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是“钱荒”,一边是“资产荒”,市场到底怎么了?

江南愤青 |2016-12-24 22:361042

“钱荒2.0”真的来了么?继2013年钱荒之后,这一次的市场动荡再次告诫大家:流动性是金融机构的生命线。

“钱荒2.0”真的来了么?继2013年钱荒之后,这一次的市场动荡再次告诫大家:流动性是金融机构的生命线。在2013年钱荒之后,金融机构普遍加强了流动性管理,预计这次也不例外,明年金融机构也许会执行更为严格的流动性管理和风险控制。而市场的另一边,债券市场最近发生了这么大的流动性冲击和踩踏下跌,具体展现的形式就是大家现在看到的种种现象了。今天小编翻出江南愤青2013年发表过的一篇文章《钱荒的背后》,带大家再来回顾有关钱荒的一些基本道理,共同思考如今一边是“钱荒”,一边是“市场荒”下的市场怎么了?


来源:风吹江南(ID:jrjnfq)

作者:江南愤青


写在前面的话:


这文章是2013钱荒的时候写的,不是写给专业人士看的,纯粹做金融普及用的,所以写的很随意,大家也就凑合着看吧,没太多扯关于外汇大量流入流出对流动性方面的影响什么的。太深奥一时半会也讲不清楚。就谈点相对大家能接受也比较简单的钱荒方面的原因吧。事实上,金融问题,不是一个两个原因导致的结果的,他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推动的过程,A推动了B,B往往反过来也会推动着A前进,所以很难说什么是什么的原因,我们都只是在大量的原因结果中互相寻找因果论而已。真实的金融之间必然是互为因果的关系。

这篇文章,大家说的比较多的常识性错误主要是说,钱并没有流到央行手里,这点我也说了,我只是举了个极端的例子罢了。钱当然不可能都流到央行手里,一部分热钱的流出,也使得市场上资金少了,还有就是大量的资金固化成为定期存款,事实上也是挤占了流动性,因为是写给非专业人士看,就写了个大概,非要用专业眼光来看,本文,真的可能很多地方,都是值得商榷的。所以先做个说明了。

至于我认为是商业银行高杠杆导致了资金的紧张,很多人也认为不是,认为是实体经济的不景气导致的。这点,我到是不这么认为,所谓实体经济不景气,那怎么就不景气了呢?莫名其妙的就不景气了么?原因是多方面的,我前面说了,很多东西是互为因果的,货币的流动性泛滥也是经济不景气的原因之一,经济不景气反过来也可能使得流动性泛滥成为流动性紧缺,事实上,我们说大萧条也好,经济衰退也好,很多时候是不能用一些确定的道理可以进行推测的,经济因素,多种多样,你真能弄明白了,我估计拿个诺贝尔奖没啥大问题。所以也就别为难我这个金融小混混了。

钱荒就是银行没钱了,而不是你没钱了,可以理解为你明明卡上显示有钱,但是你去银行取钱,人家没钱给你。所以银行没钱,跟老百姓没钱,关系挺大。如果在国外,银行没钱了的话,铁定是大事,在国内,我们每天在看热闹,却从没人担心过自己会没钱,的确是挺有中国特色的金融体系。

银行为什么会没钱?

我们来看下银行是怎么运作的就能明白这个问题,假设银行拿到一百块钱,首先要交给人民银行20块钱,剩余的80块,留在银行的账户上,这个80块钱,对于银行来说,其实是欠了存钱的人的钱,而且还要支付利息,如果就任其放在账户上,银行只是损失,不但储户来要钱的时候要还80块,还要给利息,如果都这样,银行早喝西北风了。还养什么员工,造什么大楼啊。那银行怎么办呢。当然是拿了这80块钱去放贷款了。这80块钱的贷款利息而且还要高于给储户的100块钱利息才能赚钱。那就是意味着银行拿了100块钱存款,必然是需要赶快把贷款放出去,如果不放出去啊,就是亏的。

但是,一旦贷款放的太多了,那也不行啊,手上总要留点现金吧,不然的话,万一存款人都来取钱怎么办呢?但是这个现金留多少就成了关键问题。留的少了么,万一不够存款人取钱的话,那就会陷入大麻烦之中。留的多了,那盈利压力就很大,所以,这个点的平衡很重要,我们讲银行的三性,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

