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函业务 | 商业银行的新机遇与挑战
保函是信用资源跨区域跨主体分配的重要工具,具有交易担保、风险分配、资信确认、融资支持等重要功能,是商业银行的基础业务。银行在保函领域面临全新的发展机遇。
保函是信用资源跨区域跨主体分配的重要工具,具有交易担保、风险分配、资信确认、融资支持等重要功能,是商业银行的基础业务。银行在保函领域面临全新的发展机遇。
一、保函业务的发展机遇和广阔前景
保函业务是与国家战略配套的金融工具,是银行重要的战略机会。2015年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额3.96万亿美元,占全球总额的11.90%,实现对外投资1180.2亿美元,同比增长14.7%,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完成营业额1540.7亿美元,同比增长8.2%,新签合同额2100.7亿美元,同比增长9.5%。人民币国际化、自贸区建设以及资本项目开放推动的货币和资本流动催生新的保函需求,工程保函、船舶保函、融资保函、发债保函、并购保函等成为必备的银行金融服务。
保函业务的市场规模高速增长,是经济新常态下银行重要的利润支撑点和增长点。2015年,工农中建四大商业银行保函余额达到24450亿元,信用证余额7232亿元(见表1),保函业务的规模体量大,已经远远超越信用证业务余额,是其3.4倍。历史来看,2006年我国境内保函余额已超越信用证,在银行担保承诺及国际业务领域的地位和应用日益凸显。全球来看,保函(备用信用证)的市场规模也远远超越信用证,比如,美国2014年二季度,164家大银行备用信用证余额2064亿美元,商业信用证只有103亿美元。保函已经成为银行涉入贸易投资领域的主流业务。
二、法律监管环境助力保函业务发展
保函业务的运行规则涉及法律、监管和国际惯例。我国保函业务相关法律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等。保函业务监管主要涉及外汇管理局、商务部、发改委等部门的规章和监管要求。保函业务常用的国际惯例主要有URDG、ISP98以及UCP600。在适应全球化发展不断深化开放过程中,我国在保函领域的运行规则也在不断地完善和调整,给保函业务的全球化发展以及国内发展提供了更为有利的环境。
三、新的风险和市场形势给保函业务带来挑战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低迷动荡,欧债危机、恐怖主义、地区动荡都以不同的方式影响和放大了保函业务的风险,商业银行需要关注并加强保函领域的风险管理。
(一)保函领域的索赔和纠纷形势严峻
当前全球低迷的经济形势激发了市场主体的风险规避意识,放大了保函业务的市场需求,同时,也带来了保函索赔和保函纠纷的增长。近年来,工程保函、船舶保函领域的纠纷频出,给商业银行、承包商、船厂以及贸易商带来了新的挑战。保函索赔笔数也逐年增长,以工商银行的索赔统计为例(见表2),2012年和2015年收到索赔的笔数都有大幅增长,2016年形势更加严峻。商业银行需要关注保函索赔及纠纷,提升处理索赔及纠纷的专业能力。
(二)保函业务风险特征复杂专业性强
保函业务的风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申请人或被担保人违约风险、受益人欺诈或恶意索赔风险、转开保函下的转开行信誉风险、分包合同保函项下的主承保商违约风险、保函文本技术风险、法律和仲裁风险、对外担保中的汇率和国家风险、司法止付等。保函风险涉及信用风险、法律风险和技术性风险,并受国际形势和国别司法环境的影响,风险来源多样,风险控制压力大。受国际国内形势影响,近年来保函索赔和诉讼事件明显上升,尤其是受益人恶意索赔、申请人无力偿付、银行操作不当造成损失等三个领域,对银行在保函领域的专业能力和风险控制提出了新的要求。
(三)国内银行同业保函领域的投入和竞争加剧
面对保函领域的市场机会和复杂的风险特征,国内商业银行普遍加强了保函业务的专业投入,进一步强化了银行在保函领域的竞争态势。中国银行组建了超过100人的保函团队,配备了保函专家,负责国际国内保函的技术审查、业务处理、专业咨询。工商银行在国际结算单证中心组建了40余人的保函团队,并专门成立了小语种保函团队,为各分支机构提供专业支持。进出口银行设立了船舶保函团队,负责船舶保函这一细分市场的业务处理、纠纷处理、以及船厂重组等事务,业内领先。面对广阔的市场和特殊的风险形势,各家商业银行都加大了保函领域的重视和投入。
