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中英:“一带一路”到底是“战略”还是“倡议”?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它将充分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它将充分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目前,国内存在着把“一带一路”叫作中国的外交“战略”还是中国的国际“倡议”的争论。有人把“一带一路”叫作“战略”,但是,在关于“一带一路”的外宣上,却以“倡议”为准。
把“一带一路”定义为中国在国际上的政治工程,以及明确地在世界上说明这就是中国支持全球化、推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政治计划,“一带一路”才可能获得真正的成功。
作者:庞中英 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毫无疑问,“一带一路”是关于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国际发展的。尤其是,“一带一路”是关于如何实现地区(远超出亚洲)和全球的基础设施之间的相互连接、贯通(一体化)的,即在上述中国的“一带一路”文件中所指的“对接”。这一“对接”要产生一种结果,即全球的互联互通性。
20世纪70年代,由于跨大西洋(美国和欧洲)和西方七国集团(G7)之间的经济相互依存成为明显趋势,很多美欧人(包括经济学家、政治家、公司、当时的主要媒体的报刊)都提出和使用“相互依存”的概念。国际关系学者也充分注意到这个提法,并试图对其国际关系理论化,以此挑战经典的“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
继“相互依存”之后,在冷战晚期的20世纪80年代,先是“国际化”,后是“全球化”越来越耳熟能详。国际关系学者也是关于全球化争论的参加者。
但是,无论是关于“相互依存”的讨论,还是关于“全球化”的研究,基本上是美欧主导,中国仅处在注意、介绍(引进)、理解(消化)这些概念和理论的地位上,并没有对“相互依存”和“全球化”的争论贡献多少原创的知识。
“对接”导致的“互联互通性”的概念并不是中国学者或者中国政府最早提出来的。这是信息时代的普遍性概念,即由信息技术带来的现实和改变。全球性国际组织包括世界银行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东盟等地区性国际组织等早在中国发起“一带一路”之前就广泛使用这一概念,主张加强各国(经济体)之间的互联互通性。
我认为,继“相互依存”“全球化”之后,“互联互通性”是最为重要的概念。抓住了这个概念,就等于抓住了21世纪的全球性的世界事务的关键。中国国际关系学者若抓住“对接”和“互联互通性”的概念,则可能对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作出贡献。
所以,“一带一路”是关于世界政治的,是关于防止世界战争、促进世界和平的。“一带一路”之所以引起如此的关注和回应,就是因为其政治性质。为什么必须说明、申明“一带一路”的政治含义?阐明其政治逻辑才能避免臆测中国的“一带一路”的政治(包括策略)意图。
目前,国内存在着把“一带一路”叫作中国的外交“战略”还是中国的国际“倡议”的争论。有人把“一带一路”叫作“战略”,但是,在关于“一带一路”的“外宣”上,却以“倡议”为准。
到底是“战略”还是“倡议”,“一带一路”研究中存在着争论。其实,在“战略”还是“倡议”之间纠结,在“对外”时把“一带一路”说为“倡议”,实属毫无必要。
观察这个争论,我想提出的问题是:“内部”讨论“一带一路”如此热火朝天,在中国的外国人和在国际上的中国人,都知道“一带一路”不仅是“倡议”。直接说“一带一路”是中国的国际“战略”的不计其数,但“外宣”非要说是“倡议”。这样做既不符合习近平思想的原意,也不符合这一中国国内政治话语的现实。
在“一带一路”的设计、政策和推广中,我们缺少对其“政治逻辑”的说明。这一缺少导致了上述争议,更导致了国际上对“一带一路”的各种政治性的非议和臆测,甚至误判。
在国际上,任何经济倡议(如“一带一路”)或者计划(如TPP)都是存在政治逻辑的。什么是政治逻辑?难道政治逻辑就只能隐瞒起来,或者不说为好?其实,不是这样的,政治逻辑更需要申明,更要清晰化,而不是含糊其词,或者担心别人说有政治动机,就加以隐瞒。
既然中国政府庄严宣布和制定了“一带一路”倡议,就要非常认真地说明“一带一路”背后的政治逻辑。从政治的角度,“一带一路”是什么?为什么提出“一带一路”?中国不能仅仅告诉全球,“一带一路”是国际经济合作,是中国对外投资,而是必须说明其政治逻辑(理由)何在。
