行员工总人数自2007年以来首度减少(自2007年公布该数据)。截至2016年6月末,四大行员工合计162.34万人,相比2015年末减少2.53万人。


随着互联网、移动手机的普及,传统银行的业务形态已经发生了极大变化,微众银行、网商银行都是没有实体网点的互联网银行。在将来,金融科技的发展势必将重塑银行业态。

 

  

  

  


一、宏观金融形势


2016年前三季度,中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前三季度,中国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53.0万亿元,同比增长6.7%。其中,各季度同比增速均为6.7%。2016年宏观金融主要运行形势如下:


(一)M1、M2增速“剪刀差”明显


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确定的广义货币M2增速为13%左右。1-10月间,广义货币M2增速由1月的14%逐步下降至7月的10.2%,10月底增速回升至11.6%。


狭义货币M1增速远高于M2,M1、M2增速“剪刀差”明显。从历史数据来看,M1增速高于M2增速一般出现在经济上行时期。但是2016年宏观经济处于下行周期,M1增速高于 M2显得较为特殊。自4月以后,M1增速连续7个月高出M2十个百分点。


综合市场信息分析,M1、M2增速“剪刀差”的形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中长期利率降低,企业持有活期存款的机会成本下降。二是房地产等资产市场活跃,交易性货币需求上升。三是地方政府债务置换过程中,融资平台等机构暂时沉淀一部分资金,形成活期存款。


(二)人民币汇率小幅贬值,外债去杠杆


10月31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6.7641,相比2015年末贬值2705个基点,贬值幅度为4.16%。不过,在此期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双向浮动特征明显,汇率弹性增强。


人民币兑一篮子货币也小幅贬值。10月末,CFETS人民币汇率指数为94.22,较2015年末贬值6.66%;参考BIS货币篮子和SDR货币篮子的人民币汇率指数分别为95.07和95.52,分别较2015年末贬值6.53%和贬值3.36%。

在人民币汇率小幅贬值的情况下,外债去杠杆明显。一是企业外币贷款减少。今年1-10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中外币贷款为-4940亿元,相比2015年同期、2014年同期分别减少3623亿、7982亿。


二是外债去杠杆,但接近尾声。8·11汇改后,2015年9月末和12月末的外债余额环比分别下降8.9%和7.4%。2016年3月末,中国外债余额降幅放缓,环比下降3.6%。2016年6月末,中国全口径外债余额1.38万亿美元,环比增长2%。这初步逆转了2015年二季度以来外债总规模持续下降的态势,一定程度上表明中国外债去杠杆进程接近尾声。


(三)社会融资规模平稳增长,直接融资占比提升


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社会融资规模余额增长目标,具体为13%左右。从实际运行情况来看,今年前10月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增速在12.20%-13.40%之间。截至2016年10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152.41万亿元,同比增长12.7%。


从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结构来看,2016年1-10月直接融资(企业债券融资和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规模3.92万亿,相比2015年同期增加1.23万亿。其中,2016年1-10月企业债券净融资2.85万亿,比去年同期多0.72万亿;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1.07万亿,比去年同期多0.52万亿。


据计算,2016年1-10月直接融资占比为27.31%,相比2015年同期提高5.76个百分点。实体经济通过直接融资的比例有所提高,表明融资结构有所优化。


2015年1-10月表外融资(委托贷款、信托贷款、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新增规模为-1123亿,相比2015年同期减少3391亿。表外融资下降一定程度上会减少融资风险,缩短融资链条,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增强金融机构对实体经济的资金支持。


二、蛰伏中“调结构”


根据银监会分类,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主要包括2家政策性银行及1家开发性金融机构、5家大型商业银行、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1家邮政储蓄银行以及数量较多的城商行、农商行、农信社、外资法人金融机构、企业财务公司、信托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等机构。2016年银行业发展有如下几个主要趋势:


(一)银行业总资产突破200万亿


根据银监会披露的数据,2016年3月末,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境内外本外币资产总额首度突破200万亿大关。截至2016年9月末,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境内外本外币资产总额为222.9万亿元,相比2011年末翻了一番。


从增速看,2016年9月末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增速为15.67%,增速与去年持平。增速相对平稳,与2012年、2013年相比还上升了2个百分点,但相对2010-2012年的平均增速下降了3个百分点。