在我看来,安全性比较虚,本质跟流动性是一样的,因为银行最大的不安全因素就是来自于流动性,没有流动性,即使你看上去赚钱了,也一样死翘翘。举个例子,有个人买了几十套房子,看上去资产上亿,但是因为欠了人家几百万,他可能就死了。人家说怎么会?当然会了,两个原因第一个是他的房子卖不掉,估值上亿,跟能卖掉是两个概念。还有个原因就是本来也卖的掉的,但是市场听说你要死了,就非要等到你死了再来买。你就活活被逼死了。当年的金信信托不就是如此么。死了以后,一卖资产,嗨,这家伙死了以后把负债都还完,还多了六十几个亿出来。你妹的。世界就是如此残酷。没办法,所以银行要在流动性和盈利性两个里面走钢丝,选择个平衡点,既要保证每年能赚更多的钱,还要保证流动性不出问题。就是有存款人来要钱的时候,能给出的出钱。

这么说,其实大家也都明白了。现在说资金紧张,必然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银行的流动性没管好呗,有储户找银行还钱,银行还不了钱了。拍拍脑袋也都能想是什么原因了吧,就两个原因,第一个是亏的太多,倾家荡产了。第二个就是没亏,但是钱都放出去了,还没收回来。就这么两个可能了。如果第一个,我估计不需要别人来借钱,早就自己解散了。所以只能是第二个。

那第二个原因,就挺有意思了,因为银行贷款的资金,其实本质只是个数字,因为钱贷给了A,A拿到钱,买了东西B、C什么的,最终B、C拿到钱,还是以存款的形式会回到银行的账户上的,银行拿到存款之后,缴纳20%给央行,还留了80%,怎么办呢?继续放贷款。然后层层叠加,所以,贷款越放,其实市场上钱是越来越多的,并不会少下去。

但是这里就出现两个需要梳理的问题了,第一个问题是银行的钱和储户的钱,其实是两个概念,什么意思呢?你说你在银行有一百万钱,的确你是有钱,但是这钱因为存在银行这里,其实是银行的负债,银行未必会有一百万钱在账上,他都拿出去放贷款了。所以就会出现,你明明有一百万的钱,但是你去拿的时候,银行没钱给你。这里要表达的问题是你的钱,其实不是银行的钱,是银行欠你的钱。

所以,我们拿M2的数字很高,说市场不缺钱,我觉得不太对,事实上,这个情况就是我们的确有很多钱,但是银行就是没钱给你,那银行的钱去了哪里?很多人说,你自己也说了,银行放贷款出去,沉淀到资产去了啊。问题是我们仔细想下去,资产最后也只是个数字啊,钢筋水泥,都只是钱的表现形式,最终并不沉淀货币本身,货币去了哪里呢?其实前面说了么,你给银行100快,银行交给了央行20块,80块放贷款去,然后80块存到银行,在交16块到央行,剩余64放贷款,在存,在放,在存,在放。你们自己想想,到哪里去了?全部到了央行口袋里了。钱最终以货币的形式都到了央行手里。

所以,理论上,一个极致的情况就是,商业银行只要把贷款放到极致的话,一点流动性也不预留的话,那么商业的钱最终都是到了央行手里,大家留着在手里的都只是数字而已。那么看到这里其实大家明白了,为什么央行是妈啊,因为你怎么做,到最后钱都在他手里。 

那么讲到这里,我们就基本可以推导出一个规律,就是银行存款增加,放贷就必然增加,放贷增加,带来存款进一步增加,然后又推动了放贷增加,又带来存款增加,这个循环玩下去,最终的结果就是银行的存款不断增加的同时,银行的资产也不断的增加,但是银行的现金却在减少,钱荒的背后其实往往表现出市场不缺钱的特征。

所以我们现在去看市场,市场缺钱与否很多人在扯M2,M2其实包含了很多储蓄存款,所以很多人以M2高来说我国市场不缺钱,其实才是个伪命题。高储蓄率的背后必然带来银行的放贷冲动,从而造成银行流动性的紧缺。看到这里,大家都明白了吧,银行为什么缺钱?很多人说是因为银行把钱放错了地方,我认为也是扯淡,理论上,无论把钱放在哪里,只要贷款不断的放,流动性必然是紧张的。这里面不少专业人士会说,不对啊,央行不是规定了存贷比么?不可能无限放大杠杆啊。