亚投行首任行长金立群有一段话(根据他2015年7月22日在“中国财富管理五十人论坛”上的发言记录,未经金立群审稿):“有不少外国记者问我中国发起成立亚投行有无政治目的或者政治动机,我就告诉他们,有啊!这一回答大出他们所料。”金立群接着说:“不要隐瞒我们中国的国际政治动机,堂堂正正地说出我们中国的国际政治目的。我们发起成立亚投行就是为了改变(改革)目前已有的全球治理机构。如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存在的问题需要改革才能得到完善。让世界与中国‘共同发展’或者中国与世界‘共同发展’是中国外交的政治目的。通过亚投行为全球经济的发展提供急需的基础设施投资等条件是中国贡献国际公共产品,这本身就是政治的。”
“一带一路”本身就是中国在国际社会的政治工程,有着我们的政治逻辑。关于这一点,我们无须在“外宣”上羞羞答答,把本来简单的、光明正大的事情搞得晦涩,让国际社会因为难懂“一带一路”而不去懂,甚至因为难懂而误解。
主张欧洲统一的欧洲人,无论是政治家还是哲学家,无论是外交官还是商人,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从来都指出欧洲一体化是“政治工程”——欧洲联合走向欧洲和平、欧洲一体化并以联合起来的欧洲在全球体系中谋取地位和作用,并不隐瞒他们的政治目的,而是说明他们的政治逻辑。而美国二战后支持西欧重建的“马歇尔计划”也没有隐瞒其与苏联打“冷战”的政治目的。欧洲人把欧洲一体化定义为“政治工程”,这是值得赞赏、借鉴和思考的。目前,欧洲“政治工程”遇到重大危机,但是,正是其政治工程的性质,也成为克服其内在危机的手段。
对欧洲的任何大的判断失误——轻视欧洲一体化,都是因为没有深刻了解或者没有深刻理解其政治逻辑。比如,目前的希腊债务问题,有人就做出简单的错误判断,认为希腊会“退出欧元区”。确实,存在着希腊退出欧元区的选择。不过,这个选择不会付诸行动。欧元是欧洲“政治工程”的一部分,不是简单的欧洲地区货币合作。这一“政治工程”的支柱国家如德国和法国不会让希腊退出欧元区,而已经是欧洲一体化不可分割一部分的希腊也绝不会退出欧元区。
把“一带一路”定义为中国在国际上的政治工程,以及明确地在世界上说明这就是中国支持全球化、推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政治计划,“一带一路”才可能获得真正的成功。欧洲一体化之所以能克服各种艰险、挑战与困难,走到今天——欧盟和欧元在高度上是成功的(而不是失败的),无论欧洲和平还是欧洲一体化,就是因为其高瞻远瞩的“政治工程”的百年大计。因为其政治成功,即对世界和平的伟大贡献,欧盟在2012年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
中国要把“一带一路”明确定义为政治工程,然后如同欧洲一体化那样,踏踏实实地推进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全球经济治理。这样定义,省得我们说上述那样辛苦的话,在国内热火朝天地“走出去”(对外投资)追求“全球化”战略,在公众外交上却毫无必要地自我辩解地降低为“倡议”。
这意味着经济就是政治,政治就是经济。政治是经济的最高目标和最终目标。作为政治工程的“一带一路”没有什么不可告人的政治动机,却有着一定会增加“一带一路”的国际合法性的政治逻辑。
当然,这一“政治工程”绝对不是有些人想入非非的“天下秩序”。世界上多数地方不属于“天下”,也不叫“天下”,历史上也不是中国的“天下”或者“天下”影响之所及。更非中国要远离目前的全球多边体制,包括WTO和IMF等,而组织新的世界秩序。中国目前并没有这样做,而是继续加入二战结束时建立起来的国际金融机构,例如接受IMF的数据标准(2014年在G20澳大利亚布里斯班峰会上宣布),SDR(人民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这个“政治工程”的政治逻辑是:“和平崛起”的中国成为全球化——全球经济及其治理的主要驱动力之一。中国还要说,“一带一路”与现有的美国和欧洲主导的全球性机构,如政府间国际金融组织之间加强合作,目的是促使这些机构形成与全球现有权力结构相适应的全球性机构的治理结构。“一带一路”也意味着中国推动组建一系列新的全球性和地区性的国际组织(国际机构),如亚投行。
政治逻辑和经济逻辑是相互作用、相互支持的。欧洲“政治工程”的成功要建立在欧元等的经济成功上。欧元如果最后被证明不成功,则将严重打击欧洲一体化。中国的“一带一路”也要建立在中国与世界经济之间的关系成功基础上。这就要求“一带一路”不可违反全球经济的规律——市场经济规律。■
以上内容选自《全球治理中的中国角色》一书,著|庞中英
整理:盘古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