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业务或将进一步提速
“2016年12月20日,建设银行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成功发行建鑫2016年第三期不良资产支持证券,标志着建设银行2016年不良资产支持证券发行工作圆满完成。”日前,建行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不良资产证券化试点开展以来
“2016年12月20日,建设银行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成功发行建鑫2016年第三期不良资产支持证券,标志着建设银行2016年不良资产支持证券发行工作圆满完成。”日前,建行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不良资产证券化试点开展以来,在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建设银行积极开展不良资产证券化业务,拓宽不良贷款处置新通道,缓解经营压力,取得了显著成效,证券发行得到市场与投资者的广泛认可。”
2016年年初,国务院批准6家商业银行500亿元的不良资产证券化试点额度,工行、农行、中行、建行、交行和招行6家银行成为首批试点机构。
从公开资料来看,上述试点机构已在过去一年发行了各自首期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积极推进不良资产证券化业务“落地”。2016年5月26日,中行、招行分别发行首单规模约3亿元和2.3亿元的不良ABS;7月末,农行发行30.64亿元首期不良ABS;9月,工行和建行则分别发行10.77亿元、7.02亿元首期不良ABS;11月8日,交行发行15.8亿元首期不良ABS。
在发行首期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后,部分试点机构还加速了发行频率。记者了解到,建行分别于2016年9月20日、9月23日和12月20日成功发行三期不良资产支持证券。根据建行提供的信息显示,三期不良资产支持证券对应基础资产分别为245笔对公不良贷款、7980笔不良个人住房抵押贷款和122157笔信用卡不良债权,发行规模总计共27.36亿元,实现不良处置73.62亿元。其中,建鑫2016年第二期不良资产支持证券为首单以个人住房抵押贷款为基础资产的不良资产支持证券。
建行相关负责人介绍,在上述交易中,建行均担任了资产服务机构,继续负责资产包的管理和处置。产品发行后,受到市场广泛关注和肯定,次级档溢价达10%左右。
除建行外,中行目前也已发行两期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发行规模接近10亿元。中行表示,考虑到第二期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的意向次级投资者除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外,还包括基金公司等其他机构投资者,因此这也进一步扩大了不良资产支持证券的次级投资者群体。
虽然部分试点机构加快了发行频率,但与500亿元试点规模相比,实际发行规模依然有限。对于不良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发展前景,有相关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在当前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信用风险不断暴露的背景下,商业银行开展不良资产证券化工作,对化解金融风险、有效服务实体经济具有明显的现实意义。
不良贷款风险的持续暴露,也为不良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发展带来机会。记者日前从某银行机构2017年工作会议上了解到,该行将加大风险防控力度作为今年的重点工作之一。在解释原因时,这家银行表示,不良贷款率虽在可控范围内,但也必须看到,存量风险没有完全出清,风险依然在持续暴露,处置的难度增加。
目前已形成共识的是,不良资产证券化业务有利于拓宽不良资产处置渠道,可有效降低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管理压力。建行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不良资产证券化的方式,商业银行解决了部分信贷资产传统处置方式通道狭窄、手段匮乏等问题,提高了不良资产处置的效率,优化了信贷资产结构,释放了经济资本,资产负债管理水平得到有效提升。”
多数银行机构也认为,不良资产证券化业务的推动,实现了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再创新,推动了资产证券化市场持续发展。“作为资产证券化领域的前沿,不良资产证券化在基础资产估值、回收预测模型、发行定价等方面都面临较大挑战,建行等试点机构通过积极尝试不同类型基础资产,逐步建立了不良资产证券化估值思路和定价体系,为资产证券化市场繁荣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上述负责人表示。
另外,记者也注意到,相较于其他不良资产处置方式,不良资产证券化信息披露更为真实、准确、完整,通过公开发行方式,打通了银行信贷资产和资本市场的联系,扩大了买方市场。据相关业内人士介绍,优先档证券的投资者以低风险偏好的金融机构为主,包括货币基金、信托和商业银行等;次级档证券的投资者除自身具有丰富处置经验的资产管理公司外,还包括具有较高风险承受能力的私募投资基金、优质民营企业等,投资主体持续丰富,不良资产处置市场不断扩容。
“不良资产证券化业务还可以完善不良资产价值发现机制,促进市场配置合理性。”相关业内人士评价称,“不良资产证券化通过充分的信息披露,提升了市场对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认知度,主要体现在整体风险可控、回收数据表现良好。此外,不良资产支持证券通过将预期现金流进行结构化分层,丰富资本市场配置标的,实现了不良资产价值发现,促进了社会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转载自金融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