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份制银行金融控股“雏形”已显现
经济进入新常态,银行传统盈利模式渐趋失效,金融创新频出,而在诸多创新中,以银行集团业务协作正在成为主流之一。
经济进入新常态,银行传统盈利模式渐趋失效,金融创新频出,而在诸多创新中,以银行集团业务协作正在成为主流之一。
自我国商业银行改制以来,综合化经营呈现加速趋势。2012年9月,由央行、银监会、证监会及国家外汇管理局联合发布的《金融十二五规划》称,引导具备条件的金融机构在明确综合经营战略、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积极稳妥开展综合经营试点,提高综合金融服务能力与水平。
“当前,中、农、工、建、交等国有银行,以及华融、信达等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已各自拥有了证券、投行、保险、租赁、基金等公司,金融控股模式已基本成型。除这种以银行、资产管理公司控股实现综合化经营之外,政府正在推动中信集团和光大集团深化改革,办成规范的金融控股公司。”宗良称。
实际上,股份制银行也在通过多种方式谋求发展金融控股公司。如浦发银行通过收购上海信托、兴业银行参股、控股金融子公司,以及平安银行、广发银行通过中国平安、中国人寿保险,间接谋求金融全牌照等。
不完全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5 年底,13家商业银行获准设立基金管理公司,11 家银行获准入股保险公司,31家银行获准设立或入股金融租赁公司,5家银行获准入股信托公司,10家银行获准设立消费金融公司,6家银行入股汽车金融公司,商业银行通过综合化经营实现了协同效应。
在拥有多牌照之后,各子公司之间的协同效应正在通过金融创新表现出优势。如浦发银行已涉及基金、信托、租赁、境外投行、科技银行、村镇银行、货币经纪等多个业态,在互联网金融创新的基础上,浦发银行“spdb+”围绕“集团协同化、信息驱动化、服务一体化、业务场景化、发展生态化”的发展策略,有效整合浦发银行集团项下银行、信托、基金、租赁等多种业态和服务资源,实现了深层次的客户共享、产品互通、系统互联,已成为首个真正意义上的金控集团互联网金融平台。
《金融十二五规划》明确表示将推进中信集团打造成金融控股公司,目前中信集团已拥有中信银行、中信证券、中信信托、信诚人寿、中信建投证券、天安财险、华夏基金、信诚基金等多家金融机构,而彼此之间的协同合作正逐步展开。
今年以来,金融风险事件频发,资产荒蔓延,监管全面趋紧使整个行业均受困于高昂的信用成本,持续的资产饥渴和严格的规模管控。
中信银行在变局中思考的是如何真正挖掘互联网的能量,将互联网连接的本质与银行同业的业态相结合,实现行业优质资源的有机整合,最终达成生态体系内所有成员的合生共赢和良性发展。中信银行正以“中信同业+”平台为中心,编织一个多层次的“泛同业”客户网络与交易平台。
在横向客户网络搭建上全面推进“F2F”(Finance2 Finance)模式,连接各类银行和非银金融机构,聚焦城商行、农商行和农信社等重点客户,同时将平台横向拓展到支付公司、评级公司和互联网金融公司,为平台提供基础金融服务的“F2NF”(Finance2Non- Finance)模式。
在纵向客户网络搭建上,稳步推进 “F2F2C”(Finance2 Finance2Customer)的模式,将网络覆盖的范围拓展到金融机构的企业客户和个人客户,将平台资源变成了平台网络成员的“中后台”,从而实现其服务能力的提升和产品类别的丰富,真正做到“连接赋能”。
“中信同业+”整合了中信银行金融市场业务、国际业务和资产管理业务的优势资源,以及中信证券、中信信托、信诚人寿、中信建投证券、天安财险、华夏基金、信诚基金等多家金融机构资源,实现高效的“一站式”综合服务,以推动客户合作的深化,第一期上线的有同业理财、即期外汇交易、代开信用证、跨境代理人民币支付四大类不同条线的产品。
而对于广发银行而言,借助于中国人寿保险,也能实现业务创新。12月20日,中国人寿保险和广发银行联合推出“中国人寿—广发银行联名借记卡”,并同步上线“国寿一账通”专属应用。
“联名借记卡”打通了保险、银行的基础服务功能,持卡客户既可以享受中国人寿提供的保险保障、费率优惠、理赔分红、养老养生、投资服务,还可以享受广发行提供的投资理财、保费垫付、存款保险、融资服务、信用贷款、支付结算、商户活动、积分优惠等增值服务,使客户服务体验真正实现一卡通、一站式、一体化。
“国寿一账通”应用是中国人寿联手广发银行,实施“互联网+”行动的重要实践,该应用能从网上打通保险-银行壁垒,为客户提供身份识别、账户管理、理财投资、便捷支付于一体的服务,为客户提供中国人寿旗下所有保险银行资产的统一视图。客户可以方便快捷地对一账通钱包进行充值、提现,购买中国人寿旗下寿险、财险、养老险、基金等各种金融产品,余额还可自动转入货币基金,实现余额理财,解决了客户“多张保单、多个时点、多次缴费、余额闲置”的痛点,帮助广大客户更好地实现财务管理上的便捷和财富累积上的利益。
随着金融创新频率的加快,监管正改变传统模式。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正将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基金、期货、租赁、第三方支付、基金子公司、基金销售公司、小额贷款公司、典当行等主要金融牌照集齐,但金融监管已确定“穿透式”监管。中国人民银行有关负责人表示,“穿透式”监管方式,就是要透过表面现象看清业务实质,把资金来源、中间环节与最终投向穿透联接起来,综合全流程信息来判断业务性质,并执行相应的监管规定。(转载自经济观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