表外业务本质就是拉皮条的业务

这里面就扯出另外一个问题了,啥问题呢?表外业务的问题。啥是表外业务呢?举个例子吧。有人找你借钱,你有钱,却被你妈妈管的死死地,不让你放贷,然后你怎么办呢?简单,因为你是有钱人,所以你身边都是有钱人,那就随手拉一个,一个不够,就拉一群,跟他们说,老子有个兄弟缺钱了,你们给借点,大家看你面子上说,借可以啊,你给担保不?你因为你妈妈管的紧,担保也不准,只能说,我不担保,但是你们丫还不信我么。借了就是了。大家看看你,在看看你妈妈,觉得都挺牛逼的,不会有事,就借了,他们就这么一借,得,他们大概也就赚个8%,你到好,就这么一吆喝,不担保也不出钱反倒能赚个10%,比他们多了去了。那个高兴啊。于是就拼命的做这个业务了。

这个业务本质就是拉皮条的业务,因为你啥都没出啊,也不带风险啊,他们真出事情了,跟你也没关系啊,你妈来责问你,你也就说一句,关我屁事。当真是光你屁事么。当然不是啊,真项目出问题,还不出钱的时候,你难道还真一句话关你屁事么?如果真能光你屁事的话,那还真到不会出问题了。可是问题是,现实都没想象的那么好。真项目出问题的时候,你朋友估计一个个堵着你家门,不让你出去了。你妈也得救你,除非你真做好了再也不在这个世界上混了的地步,否则这个你看上去光你屁事的钱,你还得还。前段时间看报道说,光大得收回90%的贷款,才能实现理财产品的兑付,你妹的。这个业务得做的多大啊。

同业市场的问题

我前面说了,规模不断的放贷款,必然意味着银行的存款也是日益增加的,有很多银行存款增加了,但是又找不到特别好的地方去放贷,或者短时间不用,就都会放到同业市场里去,什么是同业市场呢。简单说就是兄弟姐妹自己间玩借钱的地方,今天我多点,明天我多点,大家互相借,都是一个妈生的,总归没问题,本来大家都是在外面借钱的,现在发现原来兄弟姐妹都这么有钱啊,没必要外面借啊,成本低,速度快,就这里借吧。

于是个别孩子,就开始别的地方也不去借了,就在这里借,今天借大哥200块,明天去二哥那里借个200还大哥的,反正一年又一年都这么借下去就是了。弄的最后,大家也都这么干了,问题就来了。总的有人去别地方借进来吧。否则都加都借入,谁来借出啊。于是借到后来,发现这个市场都没钱了,央妈本来平时还扔点钱到这里来的。现在也突然不扔了,于是,一个个开始闹翻天了,本来民生该还光大的钱,结果没还,光大也就没钱还兴业了。反正一个欠一个。一个还不了,大家都还不了。也就几个大哥还好点,因为听话。一边是借不进来钱,另外一边却是要很长时间才能把钱收回来,资金紧张的问题,就出现了。

所谓同业市场的问题其实跟存款的问题本质是一样的都是银行找资金的地方,但是呢,因为储户的钱相对稳定,不太会形成挤兑性的风险,但是同业市场的钱,规模大,稳定性也差,并不是随时都能借到,所以一般的银行都不会把同业市场的钱当成主要融资的地方,而个别银行还真就这么干了,所以,碰到流动性整体紧张的时候,同业特别会成为出问题的地方,一个头寸么有调拨好,就违约了。

但是这里的核心其实都是银行不断放大杠杆的后果,所以要解决流动性紧张的问题,其实要解决的是贷款为什么会不断扩大的问题。为什么金融机构不断的想办法想放贷款?简单点想,就是想赚钱呗。因为只有不断的放贷款,才能有源源不断的利息收入啊。这么简单的道理谁都知道。但是他们难道不知道不断的扩杠杆放贷款,碰到流动性问题怎么办?

这里面有两个可能性,第一个命题,我国走的是,严准入,宽监管的监管路线,什么叫严监管呢?说白了,我国的银行机构的诞生,其实就是个十月怀胎的过程,每个但生下来的金融机构啊,到最后都是央妈的亲生儿子,要成为这样的儿子不容易,既然生下来了,做妈的,基本上就是护犊子一样的护着了。事实上,所谓的存贷比突破,违规放贷,表外业务表内化,做妈的能不知道么。都知道,但是都睁只眼,闭只眼,一直就这么惯着。越惯着,这些纨绔子弟就越来劲,一个个飞扬跋扈,整天正事不干,就想着调戏良家妇女,偶尔干点拉皮条的事情。

