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 | 中国国际期货: 迎接大资管“优质”增长新时代
在业界对资产管理市场一片叫好声中,中国国际期货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王可对此却有着自己的冷思考。
中国国际期货:迎接大资管“优质”增长新时代
专访中国国际期货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王可
来源:《贸易金融》杂志8月刊
中国国际期货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王可
麦肯锡研究报告显示,中国未来10年可望以25%的年复合增长率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资管市场,每年可创造30亿美元以上的利润。
在业界对资产管理市场一片叫好声中,中国国际期货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王可对此却有着自己的冷思考。
大资管将进入数量上的拐点之年
“我个人认为,年增25%这个判断可能不太符合中国的国情。以2015年为例,包括银行、保险、证券、基金、基金子公司、期货在内的资管全市场规模接近82亿左右,比2014年增涨了15%。但从今年来看,资产管理行业可能是进入了一个拐点阶段,不可能再有25%的增长速度。”王可表示。
之所以作出这样的判断,是基于对整个行业所处的宏观经济背景的深入分析。“当前,中国的GDP约68.2万亿元,债券市场是48万亿,证券市场是42万亿,82万亿的整体资产管理规模,已经超出了GDP和二级市场。如果接下来整个数量再继续扩大的话,那可能和货币超发会有一定的关系了。”王可表示,但从今年年初来看,整个市场都是去杠杆,打击通道类的一些资管业务,因此,整个市场其实已经进入了一个拐点阶段。
此外,从参与主体分析,基金子公司的业务规模和注册资本要进一步挂钩。所以,基金子公司的野蛮式生长也会处在暂停状态;而银行整体资产托管的规模近两年一直在放大,但值得注意的是,资产托管增速已经开始下降。
基于上述分析,王可判断,2016年是大资管数量上的一个拐点之年——市场规模的增速将出现下降趋势。
谈及对资产管理要素的看法,在王可看来,资产管理可以分为三大要素。第一大要素是“供给侧”,就是标的物的挖掘;第二大要素是资产管理,谁能把这些要素组合起来,打包成一个标准化产品;第三大要素是财富管理,如何把资产管理销售给个人以及机构,作为财富管理方面的配置。而在整个资产管理当中,大体分成三块,第一块,就是所谓的资产侧业务,资产的主要标的,一般来讲主要指证券、期货、债券等二级市场的资产管理;第二块,就是 “非标业务”,像房地产融资、工商企业债的融资、定增产品、权益互换、资产证券化等大量的非标业务相继出台;第三块,就是 “大资管”业务,大资管一方面是指跨行业,从信托、公募基金开始向证券、私募基金、基金子公司、银行、保险等诸多行业急速扩张,大资管的另一个方面是资产管理的产品或者品种变得越来越多、越来越丰富了。
开启期货业资产管理新时代
“期货公司属于金融机构的一员,如果整个行业规模变大、我们自然会水涨船高。”谈及大资管对期货公司带来的变化,王可认为,期货不可能单独成为一个行业,它属于期货、期权、远期合约、场外期权等一系列金融衍生品中的一员,是所有金融后端的衍生,而且管理的方法更为丰富。资管业务对期货行业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行业,未来,资管业务带来的整个空间更是不可估量。
早在2012年,包括中国国际期货在内的18家期货公司的资产管理业务获批,期货业正式进入“资管大军”。
“获得牌照后,我们开始做一些期现对冲、跨品种对冲、跨市场对冲,这些业务的总体特点是收益相对较高,而风险相对可控,比国内的公募基金或创投基金有更丰富的操作技巧。”王可表示,大类资产的配置风险相对可控,还能盘活资产,因此,作为一个重要的创新发展方向和改善营收结构的突破点,资产管理业务已经受到期货公司的广泛重视。
据介绍,中国国际期货的大资管业务分为以下几块:第一块是二级市场方面的操作,包括期限对冲、跨品种对冲、跨市场对冲等;第二块是非标类操作,像仓单抵押、权益互换、资产证券化等,同时他们在一些信贷业务、汇票转换等方面也有一些创新产品;第三块是股权类业务,像新三板股票定增、房地产股权类的业务等。
