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企成“一带一路”弄潮儿
包括《联合早报》在内的东盟各国媒体上月受邀参加由中国政府举办的“2016年中国-东盟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联合采访活动
参考消息网11月14日报道 外媒称,包括《联合早报》在内的东盟各国媒体上月受邀参加由中国政府举办的“2016年中国-东盟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联合采访活动,赴中国东部沿海省份江苏和西南边陲门户云南,实地了解中国企业参与“一带一路”情况以及与东盟国家的合作往来。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11月13日报道,随着中国国家战略“一带一路”进程的加速推进,日益壮大的私营企业也加入了浩荡的出海大军,与实力雄厚的国有企业一起,带动了中国新一轮海外投资热潮。
中国去年一跃成为全球第二大对外直接投资国,对外投资流量超过吸引外资规模,实现资本净输出。其中非公经济类企业对外投资的比重凸显,占到境外并购总额的75.6%,首次在数量和金额上超越公有经济类企业。
私营企业凭着对市场环境的敏感和熟知,以及较为灵活的经营方式,将过去30年来积累的资金技术优势与管理经验投入包括东盟国家在内的新兴国家的产业发展。它们在获取商业利益的同时,也试图将自身培育成与经济大国地位相匹配的跨国企业。
在民营经济发达的江苏省,以纺织服装享誉全国的大型民营企业红豆集团,已在柬埔寨西哈努克港牵头投资建成当地最大的经济特区西哈努克港特区。目前占地5平方公里的园区内已建有148栋厂房,吸引了103家企业入驻,其中包括88家中资企业。园区产业以纺织服装、箱包皮具、五金机械等传统产业为主。
红豆集团副总裁陈坚刚表示,中国的传统优势产业符合东道国工业化进程初期的经济发展特点。园区未来将吸引包括金融和高科技企业在内的300家企业。
与拥有数百年经验的老牌跨国公司相比,不少刚“走出去”的民营企业还缺乏国际化运行和规避风险的能力。于是,像红豆集团这样实力较强的民企开始牵头投建境外产业园,带领一些中小企业抱团出海。
目前,中国企业已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设了46个境外合作园区,其中23个在东盟国家,共吸引421家中资企业入驻,总投资约213亿美元。
CCG特邀高级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王义桅在受访时表示,民企实力日益壮大,“走出去”的民企发展空间也越来越大。
他说,地方政府参与“一带一路”项目建设时会优先考虑民企,“一带一路”除了基础设施,还有很多涉及民生的项目,都是民企所擅长的领域。此外,一些国家的政策也为民企提供了空间,“它们对投资来源有明确规定,或要求由民企来做,或要求国企占的比例不能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