长久以来,银行就是这么个认识,很少会把流动性的问题放在心上,事实上,在国外,不少银行都是死在流动性上,前面说了,哪怕你资产在后,在你出事之后,再好的资产都是个屁,压根没人要,估计还不少人就在边上,等着你死,收你的资产,娶你的老婆,让你儿子喊他爹,但是中国不会。这个妈太牛逼。怎么都惯着你。有这个认识之后,他们所要做的就是不断扩杠杆,哪怕这个妈妈,没事也喊着,你们啊,给我低调点。在这样,就打你了。但是事实上,真到了生死存亡,做妈妈的还真必然会出手,所以这次所谓的危机,我第一天就说了没事,做个家法罢了。打一顿也就了事了。鬼才信,会看着儿子死。事实就是如此。

当然这里还有个问题自然就是做妈妈的也不容易,护犊子是一回事,但是怕小孩子死了引来一堆麻烦事情也是实情,银行的倒闭在市场都是大事情,会引起很大的社会不安,所以,为什么央行一直在强调要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估计这几年做妈妈的也想明白了,不能在这么惯着了,否则早晚得出大事情,所以在想办法先做善后的事情,做好后,估计也就任其自生自灭了吧。如果能做到这一天,我看大量的银行,会真的把流动性当一回事,否则我看中国的银行永远不会有流动性的问题。国家的背书在身后,让没人会相信银行会破产,没人会来挤兑,你们看,连兄弟借钱都不肯还了,居然外人都只是看看热闹,谁也没想过要去把钱提出来。这是什么?这就是中国银行业的集体牛逼之处啊。

上面是我的第一个考虑的可能性,就是缺乏对流动性的顾虑,使得银行业会不断的放大自己的杠杆,不断的想实现高利润的增长,最终使得流动性出现问题。

其实这里面还衍生出另外一个问题,因为贷款的不断发放,市场的钱越来越多啊,就会出现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就是货币流动性泛滥,说白了就是银行想尽办法放贷款,诞生出了两个很有意思的逻辑,第一个是钱追着项目走,事实上,很多时候,金融是零和游戏,很多人肯定不认同,但是我举个例子,大家就能明白了。理论上资金的投入最终是要靠实体产生收益来归还资金利息的,实体产生收益的可能性是资金投入的最终来源,但是我们其实往往能发现,资金的投入量远远大于实体能创造的效益,尤其是社会形势不好的情况下,大量的资金,回到最后都到了击鼓传花的游戏里去,这个时候,资金是不断叠加利息的,却没有地方产生收益,于是资金到最后就是零和游戏,高于经济增长部分的资金投入到最后就是零和游戏。大量的资金要放出去,到最后的结果就是投入到了这种游戏中去,因为根本没有那么多项目需要来借钱。很多人这里感到困惑的是,为什么那么多钱不去投向小企业呢?你不是要放钱么,怎么不投呢?

这里就是资本的两个特性了,第一个特性是风险评价特性的不确定下的高收益追逐特性。同样都不具备风险明确评价依据的情况洗啊,资本首先是选择高收益的项目。第二个特性就是所有的银行都着急放贷款的情况下,一般都选择大体量的项目尽快越早实现项目投放,而小企业都不具备这两个特性,使得资金泛滥的情况下,都投向了大体量和高收益的项目。所以在钱追着项目走的情况下,你们会发现,反而小企业其实是更拿不到钱的。悖论就出现了。

我们现在说我们要倒逼着把钱流向小企业,事实上,如果小企业不赚钱,你把资金逼也逼不回去,傻逼才去投亏钱的企业。但是如果我们分析小企业为什么不赚钱的时候,就可以发现把资金从这种追逐游戏中脱离出来其实到是的确可以降低小企业的成本的,因为资金每天追逐那些高收益的项目,推动了大量的实体企业的成本的,现在的政策的确不需要把资金回流到实体,让他们在银行的体系里安分的呆着,就已经能很大程度的降低实体企业成本了。但是这个很难,因为让银行每天看着躺了那么多钱,不拿出去放了,心里就难受啊。于是博弈就是这么出现的。银行就是想放贷款赚钱,政府就是要不让你放。怎么办,我看让整天想着放贷款的银行死个一家两家,给个教训的确是挺好的事情。就看你央行敢不敢了。

不过回到这里,我们要深刻反思的其实还有个命题,很重要,是什么呢?就是商业银行的逐利性是怎么养成的,商业银行犹如一头吃不饱的恐龙,未必是天性。我自己看了下我们的商业银行其实有时候也挺为难的,事实上商业银行的高逐利性跟我国的货币发行体制是有很大关联性的,当然还有跟最近的巴塞尔协议三的出台也是有很大的关联度。从当前的几个情况下,商业银行陷入的一个困境就是换成谁,成为了商业银行,其实都会被逼的不得不去放贷。这里面因为时间关系,我就不扯下去了。