“所以,我们在大资管时代下的各条线路都要有所布局,同时在销售端结合互联网。”王可介绍说,目前,中国国际期货公司有一个叫做“金融通”的App平台,可以提供流行财经信息经直播,可以给客户提供产品推荐以及产品信息,增加和客户之间的互动。
早在四年前,中国国际期货公司就意识到整个互联网会对金融模式的业态和商业模式带来改变,他们自己专门成立信息技术公司,软件方面结合了社交产品的推送、财经视频的互动以及生活娱乐方面的板块,希望能在金融行业当中做出最棒的一个社交群体软件,同时,灵活性和及时性更加符合市场的需求。
借助大数据实现信用管理
事实上,市场营销、商业模式都需要大数据的支持。以前,期货公司可能是归类统计;如今,更多的是会向专业机构购买一些与行业相关的信息。
“尤其是针对新的消费群体的管理,我们更是依托于大数据进行管理,让产品和现有的消费市场结合,让产品更接地气。”王可表示,此外大数据对于风控、客户群体描述等各个方面也都是亟需的信息。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一是要知道客户的风险癖好,二是要知道他所关注的产业品种,三是要了解他的消费习惯,四是要了解所谓的群体效应。
“借助大数据,可以实现从消费习惯和数据的积累,过渡到整个金融当中最重要的信用管理。”王可进一步解释说,以前,银行的信用管理一是取决于客户的刷单刷卡还账记录,二是重视个人的整个收入来源和现有的一些抵押。
但是,在互联网时代,像京东、蚂蚁金服等更注重的是群体消费的数据统计,它可以在短短几分钟之内打印出客户所有的历史消费记录,而根据所有还款记录,会自动匹配一个相应的信用等级,这就是以大数据作为一个基础条件,进行新兴的一个信用管理的体系。
在“互联网+”趋势下,今后,金融必将从风险杠杆式管理过渡到信用管理,这意味着未必只出钱才能做交易,可以以投资者未来的整个收入、以各信用抵押连带担保的方式来对信用进行整体把握。
从数量向质量实际增长转变
谈及对大资管未来的前景和市场格局的判断,王可认为,总体而言,2016年大资管行业将会进入拐点年,从数量上的下降向质量上的实际增长转变。
“因为大资管当中去除通道类的一些业务,实质上对于二级市场的主动式管理来说,整个的市场规模还是远远不够的。以券商为例,管理着大约12万亿的资产,但其中只有1万多亿是二级市场,而且在二级市场中也只涉及到股票、债券和期货,大量的业务几乎都是通道类的委托业务。再以银行为例,原来以委托业务为主,主要侧重于到期持有;现在开始逐步进入到主动管理和配置的一个时代。”王可表示。
无论是券商、银行还是期货公司,大家都开始告别过去的粗放式资产管理方式,开始从数量上的野蛮生长向质量上的增长方向转变,从被动式的通道业务开始向主动式管理的方向增长;从单一市场上操作、客户财富管理向大类资产配置方面发展,资产管理会出现急速扩张的过程。
对于财富管理的个人来说,大类资产配置的好处显而易见,一方面,风险会越来越可控、越来越分散;另一方面,收益则会越来越稳定。
“假设个人有100万资金,想投资境內外的债券、国内票据、国内信贷资产、期货、大宗商品、股票等诸多分散的产品,可能100万根本就不够,但是,如果你的100万进入几十亿的大资产管理当中,你的资产也随之获得了一个有效的分散。”王可分析说,大类资产配置带来的另外一个好处就是个人投资者不必要做太多专业知识方面的储备。
王可发现,在给客户做投资培训的时候,有些投资者越学发现自己欠缺的地方越多,反而在做投资的时候越容易畏首畏尾。其实,培训后的绝大多数人对投资市场会有所了解,但不可能人人都成为专家。因此,对资产管理来说,就是要把自己的资金交给专业的人士进行合理的配置,利用资产管理机构的平台,也在利用专业人士的智慧。
大资管会一直 “大下去”
从未来的市场格局看,大资管这个“大”一直会“大下去”。
未来,在品种方面,像利率、外汇、股指期货等现在处于被受限的状态,但未来解禁,这方面的产品肯定会更加丰富。随着这几类产品加入大资管的产品范畴,结合整个实体经济,结合 “供给侧”,将会组合出更加丰富的产品。
在跨境方面,随着资金可以跨出国门,可以持有印度资产、英国资产、美国资产等境外的优质资产,可以做这些大类资产方面的配置。
从整个大资管行业来说,经过新一轮的清理整顿之后,银行、保险、期货、证券以及私募等在风险把控能力、资产端的挖掘能力以及财富管理方面的配置能力的考验后,都会达到一个更好的状态,更符合时代的变化。
“在存款、理财收益不断下降的趋势下,资产管理更符合未来的投资趋向,也更符合国家发展战略,希望存量资金进入实体经济,进而使实体经济的运营成本逐步下降。”王可表示。