资产增速下降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基数不断扩大,银行业资产很难长时间保持高速增长。二是中国宏观经济增速换挡,实体经济贷款需求下降,商业银行最主要的资产(贷款)难以高速增长。三是银行业竞争加剧,互联网金融分流部分银行存款,由此制约了银行负债规模的增长。一般而言,资产规模受制于负债规模,存款减少也给贷款规模扩张造成压力,进而影响商业银行资产扩张。


分类别来看,不同类型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增速分化。其中,2016年前9月资产增速由高至低分别为城市商业银行、农村金融机构、股份制商业银行、大型商业银行,增速分别为23.98%,16.72%、14.89%、8.3%。不过,城商行、农商行资产增速和以前年度增速持平,股份制商业银行、大型商业银行资产增速相比以前年度有所降低。


从具体银行来看,截至2016年9月末,工商银行以23.64万亿资产规模居首位,资产规模前10位名单详见表2。与2015年末相比,2016年9月末股份行资产规模位次发生较大变化。其中,兴业银行超越招商银行成为股份行资产规模最大的银行;民生银行超越招商、浦发、中信成为股份行资产规模第二的银行;浦发列股份行资产规模第三,招行列第四。


(二)商业银行利润增速放缓至2%


根据银监会披露的数据,截至2016年三季度末,商业银行当年累计实现净利润1.32万亿,同比增长2.82%。利润增速相比去年同期略有上升,但相比2012-2014年同期下降十余个百分点。


从上市银行公布的数据来看,城商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利润增速要高于大型商业银行。2016年前三季度,农业银行、工商银行的利润增速已不足1%,分别为0.52%、0.53%,建设银行同期的利润增速也仅有1.35%。


利润增速下滑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受利率市场化影响,银行业净息差收窄。银监会的数据显示,2015年第一季度净息差为2.53%,2016年第三季度净息差为2.24%,下降19个BP。这将对银行盈利带来不利影响。二是中国宏观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由高增速向中高增速转变,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增加,不良贷款拨备计提增加,消耗了部分利润。


(三)不良贷款率攀升至1.76%


银监会的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9月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1.49万亿,相比2015年末增加2195亿;9月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76%,相比2015年末增加0.09个百分点。


从上市银行的数据来看,部分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已经高出行业平均水平。2016年三季度末,农业银行、招商银行的不良贷款率较高,不良率分别为2.39%、1.87%。


从近年数据来看,2011年后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持续攀升,2016年9月末的不良率(1.76%)相比2011年9月末的最低点(0.90%)几乎翻了一倍。经过“四万亿”刺激后,宏观经济短暂回升后持续下降:经济增速从2011年一季度的10.2%降至2016年第三季度的6.7%,其间钢铁、煤炭、水泥等“强周期”行业企业盈利困难,偿付能力下降,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增加。


同时,新增不良贷款在地域、行业上扩散蔓延比较明显,从钢铁、煤炭等行业扩散至相关贸易、制造业行业,从山西等资源型省份扩散至其他省份。


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部署,2016年全国推进“三去一降一补”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应有部分“僵尸企业”出清。同时,企业逃废债问题加重,个别地区信用环境恶化,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商业银行资产质量压力。


目前市场关于不良贷款率是否出现拐点的讨论较多,但是普遍认为商业银行不良拐点到来还为时尚早。从趋势上看,银行业资产质量下行压力仍然比较大。2016年三季度末,商业银行关注类贷款余额3.48万亿,同比上涨23.60%;三季度末,关注类贷款占比为4.1%,创历史新高。在宏观经济下行、企业盈利能力降低之时,关注类很可能转化为不良贷款。


(四)拨备覆盖率持续下降


根据银监会的数据,截至2015年9月末,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为175.52%,相比2015年末下降5.66个百分点。从近年的数据看,拨备覆盖率从2012年的峰值(295.51%)持续下降,2016年三季度末降至175%,但仍高于150%的监管红线。


因为宏观经济下行,商业银行盈利能力下降,同时叠加不良贷款上升的因素,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下降再所难免。从上市银行的数据看,2016年工行、中行、建行的拨备覆盖率均出现过低于150%的情况。