钱荒是因为银行不断的放贷冲动下的必然结果,无论你找什么理由,只要银行不断的发放贷款,不保持较好的流动性,就必然出现钱荒的结果,与此相对的是因为贷款的不断发放的同时,还变相创造出很多的存款,也就出现了所谓的钱荒和钱多,同时并存的局面。

所以,我们需要深究的是为什么银行会不断的扩大杠杆去放贷,仅从表面上看,当然可以理解为商业银行对当前利润不断的追求的结果,因为只有不断的发放贷款,才可能不断的创造利润,尤其在中国几乎不太可能出现流动性危机的情况下,这种情况的发生就相对容易能理解了。

只是这个命题如果在深入下去,我们可以发现商业银行对于放贷的冲动,除了对利润的渴求之外,还有现实的很多原因。其中根本上而言,我个人感觉还是我国的货币发行机制出现了问题。

这个问题有点拗口,简单点说就是大家每天在用的钱是哪里来的。有人说,你不是说了么,是央行发行的呗,央行发行了基础货币,然后通过商业银行,又创造了更多的钱。这个话对的,但是问题是,央行怎么来发行货币呢?是不是可以随便发行,爱发多少就发多少?理论上,国家背后有枪在手,自然是可以爱发多少就发多少,但是事实上来看,真正随心所欲发行货币的国家基本没有。因为一般随心所欲的不节制的发行货币基本上的结果都是亡国,1949年的上海城,几十捆纸币最终早上能买只鸭子,到了下午只能买个火柴盒。这种局面下,不亡国,那才是笑话。

所以,发行货币并不是随心所欲的结果,哪怕到了现在,大家都一直在指责我国政府滥发货币,但是实际上我国政府每发行一块人民币,背后都是有资产做抵押的,也不能算是滥发,只是抵押的资产是美元罢了。

要清晰简单的解答货币发行的问题,我觉得有必要把历史的眼光往前推。事实上当一个社会还不够发达的情况下,是不需要纸币的发行的,虽然宋朝就有了纸币的出现,但是那时候的纸币,其实只是一种结算方式的工具,应该没太多的信用附加,一张纸币背后必然代表了一块金属货币,纸币存在的必要性就没有,因为在那个年代,金属货币足够可以满足社会的需要,不需要纸币来创造信用替代金属货币,只有大规模的工业化的时候,金属货币无法满足日益扩张的信用结算的时候,纸币的意义才会出现。

但是货币的出现带来的麻烦事情就挺多了,因为脱离了金银等金属货币跟纸币的挂钩之后,纸币本质就是一张纸,本身是不具备价值的,那在市场上,到底发行多少纸币财是合适呢?发多了,钱就不值钱,引发社会问题,发少了,不够用,无法满足社会需要也是个问题。所以,各个国家都产生了各自的货币发行机制,用来确保市场上合适的货币投放相对合适,货币投放也是政府对市场经济干预的一种方式。

美国的货币发行机制

美国的货币发行机制,在1913年的美国《联邦储备法案》里规定,美元的发行权归美联储所有,而美联储其实是简单理解类似我国的银行业协会,跟美国政府是没有必然关系的。所以美国的货币发行权不在政府手里。但是法律又规定了美国有发行国债的权利,同时规定了美联储不能拒绝美国政府把国债抵押到美联储。绕了一大圈,其实意思还是美国政府可以通过美联储发行美元货币。

这种方式大概占据了美国80%的基础货币的发行量,本质上理解其实美国政府其实是通过自己的信誉来发行基础货币的,当然政府也不是无限制可以发行的,美国国会批准国债的发行规模,总体上而言,美国的基础货币的发行还是有所制约的,另外由于美国国债的基础是美国未来的财政收入,所以理论上美国发行货币是以未来的政权稳定所收取的税收作为发行货币的基础,也是个纯信用的货币发行机制。

由于美国的综合实力,全世界都看得到,所以还产生了更有意思的结果,美国发行的国债,被很多国家给买走了,不需要美联储印刷货币来兑现,别的国家会拿真金白银的钱来购买这些国债。中国是其中最大的一个购买者。

