抄底欧洲,几个书上不写的注意事项
大势所趋,欧洲正受中国企业追捧,然而中国企业对欧投资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亟待解决。本文总结了一些实际性的问题,以及业内人士和专家的解决建议。
大势所趋,欧洲正受中国企业追捧,然而中国企业对欧投资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亟待解决。本文总结了一些实际性的问题,以及业内人士和专家的解决建议。
欧洲作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技术供应方和第四大投资来源地,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中国企业的重要海外目标市场之一。但考虑到中欧合作发展的时间仍相对较短以及其他方面的原因,中国企业对欧投资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亟待解决。
投资欧洲的隐形成本
对于投资者来说,一段时间以来的欧元贬值,变相降低了收购欧洲企业的成本,是一个不错的抄底时机,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投资收购欧洲企业的隐性成本开支,因为它很可能抹杀所有投资收益,这是很多中国企业在做投资前评估时往往会忽略的内容。
在这些隐形成本中最主要的一项,就是与企业工会的沟通成本。
中国企业家在投资收购欧洲企业时,往往只考虑员工工资、奖金、福利等劳动力成本支出,让很多中国企业不适应的是,很多欧洲国家法律非常重视保护员工权益,当企业需要调整重大经营决策时,工会有很大的投票权否决新的经营决策,中国企业常常会忽略这部分成本。
比较行之有效的解决方式是,企业在决定收购这家企业股权前,首先找到一个懂得与工会打交道的人,他能帮助企业方与工会开展各类谈判,包括在产品生产环节设定多少安全环保措施,在符合当地监管要求的前提下,为雇主降低尽可能多的成本开支,这自然就转化成企业家的投资收益。
比如中国人到了欧洲有很多需求,很高端的地方进不去。整个伦敦到处都是私人会所,没有会员待遇根本进不去,不卖票也不是公开的,就是这个圈子,英国是这么一个圈子,这个圈子中国人出去也进不去,也没办法跟英国贵族、上层打交道。
中国企业家常犯的错误是过度强调“控股权”,从而缺少了一个当地合作伙伴,帮助他了解当地文化、法律法规并建立生意网络,无法做到融入当地文化。最终,这些被收购的企业变成向国内输送生产技术的中转站。当这些企业家想运作这些欧洲企业在当地上市融资时,哪怕有庞大的中国市场支持,也很难赢得当地投资者青睐。
传说中的风险准备金
一些考虑海外投资的中国企业有所担心,他们听说此前一些企业有意收购投资欧洲企业股权时,卖家总会以中国存在外汇管制为由,要求中国买家额外支付一笔风险准备金。
这些欧洲企业要求中国买家额外增加风险准备金,一是因为中国的外汇管制令他们担心自己无法按时收款,二是他们更害怕中国商务等相关部门可能否决这项跨境收购项目。于是卖家便通过追加风险准备金的方式保护自身的利益,因为他们需要在某个时点前完成交易,以便提升当期利润表现或合理避税。
这个问题非常现实,然而目前也有许多方法可以缓解。比如企业可以通过自贸区简化海外投资收购审批手续与换汇流程或通过境外银行提供的银团贷款,按时支付相应款项,令欧洲企业再也找不到要中国买家多付钱的理由。
论媒体的重要性
媒体不是中国企业跨国收购的敌人,而是进行公关工作的重要媒介。一般来说,敏感或重大的投资,不出意外的会引起媒体关注。一方面,当地媒体会反馈社会的负面评价,政府会考虑民意,也就会对收购形成障碍。利器都有两面,中国企业应该聪明的意识到,媒体也是企业公开、透明且有效地传递投资战略,获得公众支持的重要媒介。企业对媒体应有的态度是利用,而非逃避。
中国企业如今在海外形象不佳,欧洲公众对中国的态度在过去几年中一直在恶化,除了中国移民和游客的原因之外,也包括中国企业的投资给欧洲就业和贸易前景带来影响,以及对中国政治体制的担忧,其中德国、法国对中国的负面评价尤其强烈,这应该使中国企业对海外媒体的利用更加重视起来。
只买对的,不买贵的
中国企业在海外并购时应该谨慎挑选目标,一家高调出名的企业并不一定就是最优并购目标,要结合企业实际需求和自身战略,降低对品牌的好奇程度,把并购风险降到最低。另外,如果能利用企业在当地的“圈子”,便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般来说,虽然品牌收购会增加企业的部分优势,然而相对的,品牌收购将增加收购的敏感性。如果某项资产对收购方来说是炫耀性资产,其通常也会被卖方的工人和政客视为炫耀性资产。
其次,高度关注地方政策和在此之前有过并购行为的企业走向,判断地方的商业逻辑和政治风险,可以减小和地方的矛盾。
来源:中国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