具体而言,工商银行2016年一季度末、二季度末、三季度末的拨备覆盖率分别为141.21%、143.02%、136.14%;建设银行2016年三季度末拨备覆盖率为148.78%;中国银行一季度末的拨备覆盖率为149.07%。此外,交行、民生、光大、中信三季度末的拨备覆盖率处于150%-160%的区间,接近150%的监管红线。


目前,市场也在讨论降低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的标准至120%,但银监会尚未正式下发有关拨备监管指标的放松指引。


(五)按揭贷款成为银行贷款主要投向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数据,2016年1-10月居民部门新增中长期贷款(主要为居民按揭贷款)为4.69万亿,相比2015年同期高2.26万亿,创历史新高。从占比看,2016年1-10月居民部门新增中长期贷款占同期新增信贷的比重高达43.37%,相比此前最高值还高18个百分点。


按揭贷款成为银行贷款的主要投向,几乎撑起银行新增贷款的“半壁江山”。在2016年部分月份,居民新增中长期贷款占比超过四分之三,如4月、7月、10月,占比分别为77.03%、102.96%、75.01%。


在居民新增中长期贷款占比明显提升的情况下,企业部门中长期贷款(主要用于扩大投资)占比下降。2016年1-10月企业部门中长期贷款占比为30.36%,低于2008-2015年间的均值7个百分点。二者“一降一增”反映实体经济需求不足,企业部门对经济前景的信心仍弱。在民间固定资产增速“断崖式”下跌的背景下,企业部门信贷需求不足,银行将大部分新增信贷投向了住房按揭贷款领域。


从16家上市银行的数据来看,2016年上半年16家上市银行新增住房按揭贷款2万亿,占新增贷款的比重为46.58%,比2015年同期高出15个百分点。其中农行的该比例最高达64%,建行(新增住房按揭贷款占比62%)紧随其后,招行居第三。兴业、中行、工行、中信按揭贷款占比在40%-60%之间,浦发、民生、交行的该比例在30%-40%之间。


(六)四大行员工总人数首度减少


在员工数量、物理网点的变化方面,选取四大行作为考察样本。根据财报整理,截至2016年6月末,四大行员工合计162.34万人,相比2015年末减少了2.53万人。这是四大行自2007年公布该数据以来员工数量首度减少。


从近年的数据看,2012-2015年间四大行员工数量还在增加,但是增速呈下降趋势。2012年-2015年间四大行员工总人数增速分别为4.32%、3.61%、2.59%、0.75%。


具体而言,2012-2015年间,中行、农行及工行员工连续稳定增长。2012-2014年间,建行员工数量也稳定增长,2015年则较上年减少了3138人,下降幅度为8.4%。


截至2016年6月末,四大行员工数量均出现减少趋势。其中,中行较上年末减少6881人,降幅约为2.2%;建行较上年末减少6721人,降幅约为1.8%;农行较上年末减少4023人,降幅约为0.7%;工行较上年减少了7635人,降幅约为1.6%。


在上一轮经济周期,银行业在各行业收入较高。但在当前经济下行周期、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银行业利润增速下滑,叠加国有企业降薪因素,银行业员工离职较多。多家银行在年报及中报中也提出主动减员以压缩人工成本。

随着银行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客户对物理网点及人工服务的需求下降,电子渠道替代率上升。这将导致银行人工需求下降,相应收缩物理网点。


据四大行年报数据,2012-2015年间中行、建行和农行的物理网点均有增加。同期工行物理网点数量有增有减,小幅波动。截至2016年6月末,农行、建行物理网点相比2015年末小幅增长。中行、工行物理网点均出现减少。其中,中行网点减少73家,工行减少了65家。


(报告指导:韩瑞芸 赵萍 报告撰写:杨志锦 辛继召 杨晓宴 王晓 陶杨)


社科院副院长蔡昉11月预测称,“十三五”期间中国经济增速的下限是6.2%,上限是6.7%。展望2017年,中国宏观经济下行压力不减,诸多市场机构预测宏观经济增速在6.5%-6.7%之间。2016年经济增速能够稳定在6.7%,主要受房地产市场的支撑。而在中央政府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的情况下,2017经济增速可能会下滑至6.5%左右。


三、2017年银行业发展趋势预测


在上述背景下,未来一年银行业很可能呈现如下发展趋势:


(一)净利润增速可能进入“零时代”


