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海明:人民币或将成为国际避险货币
如果未来两三年内爆发环球金融危机,笔者认为,届时“一带一路”将不是一个选择,而是一个必需,人民币也很可能将成为国际避险货币之一。
作者:梁海明,一带一路百人论坛专家委员会委员;
本文来源:新浪财经;
引自:一带一路百人论坛
如果未来两三年内爆发环球金融危机,笔者认为,届时“一带一路”将不是一个选择,而是一个必需,人民币也很可能将成为国际避险货币之一。
环球很快将爆发金融危机?笔者近日在澳大利亚出席国际金融技术分析师协会(IFTA)年会时,与一些参会金融分析师交流,许多人从不同类别投资品走势的技术分析中,都读出了波动加剧的意味。对此,笔者认为分析师的看法并非耸人听闻,其实有一定根据,也开始出现一些征兆。
根据彭博社的分析显示,环球金融市场容易“逢七必灾”,例如,1987年10月19日当天纽约股市下跌幅度创史上第二大跌幅,香港股市当天也下跌超过10%,两大国际金融中心爆发小股灾。到了1997年,“逢七必灾”的情况更严重,当年爆发亚洲金融危机。到了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引发记忆犹新的全球范围内的金融海啸。
那么,很快就到2017年,“逢七必灾”的魔咒会否出现?如果出现,将会是由哪个国家或者那个区域引爆呢?不少参加国际金融技术分析师协会(IFTA)年会的金融分析师对于这一点则众说纷纭,没有准确答案。
在会上,笔者也表示认同未来两三年内或将爆发环球金融危机的说法。笔者此前曾在多个公开场合指出,在2008年爆发环球金融危机之后,美国经济、金融市场立陷困境,为挽狂澜于既倒,美国推出的量化宽松政策(QE),该政策其后引发多国央行跟随,令全球各地金融系统各方面都高度同质化,这种同质化实际上是扩大了风险的关联性,从而增大了整体脆弱性。如果多数金融机构共同的风险假设被证明是错误的话,整个金融系统都会受到感染,从而引发新一轮的环球金融危机。
除了上述因素有可能引发下轮环球金融危机之外,笔者相信至少还有以下几个因素或将引爆环球金融危机。
其一,欧洲多家银行接连陷入财困,易引爆金融危机。
虽然环球银行体系看起来较上几次金融危机时更为健全,但实质未然,近期除了德国最大市值的上市银行德意志银行深陷巨额亏损、股价下跌、市值缩水等的危机之外,身为欧洲第三大经济体的意大利,该国金融业的不良贷款比率高达18.1%,不但远超5.7%的全欧元区平均值,且该国这一比率更是美国的10倍,即使在2008年爆发环球危机之时,美国银行业的不良贷款比例仅有5%。
屋漏偏逢连夜雨,意大利银行的3600亿欧元不良贷款中,除了2100亿欧元确定打入坏帐之外,近年欧洲央行的负利率政策,对意大利银行业获利能力已是一次重击,更加深其困境。而英国脱欧普遍加重了欧洲银行的压力,欧洲央行将把低利率维持更久,以此希望力阻英国脱欧对欧元区的冲击,这很可能引爆意大利银行全面危机,进而容易引发欧洲乃至环球金融危机。
在国际金融技术分析师年会上,欧洲也是大多数分析师感到不确定性和市场波动性最为巨大的地区。
其二,全球债务过度膨胀,存在爆发危机风险。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字显示,全球债务水平已亮起了红灯,截至2015年底全球债务高达152万亿美元,占全球GDP总规模的225%,当中1/3是公共债务,占全球GDP总规模的85%。加上目前在各国央行只有更宽松,没有最宽松的货币政策下,环球金融市场充斥大量廉价资金,触发全球企业大举借“便宜钱”,有国际评级机构估计,全球企业债务规模有可能由当前的逾50万亿美元增至数年后的75万亿美元。
在这种全球杠杆化、泡沫化之下,一旦未来几年利率回升上涨、经济持续萎靡不振,将极大增加企业的偿债压力,若届时企业偿债能力出现问题,且银行收紧信贷,将引发企业破产潮,银行亦将遭受重击,随之引爆环球新一轮金融危机。
其三,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低迷,增大了爆发主权债务危机的风险。
大宗商品价格暴跌加剧了大宗商品生产国的财政困难,如原油价格近期虽有回升,但仍是从最高点下跌了约70%至80%,不少原油出口国出口收入大幅下滑,但财政支出却难削减,导致财政赤字愈来愈高,若包括原油价格在内的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低迷,容易引爆这些国家的主权债务危机,进而引发金融危机。