这其实也就是为什么美国不断的发行货币,却不会在美国出现大规模通货膨胀的格局,主要还是因为全世界都在为美国稀释流动性的结果。美国人印刷了的美元,却可以购买物美价廉的商品的同时,还能获得大量便宜的资金,使得美国处于基本上无本万利的局面。当然这个跟美国的货币发行机制其实没有太大关系。回到最后,是美国人的综合实力,让他的国债具备相当高的安全性。这个安全性成为了大量资金的追逐,也使得美国能够以非常低的利息获得资金。

当然由于美国在全世界的影响力,美元不断的印刷,最终还是会导致全球性的通货膨胀的,一旦通货膨胀之后,那些持有美元现金和美元资产的持有者就会出现贬值和缩水。所以有一段时间全世界都希望美国能够克制印刷钞票的冲动,保持美国的国家信用。但是事实上,只要世界上没有第二个综合实力跟美国一样的国家出现,你就无法改变这个格局。

中国的货币发行机制

中国的货币发行机制,就比较复杂了,美国的货币发行机制这么多年来没有变过,但是中国其实到目前都尚未有稳定的货币发行机制的出现,我国法律之规定了中国人民银行是货币发行机构,但是如何发行,限额如何规定,都是没有明确的操作意见。从这个角度来看,因为没有货币发行机制,也就是的央行其实是缺乏独立性的,也是没有货币政策制定的可能性的。而恰恰这个可能是钱荒的最大根源所在了。

事实上,在八十年代的时候,我国也采取过跟美国一样的货币发行机制,稍微有点区别是我国是不允许央行购买国债,但是允许商业银行购买国债,然后抵押给央行,变相投放,不过本质是一样的。央行得到债券,国家财政部拿到钱。但是我国跟美国的情况却出现极大的反差。1984年政府直接从央行拿走260亿,到了1991年每年直接发钞1000多亿。这期间发生了1988年大涨价,涨价直接导致了惊心动魄的19*******,几乎把政府推到自杀的悬崖上。同样都是发行国债换得基础货币的方式,却截然不同的结果,也是很有意思的命题。

我国到了1994年进行了外汇管理制度的改革之后,开始了一直沿用至今的货币发行机制,就是跟美元挂钩的货币发行机制,改变了过去政府没节制的发行货币的冲动,改成收入美元之后的强制结汇制度,什么意思呢?就是老百姓出口贸易赚回来了美元,央行就要求这个美元必须结成人民币,按照当时特定的汇率强制结汇,于是央行拿到了美元的同时也就在市场上投放了人民币。

这种人民币的发行方式有个前提就是必须要能大量出口创汇,才有可能不断的投放货币,而恰逢中国的人口红利政策在这个阶段不断出现,出口企业通过极为廉价的劳动力,生产了极为廉价的商品,出口到全世界去,换回了大量的美元,从而使中国改变了过去十几年里一抓就死,一放就乱的经济乱象,较为彻底扭转了局面。这个阶段的货币发行机制,其实是功不可没的。

现在,很多人都在指责房地产行业的暴利,但是仔细算下来,是恰恰反过来的,我们要梳理逻辑的话,如果不是房地产企业吸收了极为庞大的流入的货币资金,我国的社会整体通货膨胀率可能还要更高。

而因为房地产的存在,一方面吸收了较多的资金,同时创造了大量的附属产业,从而进一步的带动了我国的经济发展,从这个角度来看,出口跟房地产一方面有正相关性,另外一方面都是较好的推动了我国的经济发展,投入市场的人民币被引向房地产,房价提升带动地价上涨,地方政府获得的土地出让金不仅养活了政府自己,而且还可在城市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广场文化中大显身手。银行通过向开发商贷款,向购房者按揭,也赚得盆满钵满,前几年面临破产的愁云也一扫而空。房地产的兴旺又带动了国有企业长期盘踞的钢铁、建材、能源等行业的增长,宏观经济全盘搞活。

房地产对货币有极强的吸附力却无产出功能,贫富悬殊导致房价高企却传导不到生活必需品,经济高涨却无通胀之虞。巨额的外汇储备回流美国,通过购买美国国债,还可获得收益。导致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汇率联系机制在中国却硕果累累,甚至庞大的外汇储备也已成为外交战略的筹码。