2016年宏观经济增速很可能是6.7%,前三季度商业银行净利润增速为2.8%。中国银行根据相关数据测算称,经济增长是影响银行盈利能力最重要的因素,GDP增速每下降1个百分点,净利润增速将下降9个百分点左右。按此测算,如果2017年经济增速为6.6%,则商业银行利润增速将不足2%;而如果经济增速为6.5%,则利润增速将只有1%。除工行、农行外,将有更多上市银行在2017年利润增速不足1%,步入“零时代”。


(二)不良率可能进入“2时代”


中国银行测算称,不良贷款率与经济增速存在稳定的相关关系,且可能存在明显的加速特征,即当经济增速持续下降时,信用风险的释放速度将有所加大。2016年三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76%,相比2015年末提升0.09个百分点。2017年经济增速放缓趋势未变,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可能上升,逼近2%。除农行外,将有更多上市银行不良率超过2%。


(三)在不良贷款上升、商业银行盈利能力下降的背景下,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还将持续下降


除工行、中行、建行外,将有更多的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跌破150%的监管红线。


(四)个人信贷或将持续增长


银行业人士表示,因为实体经济盈利能力下降,个人按揭贷款仍然是银行最重要的信贷投放领域。这一趋势很可能在2017年持续。从目前的宏观环境判断,2017年宏观政策很可能是稳健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以政府主导的基建投资将是重要支撑。因此,2017年初月份对公贷款规模依然会惯性冲高,但二季度后逐步回落。


(五)更多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


民营银行试点始于2014年,首批设立五家,分别为网商银行、微众银行、民商银行、华瑞银行、金城银行。2015年银监会官方表态称,民营银行申设不再设限,成熟一家审批一家。2016年3月,银监会主席尚福林表示,要按照成熟一家就设立一家的原则,来推进新设民营银行的工作。2016年相继有重庆富民银行、四川希望银行、湖南三湘银行获批。预计2017年将会有更多民营银行获批,进入银行业的民间资本增加。


(六)城商行、农商行A股“上市潮”


2016年,江苏银行、贵阳银行、上海银行、杭州银行、常熟农商行、江阴农商行、无锡农商行等7家城商行及农商行登陆国内资本市场。时隔九年之后,A股市场迎来城商行、农商行的“上市潮”。根据中国证监会截至2016年11月24日的数据,吴江农商行和张家港农商行已通过发审会,微商银行、威海银行、兰州银行、青岛农商行、浙江绍兴瑞丰农商行处于上市受理程序中,已在香港上市的哈尔滨银行、盛京银行也处于上市受理的程序中。其中部分银行或将在2017年在国内资本市场陆续挂牌上市。


四、几个热点问题讨论


(一)轻型银行:银行如何将资产规模与利润脱钩


所谓“轻型银行”,是指商业银行建立资本消耗少、风险权重低、风险可控的资产与业务体系。


换句话说,商业银行摆脱以往依赖“融资(补充资本金)-放贷(扩大资产规模)-收入增长(实现收入增长)-再融资”的传统发展模式,实现在脱离资产规模扩张的情况下,银行营业收入、净利润却快速增长。


今年以来,一个显著变化是,以股份制商业银行为代表,利润增长开始与规模增长脱钩。


前三季度中,招商银行、中信银行、平安银行均收缩了资产规模。其中,招商银行三季度末资产规模比去年末增长仅1.63%,为增速最低的上市银行,但其净利润在股份行中排名首位。中信银行、平安银行三季度资产规模也分别减少652亿元、97亿元。


从收入结构看,则表现在将信贷等“重型”资源转移到零售银行这一各家商业银行转型的方向上来。对于公司金融而言,则严控信贷风险,将战略重点转向交易银行、投资银行等专业业务领域。


具体来看,美欧日等利率市场化成熟市场中,商业银行零售业务收入占比已达40%以上。但是国内银行主要以对公业务为主,零售业务对收入和利润的贡献总体偏低。


但是,以股份制银行为代表,各家银行都在开始向零售转型。笔者在参加一家股份制银行股东大会时,该行董事长现场对股东表示,以前的时候,没人看得起在深圳蛇口的招商银行。但现在,在零售金融方面,招商银行是其学习和对标的榜样。


从数据看,平安、民生、光大和中信等股份行零售业务收入占比均超过25%,但利润贡献仍偏低,部分银行零售利润占比不及20%。占比较大的招商银行,2016年上半年零售业务营业收入占比47.11%,利润贡献60.26%,充分体现了零售业务对其的重要性。宁波银行和常熟农商行零售业务利润占比也突破30%。


