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凝聚银政合力创知识产权融资新天地
面对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这一新生事物,商业化原则并不能完全解决金融创新与银行收益间的矛盾。实践表明,市场机制远非万能,持续有效的监管对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稳定发展不可或缺。
文/陕西银监局
刊载于《中国银行业》杂志2016年第12期
面对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这一新生事物,商业化原则并不能完全解决金融创新与银行收益间的矛盾。实践表明,市场机制远非万能,持续有效的监管对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稳定发展不可或缺。
多年以来,陕西作为西部科教大省具有明显的知识产权比较优势,专利申请增幅连续多年居于30%。与此同时,全省累计数万件有效专利受资金掣肘无法实施产业化。知识产权的数量大、价值高与融资的担保难、实践少之间形成强烈反差,亟需政策引导和创新推动,实现“知本”与“资本”的充分对接。
有鉴于此,陕西银监局在政府六部门协同配合下,于2010年在全国率先出台了完整包含三项主要知识产权的《陕西省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管理办法》,从政策上一举扫除了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障碍,打破了制约知识产权运用的资金瓶颈。在各方面积极作为下,陕西省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得到全面发展,具有规模大、种类齐、配套全及银行覆盖广等显著特点,在国内产生较好影响。
从2010年零的突破,到现在12亿元的规模,陕西的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快速发展,逾千家轻资产科创企业适逢信贷资金“及时雨”的滋润茁壮成长。据国家知识产权局权威统计,今年1-9月陕西省专利权质押登记合同数量这一标志性指标继续位居全国第一。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开办银行占比近80%,并实现100%银行业机构类别全覆盖,两者均居全国首位。
监管驱动探索知识产权质押贷款
近些年,陕西银监局笃力践行创新驱动发展国家战略,将破解知识产权融资难题作为促进小微金融服务的重要抓手,以制度创新打开新局面。
从宽责任。先行放宽知识产权质押贷款风险容忍度,从宽风险责任追究,真正实现尽职免责“落地生根”,从而构成严密的风险前端控制、事后补偿免责的风险防范化解机制,以利银行切入,避免政策“中看不中用”的弊端,做到“既叫好又叫座”。
政策落地。要求银行业机构尽快制订实施方案,拿出具体工作措施,嵌入本行业务加以落实。在此基础上,还发文进一步要求制订业务操作细则并报备,从制度层面使政策落地实施,消除制度的“断层”。
重点考核。将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作为重点考核指标纳入月度监管统计,按季通报,年终作为考核商业银行的参考指标,以有效推动政策的贯彻执行。这一措施使得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可持续发展实现了制度化监管。同时,作为重要补充,常态化督导紧密跟进。
要求承诺。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作为新生事物,属于高层次金融创新,其发展中存在诸多制约、脱节与掣肘问题,导致辖内政策执行参差不齐,推出不易,持续、稳定推进更加不易。比如部分银行总行至今尚未推出该业务,一些银行推而不动。为此,陕西银监局在下发的文件中要求尚未开办业务的银行业机构实现零的突破,已经开办的实现业务稳定增长,书面作出郑重承诺,并通报执行情况。通过这些措施,不仅推进了各银行业机构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全面均衡发展,还整体提升了陕西辖内金融创新能力和信贷经营水平。
多方合力共推知识产权融资
2011年5月的一天,西安银行对西安新天地草业公司发放了农机专利权质押贷款200万元,解决了企业“燃眉之急”。“新天地”在获得翘首企盼的首个银行贷款后,立即扩大经营规模,把微贮饲草(玉米秸秆)加工机械和技术迅速推广到全国23个省区,在陕西省内30个县区建立了饲草加工点,实现规模化的秸秆饲草化,不仅为所在地农民脱贫解困和缓解秸秆燃烧造成的环境污染发挥了显著作用,“新天地”也由此发展壮大,总资产从2012年的5062万元迅速增至目前的11558万元,成为知名农业科技企业。
可以说,多部门紧密联合,共求发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形成强劲的政策合力,使得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在广度和深度上获得良好发展,有助于科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多部门做好对接与培训工作。自2011年起,在陕西银监局和陕西省知识产权局、中小企业局筹划下,每年举办由银行、企业及中介机构参加的大型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对接会,精心组织各银行与百家企业现场洽谈业务,签订合同,形成规模化的“批发贷款”。同时,挑选标杆银行在会上交流典型经验,并以会代培,把知识产权、资产评估、贷款流程、政策讲解、相关法律等培训内容嵌入其中,将政策灌耳入心。陕西银监局与省中小企业局充分利用中小企业“融资超市”构建银企间日常信息交流和业务对接平台,为“银企”牵线搭桥,形成“零售贷款”。为了进一步明确政策,广而告之,陕西银监局精心编撰印发了全国独有的《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实用手册》1万余册。
通过财政扶持措施建立资助与补偿机制。面对银行开展新业务的重重顾虑和现实困难,陕西省知识产权局按照设计方案配套出台了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评估费补贴政策,对贷款给予不超过5万元的评估费补贴,这些年共计补贴近1000万元。陕西省中小企业局拿出“真金白银”对每笔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予以不超过50万元的贴息补助。2011年以来累计补助贴息资金逾1800万元。这些财政扶持措施,有效缓解了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企业“融资贵”问题,促进了业务稳健发展。同时,为了使银行业机构吃上“定心丸”,降低信贷门槛,放开手脚拓展业务,监管、科技、财政部门联袂出台了系列文件,以7000万元科技金融风险补偿基金为后盾,对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损失予以50%的风险补偿,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撬动信贷资金的杠杆倍增效应。
银行机构探索创新商标专用权、发明专利权、版权等质押贷款模式。比如,宁夏银行西安分行分别为西安银桥生物科技公司和西安恒田化工科技公司发放以“银桥”和“恒田”商标专用权作质押担保的贷款7600万元;浦发银行西安分行为西安三茗科技公司提供西北第一单发明专利权质押贷款400万元;北京银行西安分行为陕西智源电气公司和西安森宝电气公司发放专利权质押贷款2300万元,雪中送炭,有效缓解了企业资金焦渴;长安银行还为一个电视剧项目叙作了500万元版权授信,开了该领域先河。对于陕西银行业的创新实践,西安三茗科技公司负责人曾评价说,“我们企业得到了西北第一单发明专利权质押贷款实在出乎意料。有了资金,企业发展就有了后劲。”
知识产权融资跨越式发展的三大启示
高层重视是前提。政府、监管、银行这“三驾马车”的“指挥鞭”对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工作兴衰成败具有重要作用,高层重视有助于推进新贷款模式的发展,其中,决定性因素在于作为融资服务主体的银行高层。因此,通过对银行业机构施加相关考核要求,将显著提高其对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的重视度。
持续监管是关键。面对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这一新生事物,商业化原则并不能完全解决金融创新与银行收益间的矛盾。实践表明,市场机制远非万能,持续有效的监管对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稳定发展不可或缺。这需要有稳定的、具有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监管人员在政策制订、常态督导、监管跟进、各方联络、内部协调、精良服务诸多方面积极投入。
扶持政策是后盾。财政的贷款贴息和评估补贴不仅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融资贵”,也有助于银行与企业积极选择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方式。但银行更关注贷款风险的补偿问题,其杠杆放大作用更强。进而言之,若能将贷款损失补偿上升到对逾期贷款资金垫付层面,将极大释放银行业机构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潜能和空间。(刊载于《中国银行业》杂志2016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