四、对策和建议
为抓住保函业务带来的巨大机遇,应对保函领域新的挑战,商业银行需要充分重视保函业务带来的巨大市场机会和风险特征,统筹资源提升保函领域的市场规划和专业能力,发展新格局。
(一)加大保函领域的市场投入
银行的保函市场具有万亿级的市场规模和更为广阔的前景,中国在从贸易大国到贸易强国的转型中,中国的银行有机会在保函领域超越外资银行,在服务国家战略和实体经济的过程中,在保函领域实现跨越发展,领先全球银行业。商业银行应该关注并服务于国家战略,加强国际市场和交易合作模式的跟踪研究,开发与国家战略和全球趋势配套的保函产品,支持国内经济转型和供给侧改革、中国企业“走出去”、国际产能合作、国际资本流动等,同时,加大人员投入和资源投入,加强保函领域的风险控制,把保函业务培育成经济新常态下商业银行的增长点。
(二)加强保函领域的专业建设
保函业务涉及法律、监管、国际惯例等多个领域,面临纠纷、诉讼、索赔等多项挑战,商业银行在拓展保函业务过程中务必走专业化道路,构建一支具有法律、专业、语言跨界能力,有国际视野的保函专家队伍。一方面来研究保函产品开拓保函市场,另一方面来控制风险、承载运营、解决纠纷。一定程度来说,保函领域的竞争就是专业和专家的竞争,银行需要超越传统的运营理念,构建与保函地位和潜力相匹配的激励制度,持之以恒地强调专业、重视人才、加强专业建设。
(三)加强保函领域的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是发展保函业务的重要根基,是保函业务健康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根本保障。银行通过集约化的业务处理和技术审查构建一个专业高效的流程控制体系,是保函风险控制的运营保证。在这个基础上结合保函业务的风险特征,统筹管理信用风险、技术风险、法律风险、国别风险,进一步加强保函调查、保函审查和保后跟踪的风险控制环节,切忌流于形式。同时需要加强保函风险控制的精细化管理和信息技术应用,加强对基础交易的理解和把控,跟踪市场动向和风险事件,完善风险预警和信息通报制度,提高对系统性保函风险的控制水平。
(四)关注独立保函在国内的应用
独立保函以其便捷、高效、单据化的特点在国际经济交往中得到广泛应用,但是国内司法判例中多不承认国内保函的独立性。中国商业环境的不断进步,以及最高院新的司法解释的出台,将会为独立保函在国内的应用提供司法支持,银行保函将广泛应用于国内工程、融资、发债、资产证券化等领域,商业银行如何抓住国内保函的机遇以及如何借鉴国际独立保函成功运营的优势来发展国内保函,是银行要面对的一个重要的课题。
部分转自《中国城市金融》2016年第9期
附:保函与一般担保的异同
担保是担保人以自己的信誉为基础, 用保证、抵押或质押等方式保证某种事件发生或不发生。保函是一种以款项支付为手段所作出的信誉承诺, 是一种货币支付保证书。在日常业务习惯中, 人们往往是将这两个名词相混淆使用而不加以区分的。然而, 严格地说, “保函”却不完全等同于 “担保”, 它们之间还是有所差异的。
这种差异主要表现为: 首先, “担保”的概念要远远大于 “保函”, 担保既包括保函业务, 又可以包括其他诸如票据保付、信用证保兑等等, 即使信用证本身也可以被视为一种担保手段; 因此, “担保”并非只有 “保函”这一形式; 其次, “担保”既可以书面形式, 也可以采用口头的方式作成, 而决非局限于文字这一种生成方法; ,“担保”既可以是以支付手段来表达的信用, 也可以是不做任何付款保证的一般性的信用承诺, 也就是说, 在 “担保”项下, 担保人既可以作出支付的承诺, 但也可以不作这样的承诺而仅仅成为一种道义上的保证而已。作为银行对外保函, 它包含四层意思。
第一, 银行对外保函是以文字所体现的付款保证承诺方式, 不包括抵押、质押、留置及定金方式;
第二, 是以书面形式保证。所谓书面形式, 是指不论它是以函件, 还是以电报而成, 它首先是一种书面的法律文件;
第三, 对外保函的债权人是有限定的, 仅限于中国境外机构和境内外资金融机构, 因而被纳入我国的外债管理;
第四, 是一种以保证支付的形式来体现和表达信用的手段和方式, 而决非一般道义上的担保承诺。由此可见, 对外保函与一般担保有着明显的区别。它是一项具备鲜明的法律规定性和政策规定性、对操作水平有较高的要求、风险性很大的业务, 其主要风险也可以归纳为有关当事人信用风险、法律政策性风险, 以及保函本身的条款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