对公司金融而言,国有大行中的交通银行,股份制银行中的招商银行、中信银行、浦发银行等,均组建交易银行部或推出交易银行品牌,将现金管理业务、贸易金融、跨境金融和并购类金融业务重组到一起。其转型思路来源,是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投行业务崩塌,但交易银行稳健发展的经验教训。就现实而言,却是对公业务不良上升,是“好企业提前还贷、不良企业不还贷”背景下,银行转型压力下的无奈之举。


(二)银行委外2016:债券+策略增多,公募大赢家,券商集合产品越发主流


2016年无疑是委外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的一年。


所谓委外,是指委托人将资金委托给外部机构管理人,由外部管理人按照约定的范围进行主动管理的投资业务模式。


自2014年始,以工行为代表的大型银行已经开始尝试委外投资,并初探FOF(基金的基金)和MOM(管理人的管理人)的管理模式。从2015年开始,伴随着银行理财规模的膨胀,委外市场加速扩大。今年以来,城商行和农商行成为市场各类专业投资机构争相抢夺的委托客户。


就委外市场的规模,很难有准确的统计数字。今年上半年,根据不同券商的测算,规模在3万亿元到逼近20万亿不等。测算的方法,一是大机构调研,一头从委托方,即银行,另一头从受托管理机构来进行统计(只能统计大机构);二是从投资标的债券,来进行估算。比如,银行理财投向债市的,大概有多少比例为委外,但银行自营资金很难做出这个统计。


不管是委托人,还是受托管理人,都出现了一些业务策略分化。当然,大部分机构仍处于较快的扩张过程中,但也有一部分银行实际并没有完成年初的委外比例规划,有银行已经和管理人及投顾签订意向协议,但迟迟没有放款。也有券商管理人已经基本停止新增规模。


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今年债市违约风险增加,且收益不断下行。同时,银行依然困惑于如何挑选优秀管理人。


今年,特别是下半年以来,委外市场在投资策略、委托人和受托人类型,以及合作模式上都呈现出一些特点,也出现一些新的变化。


在投资策略上,“债券+”策略明显增多,具体表现为“债券+打新”、“债券+定增”等,比例一般是债券投资在70%以上。根据约定的可投资范围,业绩基准设定自然不同,但从今年年初至今,整体上业绩基准下调了100个基点以上。按照银行较为主流的委外要求(包括评级、久期限制等),从年初到目前,投资标的单纯为债券的委外业绩基准大约是从5.5%下降到了4.2%。


从市场主体来看,蓝海市场存在于城商行和农商行,大行的增长潜力相对有限。中债登2016年半年报显示,国有大行理财规模为9万亿元,增速为7.27%;股份行理财规模为10.89万亿元,增速为8.25%。根据半年报,工行、农行、浦发和兴业理财规模较去年均出现负增长。城商行规模为3.74万亿元,增速为16.88%,农商行理财规模为1.44万亿元,增速为44%。


股份行中,招行的理财规模最大,且仅次于工行。截至6月末,其债券委外规模为2300亿元,占债券投资的25%。其他股份行的委外规模均远低于该水平,一般在1000亿元以下。可预见的是,国有大行和股份行的委外规模并不会有太大的增长,且会更多采用FOF和MOM的形式。


而从受托管理机构来看,今年无疑是券商和公募基金的“好时候”。尤其是定制公募基金的兴起,今年8月以来出现了大批定制公募基金产品,单只规模就可超百亿元。


作为管理人,受托资金“管不过来”的现象值得关注。对于委托人而言,如何选择投顾仍然是个难题,私募机构和投后管理系统市场都存在较大发展空间。


从合作模式上来看,正是由于城商行和农商行越来越多地成为委托人,而他们的委托资金又相对较少,甚至不超过亿元,所以今年委外市场上出现了大量集合资管产品。简单可以理解为,券商资管为银行客户定制了一款产品,由多家银行来认购。对于券商资管而言,在资金面波动且趋紧的情况下,已经开始出现流动性管理问题,在本息兑付日无法按时兑付,该现象也值得市场关注。


投顾机构以自有资金出资,为受托资金做安全垫的做法也有减少趋势。整体而言,过去银行强势地位有所松动。


(三)银行业科技趋势:人工智能取代人工?


