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2016银行净值理财趋势:城商行凶猛
商业银行理财净值化转型的声音已经传递多年,起初是监管推动,随着市场环境变化,银行转型的内生动力越发强劲。
|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 作者:王俊丹
| 整理:轻金融
商业银行理财净值化转型的声音已经传递多年,起初是监管推动,随着市场环境变化,银行转型的内生动力越发强劲。
2016年,净值化被提及的频率明显高于往年,2016年银行业理财市场半年报显示,截至6月末,开放式净值型理财产品资金余额1.59万亿,较2016年初增长0.22万亿。但处于转型调整的进行时,各家银行对于净值化产品的具体规模仍较少披露。
净值化理财产品的发行情况如何,相较预期收益型产品是否从根本上有所差异,资产投向和收益有何新变化?2016年全年净值化产品的运作情况,可以视作一个观察窗口。
城商行理财净值化转型起步
据大智慧数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市场上共运作过1257只银行净值型理财产品,其中成立于2016年的共893只。其中邮储银行发行数量最多,为218只;发行数量超过100只的有潍坊银行、光大银行、华兴银行、贵阳银行。国有银行和股份行中净值化转型较快的工商银行发行83只,中信银行发行19只,招商银行发行6只。
如果将范围扩大到2016年的全部产品,邮储银行发行方面仍排第一,工商银行则上升到第二位,其后是潍坊银行、光大银行、贵阳银行。
对比来看,邮储银行、潍坊银行、光大银行、贵阳银行2016年发行的净值型理财产品均超过100只,工商银行的净值型产品则主要发行于2016年之前。Wind数据统计显示,贵阳银行2016年共发行理财产品184只,其中净值型产品数量占比超过半数。
但仅从数量上难以反应净值化产品的真实规模,净值化产品也分开放式和封闭式,前者定期开放申购赎回,后者是净值化的期次型产品。
银行资管人士认为,这两种形态与净值化的设定无关,主要看不同银行对一段时间内资金期限的偏好。
从期限来看,招商银行、中信银行净值型产品期限较长,分别集中于3年期以上和1年期以上。光大银行除10年期的“万丰避险增值”系列之外,其余产品3个月左右期限居多。工商银行、邮储银行净值型产品以6个月以上为主,贵阳银行一年期和半年期分别占据半壁江山,潍坊银行3个月、6个月期限二分天下。
目前,尚未有监管机构明确定义净值化产品,银监会仅在2014年12月发布的银行理财监管办法意见征求稿中,将其定义为按照份额发行并定期或不定期披露单位份额净值的理财产品。这个描述类似于公募基金,收益随资产实际价值的变化而变化。
从期限上讲,开放式净值型产品更接近大家认知中的净值型产品。银登中心发布的2016年上半年银行业理财市场报告中,在净值型产品规模方面也仅就开放式产品进行披露。
在产品端转型上,国有大行的带动作用较为明显,例如工商银行在2015年时已经将绝大多数期次型产品转型为“增利”、“尊利”、“稳利”、“同利”、“博股通利”等开放式系列产品,开放式产品与净值型产品规模合计约占八成。
切入净值型方式差异化明显
银行理财十几年以来以基本刚性兑付的预期收益型产品为主,给投资者以低风险预期的固有印象。而净值化产品则是让银行理财的投资者适应从固定收益到收益波动的变化,这个过程相对困难,也是银行净值化转型的主要阻力之一。
为此,国有大行和股份行资管的主流做法是,将净值型产品的推行分到两个端口:一端是面向高净值客户和机构客户发行,一端是发行现金管理类产品,后者也是追求低成本和稳定性的短期资金获取的主要来源。而上述几家发行净值化产品数量较多的城商行,对于发行对象和群体并没有明确指向,仍以5万元为起点面向大众群体。
收益率方面,2016年银行业理财市场半年报披露,2016年上半年封闭式非净值型、开放式非净值型、封闭式净值型产品加权平均年化收益率分别为3.96%、3.32%和4.58%。
简单从数据上看,净值型产品收益率相较非净值型更高;但若结合资产投向、期限等多方面因素,结果可能并非如此。
例如,对于主要面向私行发行净值化产品的银行而言,其资产投向比普通理财要更宽泛,可投资股权等,高风险高收益并存。
从最终收益情况来看,2016年运作的产品中,亏损产品共计59只,外资行的结构化理财产品占比超过半数;另外中信银行2016年发行的“晟信系列1号净值型理财产品”中,截至2016年12月20日最新净值披露日,10只产品有9只出现不同程度亏损。该系列产品面向高净值客户,起投金额为100万元。相比而言,2016年净值化产品市场的新晋者城商行在产品上相对保守,实际收益为负的产品基本为0。
总结来看,作为先行者的国有银行、部分股份行与后来者城商行,在净值化转型的产品切入点上有明显差异。前者从高净值和私行群体入手,探索开放式产品,引入主动交易元素;后者则通过面向常规投资群体的封闭式期次产品启动探索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