中国其实难得过了很十来年很不错的好日子,只是这种好日子能过多久就是个很大的问题了。

美元挂钩的货币发行机制的弊端

但是随着外汇储备的不断增加,负面性其实也体现的极为明显了,事实上,最大的负面性,就是在于这种货币发行机制缺乏了主导权,使得我国的基础货币的投放是被动进行的,当然你也可以通过降低出口规模来进行调节,但是这个对经济的的伤害更大,所以也很麻烦。没办法独立的发行自己的基础货币,这几年对我国的经济的伤害,其实并不是体现在为美国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廉价资金和商品上,因为毕竟这个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是相互受益的行为。主要的伤害其实在于过去几年里变相投放了太多的基础货币,虽然这些基础货币的背后都是有美元资产作为储备,也是具备极强的信用属性。但是我国经济其实已经越来越明显的意识到,货币泛滥对于实体经济的冲击和伤害了。

过去几年,每年的货币投放规模都在往上走,虽然央行可以通过再贴现等一些手段来回收一些流动性,但是那也只是延缓时间而已,最终都还是要到市场上去的,所以当货币不断的投放到一定数量之后,就出现过多的资金催热了整体市场的泡沫化的格局。

泡沫化可怕不可怕?很难下定论,因为事实上,只要是资产就是带有泡沫化的,无非程度大小不同罢了。交行牛锡明董事长曾经说过,过去十年银行的高盈利的背后其实是资产的高增值,这里反映两个重要命题,第一银行持有的资金流向重资产居多,第二资产的增值在过去十年远超过实体盈利水平。事实上,凡是资产,在价格不断上涨过程中,必然是偏离其本身价值的,尤其是乐观预期之下,偏离更大,事实上,因为钱不断追逐着走的背后,使得其价格偏离价值是必然的逻辑。

从这个角度看,凡是资产,都存在泡沫。而一旦去泡沫化开始了,则必然是超跌。也会落到本来价值以下去,例如,美国1929年有张照片,很伤感,就是华尔街,一个人站在一辆汽车上,然后一块牌子,500美元。什么概念呢。一辆无论从什么角度来看都远超过500美元的汽车,事实上,我估计可能连500美元都卖不掉。为什么?没现金的人,没办法买。哪怕再有账面资产,一样买不了,而有钱的人,却知道还会在跌,所以不肯买。这就是资产内在属性。其实做过股票的人都知道了,追涨杀跌的背后,就是人性。

我自己个人感觉,一旦逻辑上认定了一个市场货币属于超发阶段,几个必然的逻辑是可以推断出来的,第一个就是泛资产化,啥概念呢。就是任何缺乏弹性的物品都可以成为资产,资产的定义,其实我在声明下,不是只有房子才是资产的,任何能带来预期收入的东西都是资产,如果社会认定一片树叶,能赚钱,而且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同,那么就是能赚钱的。例如最近的比特币。当市场都认定他能在未来带来预期增值,一个人信了,两个人信了,到最后某个特定的圈子都信了,那么事实上,他就是会增值的。这样的东西都可以成为资产,而泛资产化,就是市场上不断的出现各种可以被认定为资产的东西。其实这几年最典型的是什么呢?是前些年很疯狂的艺术品,当然还有一直在热炒的此起彼伏的农产品,例如大蒜、茶叶、药材等等,背后的逻辑是什么,是市场资金太多之后,到处寻找出路的行为。资金太多的原因,就是分为两个层次来看了,第一个是基础货币发行过多,第二个就是商业杠杆用的太足,创造了太多货币。

因为市场资金太多,而实体却无法创造出足够多的收益来对应如此多的资金,那最后的最后,其实整个市场就是一个庞氏骗局的击鼓传花的游戏。当市场有太多的钱的时候,一方面是单纯的实体已经无法容纳这些资金,另外一方面钱太多的时候本身就是推动资产不断上行的趋势,对于资本而言,逐利性是第一位的,商业银行既然不愿意把钱放在银行里,必然是把钱投入到高收益领域去,尤其还是需要大体量,这个时候,资金流入大体量的资产成为必然的结果,也是唯一的选择,而资产的特性就是流动性较差,较差的流动性回到最后就是新钱还旧钱,旧钱反过来又变成新钱,去接原先的旧钱,看上去大家都得利,实际谁都没赚钱。赚的只是市场的估值和预期罢了。

市场格局就演变成了资金推动资产上行,资产反过来又让资金紧缺,因为大家都为了多赚资产升值的钱,也拼命的把自己的流动性压倒最低,银行是理性人,自然是如此操作啊。当对资产的升值具备很高的期望的时候,市场的高利贷也会不断的被推高,归根到底是两个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个悖论我觉得我已经在上一篇解释的非常清楚了,货币多了导致的结果就是让流动性不断的压倒最低,都去追逐资产的高增长去了。当一根弹簧到了极致的时候,就失去了弹性。这个时候,危机就出现了。一根稻草就会压死人。