未来的银行长什么样子?银行网点会消失吗?


随着互联网、移动手机的普及,传统银行的业务形态已经发生了极大变化,过去银行倚重的物理网点,现在却日渐成为其“包袱”。


银行加大ATM(自动柜员机)、VTM(远程视频柜员机)的投放,部分分流了银行网点柜员的工作压力。手机银行、移动支付的兴起,则让银行网点的人数大幅下降。工行方面曾统计,已有三分之一的客户基本不去网点,而是通过互联网办理业务。


近一年来,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农业银行、民生银行多家银行推出智能业务机器人。除了卖萌、寒暄之外,业务咨询、产品销售、开户办卡等非现金业务均能办理。民生银行的机器人“ONE”可支持的业务类型达40余种,基本上所有的厅堂常规业务都能办理。该行人士介绍,未来其还能实现客户识别、远程监控、厅堂管家等功能。不少人惊呼,大堂经理要下岗了。


智能客服也正在逐步取代传统客服的工作岗位。“我们现在的主要任务不是解答问题,而是向客户主动营销了。”一位股份制银行客服人员介绍。


这些仅仅是最表层的体现。在银行中后台系统,一场没有硝烟的“人机大战”也正在上演。


银行信贷方向正在转向,小额、分散的个人消费信贷日渐成为多家银行的重点方向。“若还像以前的业务流程那样,对每一个几千元甚至数万元的贷款客户进行详尽的实地调查,这个成本对银行来说是很不划算的。”一位股份制银行业务负责人介绍,大数据使得智能信贷成为可能。


“短期内很多颠覆性技术看来不会太快,但是稍微长远些千万不要轻视,可能一旦那些临界点突破以后,包括政策、数据和技术层面,新技术来的会很快。”民生银行董事长洪崎表示。


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方面,银行早已进行技术储备。


近期,中国平安、招商银行、民生银行就相继加入R3区块链联盟。洪崎介绍,民生银行已经与物联网公司开展合作,利用区块链在票据和国际业务领域做一些内部试验。


近日,光大银行信用卡中心联合科技公司成立人工智能实验室。基于双方的数据及数据挖掘技术,提升精准营销获客、差异化定价、快速响应能力,并且根据外部情况自动学习。


从民营银行逐步放开以来,包括微众银行、网商银行都是没有实体网点的互联网银行。新希望集团与小米联合发起的四川希望银行也计划走“互联网银行”的道路。


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表示,传统银行物理网点成本较高,且习惯以服务国企和大型企业为主,对创新创业企业支持不足。互联网银行一开始就不要太多网点和人员,大大节约开支;同时尽可能走轻资产路径,利用互联网技术降低客单成本,为白领、农民、城市小微企业和创新创业企业服务。


尽管当前互联网银行受限于远程开户等监管规定,多项业务进展未及预期。但可以畅想的是,这已经与千百年来的票号、柜台等有了质的飞跃。


随着未来人脸识别精准度的提升,大数据应用的普及,可以畅想,智能化、随时随地的银行服务将触手可及。


21
标签:银行业 中国 趋势 
发表评论
同步到贸金圈表情
最新评论

线上课程推荐

火热融资租赁42节精品课,获客、风控、资金从入门到精通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10.11 10:35
  • 共 42 课时
相关新闻

兴业银行成功举办“全兴动力 徽动全球” 国际业务及交易银行业务产品推介会

2024-11-08 15:59
49771

中银协报告:截至2023年末城商行总资产规模55.20万亿元 占银行业金融机构比重为13.23%

2024-10-21 14:52
60791

渣打银行18年深度参与Sibos年会,谋交易银行可持续发展之路,绘“未来银行业”蓝图

2024-09-27 16:12
428206

中国银行业协会邢炜专职副会长:推动支持新质生产力金融创新

2024-09-19 14:06
150244

银行业金融机构一年减少136家

2024-09-12 15:04
105518

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中国贸易金融行业发展报告(2023—2024)》

2024-07-16 15:36
96175
7日热点新闻
热点栏目
贸金说图
专家投稿
贸金招聘
贸金微博
贸金书店

福费廷二级市场

贸金投融 (投融资信息平台)

活动

研习社

消息

我的

贸金书城

贸金公众号

贸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