而且,大宗商品价格长期低迷,扩大了大宗商品出口国的经常账户逆差,而经常账户逆差持续扩大,将会对这些国家的货币带来贬值压力,部分大宗商品出口国的货币这两年来已贬值超过30%,部分贬值接近60%。由于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正是由亚洲货币贬值从而演变成爆发金融危机,现今如多国货币汇率持续贬值,也将容易引发一场世界范围内的金融危机。
如果未来两三年内爆发环球金融危机,笔者认为,届时“一带一路”将不是一个选择,而是一个必需,人民币也很可能将成为国际避险货币之一。
这是因为一方面,“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实质是有助于扩大全球总需求,促进世界经济发展,不但是中国与各国双边合作模式的新突破,也是国际经济合作模式的新探索。
若环球金融危机爆发,重创环球经济,在“一带一路”框架下,中国提倡的“第三方市场合作”,与欧美多国优势互补,进行联合体投标、联合生产以及联合投资等新型合作,在尊重第三方国家意愿的前提下,实现三方互利共赢,此举有利于稳定环球经济。
与中国相比,欧美多国在不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有殖民地时代的历史渊源,欧美国家对当地了解甚深、人脉丰富且有丰富运营、管理的经营,加上共同开发“第三方市场合作”有利于分摊投资风险,以及减少中国与欧美国家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独立投资时可能出现的对抗,增加对冲、合作的空间,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对于新兴国家而言,“一带一路”将为新兴国家带来更多的投资资金,更多的商贸合作项目,与新兴国家共同分享相关商机,这不但会为新兴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助力,更将共同提升新兴经济体在国际经济体系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对于工业化程度相对不高,制造业产值占GDP比重仍低的发展中国家,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在政策、资金、贸易、设施和民心等五个领域加强互联互通,为他们提供技术、资金,以提升其技术和工业化水平,将推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社会整体的发展。
因此,若爆发环球金融危机,“一带一路”倡议更彰显其作为环球经济促进器、推动器的作用,不但能够创造出友善的国际环境,也能完善和推动国际经济治理改革,与世界各国携手维护及促进世界经济的稳定。
另一方面,环球若爆发金融危机,人民币很有可能将成为国际避险货币。2008年爆发环球金融危机之后,国际市场对美元价值及由美元主导的国际金融质疑声不绝,美国政府有关“美元是我们的货币,却是你们的麻烦”的做法,令国际市场上有不少声音希望改变美元拥有“嚣张特权”这一国际货币秩序。而且,各国也希望避免采用美元作为主要结算货币,而必须承担汇率波动风险、信用风险、贬值风险和要承受因美国转嫁金融危机而殃及本国经济金融体系等的风险。
但是,由于欧元、英镑及日元因为所在区域、国家经济增长乏力,汇率也显著波动,可供国际社会选择的国际货币并不多,已经正式被纳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SDR(特别提款权)篮子内的人民币,将成为一个新选择。
而通过扩大、提高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流通和地位,既可增加安全的国际储备资产的供应和选择范围,降低对美元这一国际主要储备货币的依赖性,又能减少美元汇率波动对国际市场所带来的冲击。因此,而一旦爆发环球金融危机,有可能更加吸引各国将人民币作为避险货币,从而增持人民币,甚至还会推动国际大宗商品以人民币作为标价和结算货币的可能性,这无疑将提升人民币的汇率,扭转人民币近期持续贬值的态势。
环球若爆发金融危机,会否真如笔者所言,可大幅提升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和汇率呢?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