商业银行其实也都是理性人,在狂热的市场背景下并非不聪明,很多时候也是被当前的利益的驱动催着走,如果央行不改变货币超发的情况,那么必然就会出现这种格局,前几天有人说要降准,我到是觉得不现实,事实上,我国的法定存款准备金大概是17%的要求吧。貌似是。没去查。而我国还有大量的超额存款准备金的存在,这部分商业银行其实缴纳在央行,拿到的只有0.67%左右的一个利息,而事实上商业银行在外面吸储的存款,平均价格我看都要到了1.6%左右了,这说明什么呢?说明了作为理性商业银行,肯定是要摆脱这种明显亏损的事情啊,那他的做法会如何?必然是赶快把放贷规模做起来,然后把这部分的备付金做成法定存款准备金啊。你作为央行,其实不但不该降准,反倒应该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让商业银行别亏钱,否则到最后,想尽办法逃避监管区放贷是必然的格局。这些都说明了,市场上都是聪明人,而且市场还会劣币驱逐良币,当一个坏孩子在干坏事的时候,你不说他,那么必然大家一起干坏事。很正常,都是人性使然。

当然这个是题外话,意义不大。这篇文章其实非常的简单,我也能码出这么多字,真心佩服自己,核心其实就是说明了,我国的货币发行机制是跟美元挂钩的,外汇储备越大,就必然市场货币资金越多,而货币市场资金越多,那就必然使得市场的资金都涌向重资产,并且不断推高资产的价格,然后造成钱荒和钱多,同时并存的格局,前者是流动性被压倒机制,而后者其实是预期被抬高到极致。事实上,都是一堆傻逼的资金游戏罢了。

货币发行机制如何改?

事实上,我说过,我是个批评家,不是建设家。让我提问题可以,但是让我想办法,真没办法,所以这个章节,就留给有能力的人来做吧。

我自己大概想几个方向,第一个方向就是想办法尽快资本项下开放,当然这个是双刃剑。管得好,可以学美国一样,全球稀释流动性,事实上,我们很大程度上是在给美国解决通胀压力。我们也要想办法。

第二个方向,我个人感觉把央行的外汇管理职能给剥离了,剥离给市场?剥离给财政部?反正能剥离还是尽快剥离吧。

第三个方向,赶快花外汇。现在政府鼓励个人手里持有外汇,我看也解决不了大问题,要想办法花掉一些,钱花掉财是自己的。否则看看是美国最大的债主,弄到最后还要看美国人脸色,这种感觉也不好。

第四个方向,设立主权基金。虽然中投效果不好,但是也不能否认这个操作的意义,把自身的绑在美国人身上,感觉还真的不是那么的靠谱。

我想这四点,其实大家都看得到,只是不知道该如何做罢了。央行那么多专家在手,我写的这点东西,也就只能当个金融普及用。这篇比较严肃,不耐看,大家别介意,而且讲的东西也很简单。

最后说一句,我们其实已经到了可以恢复发行国债的方式来进行投放货币的发行机制的时候了。八十年代不行,不代表现在不行。


3
标签:钱荒 资产荒 
发表评论
同步到贸金圈表情
最新评论

线上课程推荐

火热融资租赁42节精品课,获客、风控、资金从入门到精通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10.11 10:35
  • 共 42 课时
相关新闻

中银协报告:截至2023年末城商行总资产规模55.20万亿元 占银行业金融机构比重为13.23%

2024-10-21 14:52
60765

铁建资产首单业主保理业务成功落地

2024-09-27 13:18
165502

上海票据交易所和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联合举办供应链票据资产证券化业务座谈会

2024-09-27 13:16
167173

彭立峰:规范发展供应链金融业务,更好匹配高新技术、文化旅游等领域企业“轻资产、重智力”特点

2024-09-26 13:29
137623

4连板双成药业:公司正在筹划重大资产重组事项 能否最终成功实施存在不确定性

2024-09-19 14:05
150367

国家外汇局:8月境外机构继续净增持境内债券 外资配置人民币资产意愿保持稳定

2024-09-19 13:44
143572
7日热点新闻
热点栏目
贸金说图
专家投稿
贸金招聘
贸金微博
贸金书店

福费廷二级市场

贸金投融 (投融资信息平台)

活动

研习社

消息

我的

贸金书城

贸金公众号

贸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