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自贸区创新模式:搭好服务台 织密监管网
不久前,光大银行天津分行开展了一单外币飞机租赁资产证券化业务,这是天津自贸区首单以飞机租赁资产为依托的境内外币资产证券化业务。
不久前,光大银行天津分行开展了一单外币飞机租赁资产证券化业务,这是天津自贸区首单以飞机租赁资产为依托的境内外币资产证券化业务。“通过在交易结构、账户开立、资金划转等环节摸索创新,涉及融资租赁、外汇管理、商业保险多个方面,这对租赁企业和银行而言都是创新,依托的就是天津自贸区的金融创新政策。” 光大银行天津自贸区分行行长王增涛说。
金融创新成新名片
一年前,央行出台支持天津自贸区金融创新的 “金改30条”,其中具有核心内容的21条54项具体措施,已落实和部分落实的近70%。其中涉及人民币跨境使用、深化外汇管理等方面的22项措施成效显著。截至今年11月末,区内主体累计新开立本外币结算账户近3万个,办理跨境收支达到752.1亿美元,结售汇298.7亿美元,跨境人民币结算1670.1亿元。自贸试验区金融改革创新已经成为天津金融业发展的新名片。
搭好服务的“台子”。年终岁尾,厦门飞机租赁有限公司利用其注册在天津自贸区东疆保税港区的项目公司,成功交付1架空客A321飞机并租赁给东方航空。这是厦门飞机开展的首架新飞机租赁业务。作为国内融资租赁产业的主要聚集地、国家租赁创新示范区,这是东疆完成的第809架飞机租赁业务。“租赁业在东疆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建立了为企业提供‘专家+管家’式服务的队伍,提供工商注册、财税、外汇、通关等服务,帮助企业协调和解决业务疑难问题。”东疆保税港区国际航运和金融发展促进中心副主任李晖说。
作为全国自贸区内首个获批建立的保险产业园,天津空港经济区保险产业园10月底运营以来,重点发展创新保险业务尤其是再保险业务,为自贸试验区内制造、物流、研发、贸易型企业创新定制个性化保险服务。鼓励保险机构为京津冀地区高铁、公路、航空等重点领域和项目提供长期资金支持,降低金融风险,助力区域协同发展。“打造再保险公司的中心,是为保险公司分担风险。通过购买保险服务的方式为中小企业提供保障支持,政府服务也多了一个抓手。”空港经济区管委会副主任刘革峰说。
2015年4月挂牌后,天津将《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分解成90项具体任务,先后推出了两批自主制度创新措施共计175项改革任务,逐条落实到全市41个牵头部门和单位。截至今年9月底,方案全部启动实施,其中72项已经完成;制度创新举措中151项已落地实施。
防范风险守住底线
扎严监管的“网子”。天津自贸区改变原有的重审批、轻监管方式,在事前事中事后监管方面建立国际通行、具有自身特色的管理体系,防范风险守住底线。自贸区管委会牵头编制了制度创新风险防控措施清单,详细梳理出48项风险事项、71个风险点,提出120条风险防控措施,努力做到一份清单“风险事项全覆盖”。
针对社会最为关注的金融风险,清单聚焦金融风险防控,列明了金融领域22个风险点,有针对性地制定了55条金融防范处置措施。“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技术,有效提升了风险识别、预警和处置能力。”中心商务区管委会副主任史继平介绍,中心商务区应用“爬虫”软件,每天对区内企业的公开信息进行监测,凡涉及敏感点的都会预警,然后监管措施跟上。“专业部门和人员去处置。金融、公安和国地税都在里面。” 中心商务区金融局副局长孙洋深有感触,“金融行业比较特殊,监管必须依靠信用体系和信息系统及时甄别。有几家企业想到自贸区做校园贷,我们对其商业模式、风控和消费客群、资金成本做了半个多月的可行性研究,综合研判这种商业模式不是可持续,就没有同意。现在回头看避免了金融风险。”
自贸区实施企业年度报告公示、经营异常名录和严重违法企业名单制度。建立各类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实现全市56家市级行政部门信用信息归集,涵盖各行政机关的4000余项信息指标;实施信用风险分类管理,通过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公示平台面向社会公示,实施基于社会信用体系的市场监管,达到了“守法经营一路绿灯,一处违法处处受限”的效果。
“一年多来,在国务院和国家各部委支持指导下,天津自贸试验区深入推进行政高效化、投资自由化、贸易便利化、金融国际化和构建京津冀协同发展高水平对外开放平台等五大改革创新任务,取得明显成效,改革红利逐步显现。”天津市金融局负责人说。
高效的金融服务大力推动了实体经济的发展。一年多来,天津自贸区新登记市场主体2.4万家,注册资本超过7300亿元人民币。前三季度,东疆、空港、中心商务区3个片区GDP总量达到1537.3亿元。
创新政策可复制、可推广取得新进展,“金改30条”中关于外债宏观审慎监管、A类企业货物贸易收入不入待核查账户、外债资金意愿结汇3项政策已在全国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